
朗读
浦政发〔2011〕32号
浦江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浦江县全民健身四五实施计划(2011—2015)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
《浦江县全民健身四五实施计划(2011—2015)》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浦江县全民健身四五实施计划
(2011—2015年)
浦江县全民健身“四五”实施计划,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全县人民的身体素质为根本宗旨,坚持体育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要求,结合创建省体育强县和《浦江县全民健身三五实施计划》执行情况,制订本计划。
一、全民健身“三五”期间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回顾
“三五”期间我县体育事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体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巩固和发展了全国田径之乡和全国体育先进县成果。参加省市运动会已跻入全省市中上水平,有的项目达到领先水平。2009年金华市第七届运动会获金牌总数,团体总分第二名,每万人金牌占有率列全市第一。在2006年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2010年参加浙江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我县运动员都获得了优异成绩,参加省第十四届运动会我县运动员获得即时比赛奖牌20.5枚,其中金牌5.5枚,银牌5枚,铜牌10枚。获得即时金牌数、奖牌总数占金华市体育代表团即时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金牌总数名列金华市第一名。五年来,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体育人口不断增加。群体活动广泛开展。浦江城区有各类晨晚练点50多处,全县现有体育活动站200多个,覆盖面较大,体育人口占全县总人口40%左右。中余乡、郑宅镇、黄宅镇、白马镇、杭坪镇、郑家坞镇、前吴乡、虞宅乡和浦阳街道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体育强镇(乡)、浙江省城市体育先进街道,檀溪镇、岩头镇、仙华街道、浦南街道先后被命名为金华市体育强镇(乡)和金华市城市体育先进街道。浦阳街道、中余乡等15个乡镇(街道)被命名为浙江省小康型老年体育乡镇(街道),实现了全县“满堂红”。 全县共创建了体育小康村135个。
(二)注重人才培养,抓好网络建设,体育后备人才层出不穷。五年来涌现了郑炬天、郑雅倩、张舒扬等一大批优秀选手,有三名运动员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运动健将称号。县少体校开设田径、举重、足球、武术、柔道、皮划艇等项目,在训运动员200多人,并通过浙江省县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验收。全县有各级各类体育特色学校、传统项目学校47所,形成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训练网络。
(三)以抓竞赛,促活动。五年来组织各类县级比赛120余次,2009年还成功举办了浦江县第十四届运动会,项目设置、参赛人数创历史之最。还承办了浙江省棋类比赛,市七运会围棋、拳击比赛等市以上比赛十余次。丰富的体育比赛有力地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四)引导科学健身,不断提高体育科技含量。县体育指导中心以20多个单项运动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休闲场所为依托,积极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骨干的作用。现已造就了一支由国家级、一级、二级、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组成的体育骨干队伍。建立了国民体质检测站,配备了检测器材。
(五)竞技体育硕果盈枝。五年来获市以上奖牌1360.5枚,其中获国际比赛金牌7枚,全国比赛金牌13枚、银牌8枚、铜牌10枚;省以上比赛奖牌646枚,其中省级金牌266.5枚、银牌125枚、铜牌149枚;市级比赛金牌556.5枚,刷新了一大批县、市级纪录。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巩固在97%以上,优秀率在20%以上。2010年12月9日,浦江籍运动员郑雅倩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中荣获女子散打冠军,实现了世界冠军零的突破,创造了我县竞技体育的新纪录。
(六)全县体育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全县已有400米运动场7个,300米运动场4个,200米以上运动场14个,其中塑胶场地5个,各乡镇和部门拥有灯光篮球场50多个,篮球场300多个。人均公共体育用地基本达到0.80平方米。人们盼望已久的县体育活动中心已经开始启动,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浦江县体育活动中心总用地456亩,总建筑面积48000平方米,主要包括体育馆、体育场、综合馆、全民健身广场,总投资约2亿元。工程第一期建设为主体育场、体育馆和全民健身广场。在不久的将来一座现代化的体育活动中心将展现在浦江人民面前。
二、奋斗目标和任务
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35%以上,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二)城乡居民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明显增加。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5%左右,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三)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全县各类体育场地达到600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普遍建有体育场地,配有体育健身设施。50%以上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建有体育健身设施。
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各类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有较大提高,形成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网络化格局。
(四)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大力开展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的体育运动项目,广泛组织健身操(舞)、传统武术、健身气功、太极拳(剑)、骑车、登山、跳绳、踢毽、门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挖掘整理民间传统的健身项目。
(五)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进一步健全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及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学生等体育协会。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妇女健身站(点)有较大发展。规范体育社团建设,填补空白,力争做到一个项目一个社团,法人体育社团在社团中的比例达到80%左右。80%以上的街道(社区)、60%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5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六)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1500人左右。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广泛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培育全民健身骨干,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七)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断完善。大力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方法,积极开展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通过对公民进行日常体质测试,依据个人体质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增强全民健身的吸引力,提高全民健身质量和水平。
(八)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壮大。形成规范有序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意愿明显增强,体育健身服务从业人员较大增加,培育和形成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和品牌。研发推广适宜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健身的便于进入家庭的健身设备器材。
三、对象和重点
全民健身“四五”实施计划以全县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儿童为重点。
(一)青少年体育。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办好各级各类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营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全县中小学生开展体质健康标准实施面达到100%,达标率巩固在98%以上,其中优秀率30%左右。各级各类学校逐年配齐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系统,为学生健身提供科学服务。各校每年举行一次运动会和四次以上单项比赛要形成制度。建立完善学生体格检查制度,少年儿童体质测定制度,招生工作认真执行升学考试体育的制度。
继续抓好学校的课余训练,广泛开展业余训练活动,做到集镇完小和中心小学以上各类学校有一至二支业余运动队,并坚持经常训练。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开展游泳、棋类、航空、航海模型、定向、无线电等活动,逐步拓展业余训练领域和社会化程度,努力尝试业余训练向俱乐部制过渡,丰富业余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为新一轮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打好基础。
(二)职工体育。着力推动职工体育,充分发挥行业体育协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职工体育协会作用,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鼓励企业制订针对职工的体育健身指导方案,为职工参与体育健身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坚持工间(前)操制度,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体质测试活动。有条件的单位可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积极开展进城务工人员体育活动。创新职工体育发展模式和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完善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互补机制。
各厂矿企业都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职工参加体育活动,把抓好职工体育作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根据行业特点开展小型多样,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坚持开展拳、功、操、舞等健身活动,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建立特色项目团队,以增强职工的体质,有效地预防职业病,提高出勤率和工作效率。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常见问题
站点关键词
-
宁波政策 宁波政策企业服务平台 宁波政策平台 宁波政策服务平台 宁波房贷政策 社保新政策 二胎政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 养老保险新政策 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养老金新政策 形势与政策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宁波补贴政策 宁波落户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 宁波限售政策 宁波人才政策 宁波公积金政策 宁波贷款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2017 宁波企业政策 宁波医保政策 宁波二套房政策 宁波买房政策 宁波拆迁政策 宁波创业政策 宁波上牌政策 宁波养老政策 宁波房产政策 宁波退休政策 宁波限贷政策 宁波中考加分政策 宁波税收优惠政策 宁波购车政策 宁波公积金贷款政策 宁波高考政策 宁波买车政策 宁波退税政策 宁波光伏政策 宁波市限购政策 宁波电商政策 宁波人才引进政策 宁波招商政策 宁波租赁政策 宁波象山政策 宁波会展政策 宁波民宿政策 宁波楼市政策 宁波市落户政 宁波楼盘政策 宁波梅山税收优惠政策 退伍军人补贴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