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2013年3月28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浙政发〔2012〕39号)、《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决定》(甬党发〔2013〕4号)精神,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工业强市,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工业强市的重大意义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工业由小到大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已成为一个工业大市。但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我市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滞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等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依然突出,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仍未根本转变,大而不强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随着世界发达国家加速“再工业化”进程、新兴市场国家不断崛起、贸易保护主义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土地、水、电等能源资源和环境安全压力日益加大,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已刻不容缓。全市上下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工业强市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强国”和“工业强省”战略,充分发挥工业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引擎作用,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实现“两个基本”、建设“四好示范区”奠定坚实的基础,示范引领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
二、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两创”总战略和“两富”总目标要求,以“三思三创”为精神动力,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先导,以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工业发展质量与效益为核心,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构建“4+4+4”现代产业体系,全力实施“企业创业创新创一流工程”,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着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积极聚合高端要素资源,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不断改善服务发展环境,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确保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努力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工业强市。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相结合。深入实施科技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工业经济创新发展,整体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升工业发展质量与效益。
二是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相结合。强化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重要功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三是坚持增量培育与存量提升相结合。着眼未来竞争优势,结合存量基础前瞻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和关键重大项目;立足现实发展实际,借助增量带动作用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四是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与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着重围绕企业信息技术深入应用、行业和产业集群信息化协同发展和信息产业的升级,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
五是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统筹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布局及调整,加快空间产城一体、布局功能分区、供需有机衔接,全面促进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的有机结合。
六是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相结合。着力推进工业生态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消费方式。
(三)主要目标
到2016年,初步建成工业强市,成为全省工业强市建设的示范区、全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和国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体发展目标是:
——规模结构有效提升。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提高2个百分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26%和30%以上。
——创新驱动日趋显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5%,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超过4件,主持参与制订的国家、行业标准达到55项以上,市级以上名牌产品销售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超过45%。
——产业竞争力提升显著。争取培育年产值五千亿级的超大型产业集群1个,两千亿级的大型产业集群2个,千亿级的中型产业集群5个,1∼2个拥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重点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千亿级企业2家、五百亿级企业5家、百亿级企业25家、亿级企业2500家,境内外上市工业企业占全市上市企业总数的70%以上。
——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机器换人”步伐明显加快,现有劳动力结构显著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0万元(人/年),少增劳动用工30万人以上;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以及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
三、重点任务
(一)以结构优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方向,放大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优势细分领域引领带动作用,突出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生命健康和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重点细分领域本地服务能力,打造工业强市建设先导。制定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导目录,引导社会高端要素资源向重点细分领域倾斜;统筹安排政策资源及要素指标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关键领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促进自主创新产品示范应用;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高成长企业及龙头企业,壮大高水平创新创业群体;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产业聚集区、各类开发区(园区)特色优势,根据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分工,确定招商项目和产业布局。优化完善企业发展载体。
2.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按照“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创新链”要求,完善“提转并关”政策体系,推进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和电工电器等传统优势产业整体优化提升,打造工业转型升级主力军。强化技术改造、制造业服务化以及业态创新等对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支持企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运营等高端环节或其他全新领域发展;推进总部经济发展及跨区域分工合作,促进产业梯度转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行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先通过市场、经济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的去产能化,强化法律行政手段整治环保、安全隐患,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综合社会效益。
3.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支撑带动宁波工业、具有临港经济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工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优先发展工业设计及软件信息服务业,着力提升港口物流、大宗商品等临港服务业,壮大发展金融、商务会展及中介服务业,积极培育相关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重点生产性服务业载体建设,提升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统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国际强港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等相关工作,增强服务能力和支撑作用;依托平台企业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区域经济竞争及合作。
4.深入推进生态工业建设。加快提高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严格重点能耗项目监控及新上项目的环保、安全、能耗评价准入,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强化控制能耗强度;持续开展推进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工业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行动,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模式及能效对标管理,加速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示范应用;综合治理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企业)集中区域,建设一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示范园区。
(二)以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加速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新型工业化的牵引作用。深入推动企业信息化,着重以产品智能化、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商务电子化和管理信息化为突破口,强化信息技术在重点产品渗透融合;推动行业和产业集群信息化,以重点行业为主体,推广信息技术在各产业门类的深入应用,推动跨地域协同制造、全流程业务监控、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等信息技术在我市支柱产业中应用;以软件、物联网、高端元器件、智能控制器、电子整机产品为重点,以产品智能化升级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解决方案为突破口,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间的协同创新。
2.深化推进技术创新驱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以产业为导向的创新体系。规划建设“新材料科技城”,打造产业高端功能区;强化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工程)实验室建设,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规划布局若干面向地方需求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引入科教智力资源;重点组织由企业牵头、高校院所参与的科技项目计划,强化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深入实施专利技术标准战略,加快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推进核心知识产权转化,引领带动重大成果产业化;强化产业技术联盟及行业协会建设,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建立完善中试开发、技术转移、创业
孵化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组织实施能力。
3.全面巩固品牌价值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放大消费品品牌及外向型经济优势,全力打造品牌之都。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引导龙头企业探索品牌国际化,支持规模企业依托专利技术和优质产品创立一批国际国内品牌,培育一批品牌企业;建立健全品牌发展服务体系;加快工业强县(市)区建设及推广,推动专业特色集聚区和特色功能载体发展,打造一批区域品牌;鼓励企业营销模式创新,加大企业国内外市场拓展扶持力度,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类展会、论坛或主题活动节,并逐步走向市场化。
4.大力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发挥管理创新价值的增值作用,全面提升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培训和中高级管理人员引进培养,发挥企业家、创业者以及企业传承人、职业经理人管理创新的核心作用;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加快上市,鼓励企业创新管理模式,支持企业优化发展战略及商业模式、提高管理水平,示范一批管理创新企业;搭建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平台,提供高水平咨询服务。
(三)以有效投资带动经济持续增长
1.健全工业投资管理机制。完善工业投资管理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工业投资环境。定期颁布并调整工业投资导向目录,引导企业投资方向;支持企业“硬投入”及“软投入”并重,促进工业资本、人力资本与创新要素高效对接;优先集成要素资源,支持企业开发性、创新性、技改性、并购重组性、平台性、开放合作性投资,加快转变投资方式;积极培育工业投资社会化服务,提高工业投资效率和带动效益。
2.放大重大项目带动作用。积极谋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引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落实完善财政、金融、土地、能耗等相关政策,加速重大项目实施;依托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决策咨询机制和协调推进机制,提高综合投资效率效益;加快工业项目储备库建设,加速由单个项目谋划向项目群、产业群、产业链谋划转变。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宁波市政策 > 宁波市经信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ningboshijingxinwei/20181009/4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