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各省市政策 > 浙江省 > 温州市 > 龙湾区 > 正文

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政府 温州高新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温州高新区(龙湾)片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

2021-05-28 龙湾区 收藏
朗读

温龙政发〔2020〕10

各街道办事处,管委会(区政府)各工作部门,市派驻各工作单位:

    《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温州高新区(龙湾)片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政府

温州高新区管理委员会

2020年3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温州高新区(龙湾)片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2019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培育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的工作要求,根据全市对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的决策部署和《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规划》确定的总体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温州自创区核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将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温州高新区(龙湾)片区建设作为自创区建设的重要工作抓手,打造全市科创走廊发展样板,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以省委“八八战略”为总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一廊、两轴、四组团、十二节点”的空间布局,加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温州高新区(龙湾)片区建设与国家自创区建设工作的统筹融合,以实施“五高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区域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优势,进一步集聚和优化配置高端创新资源,强化区域协同与开放合作,推动科技、产业、城市、人才深度融合发展,把龙湾片区建设成为引领全市的动能转换引领中心、科创资源集聚中心、区域协同创新中心和体制改革试验中心,打造全市科创走廊发展样板和浙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典范。

二、行动目标

按照“提前定框架、一年打基础、两年做提升、三年树标杆”的时序目标,力争到2022年,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温州高新区(龙湾)片区基本成型,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开放创新持续深入,经济效益逐步优化,重点区块建设、交通路网建设和环境整治提升“三大会战”均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各大科创资源集聚地“10分钟入环、30分钟通环”,片区整体形象、城区品质和美誉度全方位的、质的提升,浙南科技城核心区、“中国眼谷”两大重点区块初步具备“九大场景”功能,带动科创走廊龙湾片区真正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到2022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智能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生命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到2022年,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3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上工业企业数的比例达到43%。累计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5个,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12家,累计新增省级及以上创新载体21家、引进培育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40名,创投机构累计对园区企业的投资总额达到5亿元。

——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到202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3%,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速年均达到20%,全区规上工业企业R&D活动企业数占比达到90%,研发机构设置率达到85%以上,发明专利申请“清零”率达到70%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2%,全区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件。

——开放创新持续深入。到2022年,累计新建各类开放型科技合作基地7家以上,企业累计新设立境外分支机构15个,当年高新技术企业出口额占全区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5.3%,技术服务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达到0.4%,内资控股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额达到0.9亿美元。

——经济效益逐步优化。到2022年,全区财政科技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6.3%,生产总值达到580亿元以上,规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0.4吨标准煤/万元,亩均税收达到39万元/亩,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7.7万元/人,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率达到7.8%。

三、具体任务

(一)实施高新化产业体系构建工程

1.聚力发展以眼视光为核心的生命健康产业

推进眼视光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温州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作用,依托中国眼谷—温州眼视光国际创新综合体,重点发展眼科药物、眼科高端器械及耗材等眼视光制造业以及眼科医疗、眼部医美和眼病防控等眼视光服务业。推进生物材料产业发展。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开展生物材料相关基础研究,重点发展骨科修复与植入材料及器械、口腔种植修复材料与产品、新型心脑血管植介入材料及器械、中枢神经修复与再生材料及产品。推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食品机械、制药机械、食药包装机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家用健康监控仪器设备。大力引入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加快布局医学影像设备、数字化诊疗设备、分子诊断仪器及试剂、健康监测装备等领域。推进医疗康养产业发展。依托龙湾自然生态禀赋,加强医疗与康养结合,大力发展医疗服务、高端康养、休闲旅游、健身休闲、康复养老、健康管理等服务业态,打造温州市区东部医疗康养中心。到2022年,生命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2.做大做强以激光与光电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产业

推进激光与光电产业发展。以激光产品研发制造和应用为主线,重点发展激光器件与应用设备、半导体照明、光通信、光电能源、光储存系统及设备等领域。推进产业军民融合发展,推广激光加工技术在阀门、不锈钢深加工、鞋服、机械装备等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推进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支持现有阀门、仪器仪表、不锈钢企业向成套化、系统流程装备转型,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土壤污染防治装备,海洋水质与生态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等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装备,减振降噪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与应急处理设备等。推进智能终端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传感器、智能仪器、智能仪表为代表的电子智能产品,应用智能测控装置和自动控制系统,大力发展新型显示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智能化产品,加快布局北斗通信终端、海洋卫星通信终端等系统设备及关键配套件。到2022年,智能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3.深化布局数字经济产业

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重点加强大数据分析关键算法和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开展大数据应用模型、深度学习、类脑计算等技术和产品创新,推进大数据相关软件开发,鼓励发展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安全、技术和业务流程外包等第三方服务。推进区块链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底层公链技术,构建区块链安全生态,加强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交叉融合的应用技术研究,推进区块链在政务、金融、产业应用等场景的试点。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加快突破物联网芯片、RFID、光纤传感、传感器融合、嵌入式智能装备、物联网IP组网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RFID设备、传感器与传感网络设备、芯片等物联网设备制造业,推动交通、电力、物流、生产制造、社会服务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发展。推进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面向以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引领需求,重点发展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等相关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培育发展卫星技术在海洋、环保、应急救援、石化、能源等领域或行业的应用系统。推进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推进互联网大厦建设,重点发展基础软件开发和应用,提升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培育发展工业软件研发。到2022年,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二)实施高能级创新资源集聚工程

4.强化产业创新主体培育

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围绕阀门、鞋服、制笔企业转型需求,以信息化促进技术管理升级,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等在企业研发、生产、管理等的普及应用。以时尚化促进价值链升级,支持企业加强产品质量和时尚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品牌化、时尚化龙头企业。以集聚化促进企业规模升级,支持传统企业入园发展,推广“1+N组团模式”,实现抱团发展。到2022年,片区内小微园企业50%实现上云。加快创新主体培育。类实施科技企业新“双倍增”三年行动计划、新经济企业培育计划,深入推进规上企业科技创新“三清零”行动,支持企业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设立各类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凤凰行动”,实施企业股改培育计划,多层次、多渠道助推企业上市。到2022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3%,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30家、雏鹰企业30家、瞪羚企业15家。招引重大科技企业。聚焦片区产业导向开展精准招商,鼓励在外温商回归并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招引瞪羚和独角兽企业,推动北斗产业基地、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建设。到2022年,每年落地1亿元以上项目8个,5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

5.强化产业创新平台建设

引进一流研发平台。面向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需求,加强校地合作,加快引进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各类高能级研发机构。到2022年,累计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5个,每年新增市级高能级创新平台3家以上。建设新型研发平台。完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引导企业、高校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企业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多主体联合共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提升激光与光电、眼视光两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服务能效,推动数字经济(物联网应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申报省级综合体。到2022年,新增综合体2家,省级综合体达到3家。培育高端孵化平台。推进国家高端人才引领型特色载体建设,引导片区众创空间、孵化器专业服务升级,鼓励大企业利用闲置厂房建设加速器,加快构建全链条孵化体系,打造一批高水平特色小镇。到2022年,新增创新创业孵化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文昌创客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6.强化高端创新人才引育

精准招引高端人才。推进浙南人才生态谷建设,大力优化聚才环境,实施平台引才、自主引才、合作引才、中介引才、以商引才等多种人才招引方式,聚焦高精尖科技人才,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职业经理人,以及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名次较好的优质创业团队开展精准招引,推动高端人才或团队在片区落地。到2022年,累计引进培育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40名,国千、省千人才等总数达到85名,每年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团队3个以上。建立人才培养体系。重点瞄准民营企业家、科研人才、专业技能人才三类主体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组织人才赴国外交流研修,加快培养一批经营管理企业家人才、博士后科研人才和技术带头人以及能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到2022年,每年组织重点培养的三类人才总数达到200人以上,组织赴国外交流研修的人才总数达到30人以上。

(三)实施高品质双创生态优化工程

7.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优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优化提升温州科技金融中心,加快集聚多元化投资机构,鼓励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研发企业加强合作推动金融智能化转型,定期举办科技金融路演、对接等活动,促进项目与资本高效对接。到2022年,科技金融中心集聚各类投资机构50家,基金规模达到60亿元,创投机构累计对园区企业的投资总额达到5亿元。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依托温州知识产权大港湾和温州科技大市场,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深入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辅导站建设。到2022年,全区累计新建企业知识产权辅导站25家以上,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件,力争获批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优化科技成果交易体系。依托温州科技大市场,推进技术转移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或联盟等建设,搭建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基于企业技术需求的科技成果资源数据库,嵌入全国技术交易网络,推进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到2022年,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打造检验检测服务体系。依托温州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面向重点领域产品创新需求,积极引入国际知名检验检测机构,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支持检验检测机构向设计、研发、生产等全过程延伸服务。到2022年,新增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2家以上。

8.推进开放协同发展

加强全球资源链接。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引导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在海外创新创业高地独立或共建科技合作基地和科技飞地。鼓励企业联合国际高水平科研机构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各类分支机构,通过并购、参股等形式获取行业核心技术,凝聚力量、抱团出海。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积极举办各类国际会议、学术论坛、交流展会等活动。到2022年,累计新建国际开放型科技合作基地2家以上,企业累计新设立境外分支机构15个。强化区域协同创新。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浙江省大湾区建设战略,加强与上海嘉定菊园新区、宁波高新区等地合作,健全合作发展机制,鼓励本地主导产业领域企业与国内先进高新区开展产业合作。到2022年,累计新建国内开放型科技合作基地5家以上。推动区块合作共赢。建立与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各区块之间的合作管理体制,推动优势资源共享共用,加快温州高新区先行先试政策在其他片区全覆盖。推动温州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争取在市级层面设立分园发展基金,支持优势园区重点指标纳入温州高新区火炬统计。到2022年,温州高新区综合排名提升至80名以内。

9.开展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科技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民间资本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支持民间资本设立各类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区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的撬动作用,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开展投贷联动模式、银保联动、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试点,创新无还本续贷产品。大力探索企业不动产按份额抵押登记新模式、“环保贷”、企业科技信贷风险池、首台(套)产品保险补贴试点。开展人才引留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引用机制,探索柔性引才制度,开展院企创新创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建立以职业道德、能力素质、业绩贡献为主要标准,由政府主导、企业自主、社会组织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赋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自主权,实施实行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制度和科研项目负责人负责制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建立需求导向型的创新机制,支持骨干企业牵头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预期技术效果并成功转化应用的,区财政科技资金予以后补助支持。加快建成集对接市场需求、促进成果交易、投融资服务等为一体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提升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到2022年,每年形成3项重点改革创新举措。

(四)实施高标准三大会战攻坚工程

10.开展“重点区块建设”大会战

聚力打造两大重点区块。浙南科技城1.47平方公里核心区、“中国眼谷”两大重点区块为核心,持续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双创能级、优化配套设施,加快布局产业链、补强创新链、完善要素链、深化服务链,推动两大重点区块基本形成高科技标杆性企业、高能级研发机构、高端化公共研发平台、高精尖科技型产业化项目、高素质领军型研发人才和团队、高品质城市配套功能、高辨识度主导产业、高效率政务服务环境、高颜值周边环境等“九大场景”齐备的发展格局,打造科、产、城、人融合发展、欣欣向荣的优良态势,增强对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力和吸引力。示范带动其他区块发展。坚持“各个击破、以点带面”的发展理念,以浙南科技城1.47平方公里核心区和“中国眼谷”两大重点区块为样板,加快形成特色经验和做法并对外输出,强化文昌创客小镇、海创园等创新资源集聚度高、创新创业氛围优良的区块的开发建设力度,逐步列入重点区块建设范畴,按照具备“九大场景”的要求和目标,加快确立发展导向,打造更多资源更加集聚、场景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全面的创新创业集聚地。

11.开展“交通路网建设”大会战

构建顺畅的内部交通网络。以科创走廊龙湾片区重点区块、项目、资源互联互通为目标,打造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内部路网,实现区内15分钟交通圈。重点加快启动或推动环山北路(一期)、环山东路、滨海大道快速路、温州大道东延、金丽温高速公路东延线、围垦路、通海大道、永昌路改建等“两环”道路或重要联系道路建设加速打通雁荡中路、兴区路、瓯江路东延、铁道南路工程,谋划实施入环支路建设。完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和BRT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社区巴士、出租车、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为辅助的立体公共交通体系。配合推进市域铁路S2线建设和轨道交通M2线前期工作,增开、加密公交线路,提高公交站点300米和500米范围覆盖率。推进空港新区公交枢纽站建设,加快开展浙南科技城公交首末站和朱垟公交停保场前期工作,在温州大道、滨海大道等快速路或主干道建设时同步设计公交专用道。

12.开展“环境整治提升”大会战

实施重点道路沿线环境整治。围绕科创走廊龙湾片区“交通路网建设”大会战确定重点打造的环山东路、环山北路、滨海大道、瓯海大道、温州大道、南洋大道、曹龙路等道路沿线环境整治提升为核心,加快对道路沿街立面进行统一设计和修饰美化,加强道路沿线环境卫生、污水废气治理,开展乱占道、乱摆摊、乱开车、乱建房等专项整治行动,强化拆整地块整治和绿化管养提升,持续优化道路沿线对外展示形象。实施重点区块周边环境整治。重点推进浙南科技城核心区和尚潭河开挖及景观工程、宫主殿河开挖及景观工程、朱埠河疏浚及景观工程和曹龙路两侧景观带工程、南垟新河疏浚及景观工程、西周东河疏浚及景观工程、龙水河疏浚及景观工程和北专河疏浚及景观工程。组织实施“中国眼谷”孵化园东侧河道驳岸工程,改造提升石浦村委会办公大楼外立面,加快完成“中国眼谷”南边区块的违法建筑和汇联大厦历史遗留处置,以及孵化园、科创园围墙施工和孵化园绿化工程和入口形象设计,尽快建成石浦路、纬35路、黄石山后路,做好周边道路网建设提升工作。

(五)实施高端化公共配套提升工程

13.打造智慧科创走廊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扩大5G基站覆盖范围,统筹整合各通信运营商5G通信网络建设计划,推进共建共享,实现重点区域5G网络覆盖。建成覆盖全区的视频监控网络,积极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发展智慧民生、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智慧环保等智慧城市示范项目。到2022年前,实现各街道、重点行政村及重要场景5G网络覆盖。开展未来社区试点。围绕龙湾富春社区建设开展省级未来社区试点工作,打造具有新时代的“时尚智城”,突出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要求,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科创与人居综合功能单元,建设社区数字“中脑”,链接“城市大脑”,率先实现科技领先的高品质生活零距离目标。力争到2022年,完成龙湾富春社区实施单元建设任务。

14.强化公共服务供给

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升等创优,加快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区二小青山校区、空港中学等学校建设。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强化社区老年教育,加强与在温高校间的联系,构建与在温高校“学城联动”机制。优化医疗服务体系。完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区街村卫生一体化综合管理改革,组建以区第一人民医院为核心,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点的医疗集团,建设资源共享中心。到2022年,完成附二医瑶溪分院、口腔医院瑶溪新院、国际眼视光医院构建设和区第一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作。打造休闲旅游品牌。依托瑶溪风景名胜区、天柱风景名胜区、永昌堡等旅游资源,发展具备科创走廊特色的休闲旅游。发展“月光经济”,依托万达广场、罗东大街的传统夜购旅游,文昌路时尚文创园、永昌堡夜游、龙湾塘河旅游走廊的文化旅游等,打响“时尚夜龙湾”品牌。

15.提高政务服务质量

全面推进政务公正公开。健全行政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以及监察监督、司法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构建一流政务服务环境。依托区行政服务中心,强化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五张清单一张网”,巩固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措施,推进“立体式”互联网审批模式改革,全面推进审批环节简化和流程优化。积极推行清单式人才服务、智慧化集成孵化等特色服务举措,落实企业网格化服务机制,大力开展企业家帮扶关爱行动。提升智慧政务建设水平。提高基层覆盖率,建立连接政府机关、街道、社区、医院、学校的多通道政民互动平台,加快推进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系统、智慧龙湾人口管理及服务系统、智慧城管示范工程、党政专用通信网等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步伐,推进“互联网+”新技术、新体验与网络政务宣传和服务深度融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设立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温州高新区(龙湾)片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区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科技局,并增加区科技局事业编制,统筹科创走廊整体工作实施,区交通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以及区科技局和浙南科技城经发局(科技局)分别作为科创走廊“三大会战”牵头单位,确保各项工作务实推进、目标顺利实现。

(二)加强政策支撑

依托温州国家自创区建设契机,结合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温州高新区(龙湾)片区目标导向和各主体发展需求,加快统筹现有政策,并积极开展政策先行先试,出台特色化的人才、平台、企业等扶持政策,加强各项政策之间的衔接互联和协调配合,确保各项政策目标一致、同向发力,激发区域各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形成保障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温州高新区(龙湾)片区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三)加强要素保障

以温州国家自创区建设为契机,将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温州高新区(龙湾)片区建设作为推进温州国家自创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举全区之力推进重大项目、高能级平台等创新资源向浙南科技城、空港新区等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温州高新区(龙湾)片区重点区块集聚,加强土地、资金、人才保障,设立自创区建设专项基金,并从中划出部分资金作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温州高新区(龙湾)片区建设专项基金,保障各项创新政策的兑现。

(四)加强统计监测

按照市委市政府自创区(科创走廊)“月度排名、季度观摩、年度比拼”的工作推进机制要求,结合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温州高新区(龙湾)片区空间布局情况,联合科创走廊工作推进专班以及片区覆盖的相关街道,建立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温州高新区(龙湾)片区统计监测小组和统计监测机制,协同开展片区相关数据统计监测、分析和报送工作,针对重点指标做到每月一通报、每季一总结。

(五)加强督查考核

按照全市考核要求,围绕建设目标,建立科学实用、系统规范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督查考核制度,每年制定具体工作任务,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要求,分解落实建设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做到挂图式作战,加快推进工作落实、落地。健全信息交流、定期报告制度,加强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重大决策、重点项目、重要工作推进落实情况的跟踪督查。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相关意见反馈平台,鼓励广大创新创业主体和社会公众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

 

附件:环大罗山科创走廊高新区(龙湾)片区三大会战及重点任务分解表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各省市政策 > 浙江省 > 温州市 > 龙湾区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longwanqu/20210528/96072.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或者微信公众号搜索"宁波政策",关注我们,将不定期推送相关宁波政策信息。

站点关键词

         
  • 宁波政策 宁波政策企业服务平台 宁波政策平台 宁波政策服务平台 宁波房贷政策 社保新政策 二胎政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 养老保险新政策 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养老金新政策 形势与政策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宁波补贴政策 宁波落户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 宁波限售政策 宁波人才政策 宁波公积金政策 宁波贷款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2017 宁波企业政策 宁波医保政策 宁波二套房政策 宁波买房政策 宁波拆迁政策 宁波创业政策 宁波上牌政策 宁波养老政策 宁波房产政策 宁波退休政策 宁波限贷政策 宁波中考加分政策 宁波税收优惠政策 宁波购车政策 宁波公积金贷款政策 宁波高考政策 宁波买车政策 宁波退税政策 宁波光伏政策 宁波市限购政策 宁波电商政策 宁波人才引进政策 宁波招商政策 宁波租赁政策 宁波象山政策 宁波会展政策 宁波民宿政策 宁波楼市政策 宁波市落户政 宁波楼盘政策 宁波梅山税收优惠政策 退伍军人补贴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