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一、实施“工业强镇”工程,提升“一区四园”发展水平
责任单位:▲经贸局、经济开发区,镇乡、街道
配合单位:国土资源局、财税局、国税局、科技局、外经贸局、统计局
工作要求:
1、进一步发挥经济开发区的主战场地位。2006年2350亩地块所有企业全部投产,2007年开发的1000亩所在企业全面开工建设,新拓展工业用地空间1200亩以上,清理亩均税收1万元以下的闲置低效用地500亩以上。新增规上企业40家,实现销售90亿元,税收3.3亿元,外贸出口1.4亿美元。
2、加大四个工业园的开发力度。游埠、女埠新拓展工业用地各300亩以上,马涧、梅江、横溪新增工业用地各100亩以上,清理亩均税收1万元以下的闲置低效用地500亩以上,经济密度提高10万元达到70万元,税收增幅高于全市镇乡、街道平均水平10%以上。
3、深入实施“工业强镇”工程,每月25日前召开镇乡、街道工业经济例会,通报全市镇乡、街道、经济开发区的年度工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集中资源加快永昌、赤溪、诸葛等成熟地块的开发,抓好灵洞废弃水泥厂的再利用。
二、开展“工业项目推进年”活动,加大工业性投入
责任单位:经贸局
配合单位:发改局、科技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环保局、财税局、国税局、统计局、公安局(消防)、人行、经济开发区、镇乡、街道
工作要求:
1、继续深入开展“工业项目推进年”活动。强化工业性投入的督查和考核。全年完成工业性投入29亿元,其中制造业投入21.5亿元。
2、全年实施50项总投资30亿元的市重点技改项目,年内完成技改投入14亿元,建成投产43项。
3、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优化企业服务环境。排摸50项重点技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交办责任单位协调解决。
4、认真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全年举办1-2次银企合作洽谈会,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项目信贷支持。
5、加大项目储备和包装工作力度,争取列入省重点工业项目5只以上,获得更多的省统筹指标。
三、内外资并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责任单位:▲外经贸局、镇乡、街道、经济开发区
配合单位:市机关各部门
工作要求:
1、全年完成招商引资企业51家,引进市外资金9亿元,确保实际到位外资4500万美元。
2、开展多层次招商。继续在义乌、宁波、温州等5个招商区域以招商小分队形式对外开展招商;积极开展以商招商和产业招商,重点在高档纺织、机电一体化、铜铝深加工等项目开展招商;抓好回归工程,引导在外兰溪籍人士返乡投资;筹建上海兰溪商会,开展重点招商活动,参加“东盟博览会”、“夏交会”、“哈洽会”、“浙洽会”等各类重大活动。
3、完善部门、镇乡(开发区)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建立招商引资项目终身服务、终身考核制度,重点对2005年以来引进项目进行跟踪服务工作。
4、优化项目预审。进一步完善项目预审程序、指标要求;推进已预审项目招拍挂程序的开展;对预审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密切掌握项目的投资率、产出率和社会贡献率。
四、继续扩大对外贸易,实施外向带动战略
责任单位:外经贸局
配合单位:人行(外管)、检验检疫兰溪办事处、财税局、国税局,镇乡、街道、经济开发区
工作要求:
1、全年完成外贸出口3.63亿美元,确保增长20%以上。全年新增自营出口主体20家以上,超千万美元的出口企业达10家,超2000万美元的出口企业3家。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全市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总额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加工贸易质量、水平显著提高。
2、完成海关兰溪联络点建设,逐步增加海关联络点的服务内容,力争在进出口报关监管、设备减免税和加工贸易业务方面实现全覆盖。
3、积极为企业到国内外参展搭建好平台。全年计划争抢广交会摊位30个,华交会摊位5个,境外参展展位50个。
4、设立兰溪国际商会,搭建起兰溪外经贸企业大服务平台。继续开展多层次的培训、讲座、报告等形式,不断增强外经贸企业人员正确应对人民币升值、退税政策调整等局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5、全年创办企业驻境外办事窗口(办事处)3家,完成境外劳务输出300人次。
五、全力推进中国织造名城建设
责任单位:▲经贸局、纺织行业协会
配合单位:外经贸局、科技局、经济开发区、人劳社保局、教体局、财税局、工商局、质量技监局
工作要求:
1、强化纺织行业协会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促进行业自律,引导行业可持续发展,组团到山东、广东等地考察。
2、深入开展纺织行业浙江区域名牌培育工作,推进纺织行业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到2010年争创纺织行业浙江区域名牌。
3、充分发挥兰溪市纺织检测中心的技术支撑作用,建立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强化服务指导,开展纺织全项目检测,重点做好毛巾产品的省级监督抽查工作,防止出现毛巾产品区域性质量问题。
4、加大行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升染整生产能力支撑,加快新产品开发力度。
六、坚持扶优孵小,培育壮大企业主体
责任单位:▲经贸局、外经贸局
配合单位:镇乡、街道,经济开发区、财税局、科技局、统计局、人行
工作要求:
1、制订出台扶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集中财力扶持贡献大、增长快、效益好的企业。
2、培育一批上规模的优强企业,全年新增亿元企业5家,争取销售超亿元企业突破60家,“亿千”企业突破30家,“双五”企业突破40家。新增企业200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0家。全市规模企业产、销增长30%以上。
3、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力争在成套设备和汽摩配产业取得突破。加快冶金行业铜铝延伸产品技术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加强优势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对优强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重大问题及时予以协调解决。
5、梳理调研全市企业分布结构,确定新兴培育行业。每年确定100家成长好、创新能力强、有特色优势中小企业列入重点培育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并在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基金中安排不少于30%的资金,专项用于支持特色优势中小企业技改项目和技术创新的项目补贴。
七、抓好节能降耗和工业循环经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