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开化县林业局
关于印发《开化县“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林业工作站、经济开发区林业办公室,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生态县”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根据《开化县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省、市林业“十一五”规划,我局组织编制了《开化县 “十一五” 林业发展规划》,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多次讨论修改后定稿。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开化县 “十一五” 林业发展规划
二○○六年七月七日
主题词:林业 十一五 规划 通知
开化县林业局办公室 2006年7月7日印发
附件
开化县“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
一、“十五”林业建设成就
“十五”以来,在 “生态立县、特色兴县”战略指引下,我县林业建设围绕“建百里绿色长廊、超十亿林业产值、造源头秀美山水、立生态经济强县”的“十五”奋斗目标,一手抓林业生态建设,一手抓林业产业发展,走向了一条生态与产业共进、保护与开发并举、改革与发展互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林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森林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期间,我县认真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城乡生态面貌大为改观,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
——森林资源实现“三增长”。“十五”期末,全县有林地面积达267.4万亩,比“九五”期间净增7.7万亩,森林覆盖率79.6%,比“九五”期间提高0.4个百分点(按同口径提高2.3%),森林蓄积量达728万立方米,比“九五”期间增加139万立方米。林木绿化率达80.5%。
——生态公益林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了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确定了全县森林生态建设基本框架,正式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建设省重点生态公益林84.6万亩, 其中81.8万亩省重点生态公益林,按每年每亩8元的标准落实了补偿资金。选聘了1225名专兼职护林员,全面落实“五个一”和“三书一合同”管护措施,各项建设保护工作走向规范。一些生态脆弱地段森林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林分质量和生态功能显著提高。2002年,开化县钱江源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被全国人大、共青团中央、全国绿化委评为“保护母亲河示范工程”。
——城乡绿化一体化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全民绿化运动,“十五”期间累计完成造林更新16.1万亩,义务植树30余万株。启动百里绿色长廊工程,工程区完成退耕还林5883亩,绿化造林52400亩,封山育(护)林194663亩。村镇绿化加快,城镇扩绿320万平方米,村庄绿化村达到了50多个,金星村被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
——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加强。加快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建设,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面积从2.05万亩增至12.1万亩,2001年被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野生动植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小区100个,总面积9.9万亩,比九五期未增加83个。开展了第三次古树名木调查,对全县2969株古树名木进行了挂牌建档,并落实了保护措施。
(二)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十五”期末,全县林业行业总产值达16.1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60.5%。其中,以森林食品为主的第一产业2.1亿元,以木竹制品加工制造为主的第二产业12.1亿元,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1.9亿元。到2005年底,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8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家,组建各类林产行业协会5个,林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到了15个。制订了《开化龙顶茶省级系列地方标准》,2003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和先进县。我县作为中国龙顶名茶之乡、中国黑木耳之乡、中国根雕之乡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林业特色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新发展无性系名茶基地2.3万亩,使全县茶园总面积达9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基地3.4万亩,建成省级万亩无公害名茶示范基地1个,有机茶基地5个、面积3000余亩,杜仲茶基地和“开化龙顶”名茶、黄金茶、山茶油、竹笋、茶树花通过了省森林食品基地和森林食品认定,2005年全县以开化龙顶为主的名茶总产量达878吨,销售收入达1.58亿元,“开化龙顶名茶”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茶,“开化龙顶”商标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花卉苗木面积达1.2万亩,毛竹基地规模达到10万亩,建成了一批高产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原料林基地从小到大,目前已建成以国外松为主的工业原料林5万亩,以桤木、枫香为主的食用菌原料林4万亩,以杜仲为主的木本中药材原料林1万亩。干鲜果、蚕桑等传统基地通过改造也得到巩固和提高。
——木竹制品精深加工稳步提高。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积极鼓励木竹精深加工,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全县300余家木竹加工企业逐渐从以粗加工为主转向以精深加工为主,初步形成了铅笔、家具、台板、人造板、根雕、工艺木钟、装饰材料、工艺品和竹制品等主导产品系列。精深加工比例和产品附加值有所提高。芹江钟表有限公司生产的工艺木钟,每立方米原木产值达到7000元以上,2005年被评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山海协作”,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5年来,共引进山海板业等精深加工企业4家,实际到位资金1800万元,促进了产品升级,提高了产业层次。到2005年,已有十余家林工企业产品销往国外,创汇3000余万元。
—— 森林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森林旅游资源优势,加大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南华山等基础设施建设,瞄准上海、杭州等长三角目标市场,加大生态旅游促销,加强与周边著名景区合作,使我县的森林旅游逐步融入“名山、名湖、名源”黄金旅游线中,森林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5年,全县以森林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共接待游客36.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81亿元。
(三)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贯彻落实“严管林”方针,深入开展“平安林区”建设,切实巩固和保护绿化造林成果。
——资源林政管理更趋规范。加强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全面清理整顿了一批违法征占用林地行为,规范了林地资源的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和木材凭证运输制度,强化源头管理和制度建设,对林木采伐全过程和木材运输、加工、经营各环节实行监控,有效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开展经常性地严打整治和专项行动,建立健全森林资源林政管理长效机制,推进了“平安林区“建设。2001-2005年间,全县共查处各类森林案件1477起,处罚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515人次。其中森林刑事案件135起,逮捕和取保候审案犯152名;行政案件1342起,行政处罚违法人员1363人次。依法收缴木材6851立方米,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339.4万元。
——森林火灾多发态势得到初步遏制。全面启动了浙西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加强了森林防火通讯体系、预警预报体系和指挥扑救体系建设,制订和完善了森林火灾报告制度、值班制度、处置制度和森林火灾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出台了《开化县森林防火行政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开化县森林防火管理办法》等。建成各类森林消防队伍100支共2193人,其中县级森林消防队38支1035人,乡镇级森林消防队42支1092人,机关突击队20支243人。森林火灾发生率和受害率均比“九五”期间有较大幅度下降。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取得实效。全面加强主要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制订实施了《开化县突发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指导林农广泛开展有害生物防控。5年来,森林病虫害成灾率均有效控制在1.5‰以下,防治率、监测覆盖率和种苗产地检疫率均达96以上,无松材线虫等危险性有害生物侵入。
(四)林业经营机制更具活力
在全省率先完成山林二轮承包责任制延包完善工作,做到了清册(面积、四至)、合同、权证三到户,使全县35360个自留山户、18913个承包山户吃下了“长效定心丸”。积极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非公有制林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2005年底,全县各类林权流转面积已达20.5万亩,初步形成了流转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开发经营规模化、经营管理集约化的格局,各种生产要素进一步向林业集聚。
(五)依法治林和科教兴林取得新进展
林业“四五”普法深入开展,广大林农法制意识普遍增强。森林公安、木检站等林业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监督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加强林业实用技术推广,充分利用万民农民素质工程培训平台,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大力推广林业实用技术。“十五”期间,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246期,培训13880人次。建立了100个林业科技示范点、示范园,总面积11200亩。
五年来,我县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不容忽视。一是林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农村增收、农民致富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二是森林生态质量与钱塘江源头森林生态屏障地位相比,与“生态县”建设要求相比还的一定的距离。三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四是森林资源保护有待加强,森林灾害依然存在。
二、“十一五”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基本建成生态县、基本实现全面小康“两大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两大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富民为本”,以兴林富民“五五”工程为载体,大力实施科教兴林和依法治林,以资源保护和工程建设推动生态建设,以科技进步和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发展,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努力构建森林生态安全体系,全面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扎实推进林业现代化,使林业更快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总体思路
按照“发挥生态优势、立足特色发展、构建绿色屏障、实现兴林富民”的总体要求,在管理体制上,建立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加快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林业自身特点的体制、机制和建设方式;在增长方式上,围绕发展效益林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由追求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并重、突出质量与效益的转变,更好地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在经营体制上,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加快推进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在保障体系上,建立健全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和林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加快林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快林业科技推广,提高林业科技在林业建设中的支撑力。
(3)总体目标
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林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绿化美化钱江源头,积极打造平安林区,争超廿亿林业产值,建设绿色生态开化”。具体指标为:
——林业用地面积稳定在285万亩,有林地面积达269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8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林木绿化率达到81.5%以上。
——建设100万亩生态公益林,基本建成生态公益林84.6万亩,建设一批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绿化示范村,城镇绿地率达32%,钱江源百里绿色长廊(景观带)建设初见成效;
——建成高效生态林业基地60万亩,其中速生丰产用材林20万亩、工业原料林15万亩、竹林20万亩、茶桑果等名特优经济林5万亩。使全县商品材基地达到120万亩、经济林达到35万亩、竹林达到20万亩,林业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
——年生产商品材14.6万立方米,竹材120万支,茶叶3500吨,蚕茧3500吨。木材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竹材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
——森林火灾受害率1.0‰以下,森林病虫害成灾率4.0‰以下;
——林业行业总产值25亿元,其中茶叶产值6亿元、木竹制品加工13亿元、森林旅游经营收入3亿元。
三、“十一五”林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建设两个森林生态圈,构建浙西绿色屏障。以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为主要内容,突出 “质为先”,抓好造林绿化、迹地更新、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封山护林,切实增强森林生态功能。重点推进84.6万亩省重点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建设,形成以205国道、17省道、马金溪、池淮港、马尪港、龙山港两侧森林景观为主的带状森林生态圈,以古田山、钱江源、白石尖、南华山和100个自然保护小区为主的块状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圈。
(二)打造五大林业特色基地,增强兴林富民能力
1、森林食品基地。以名茶基地建设和无公害茶生产技术推广为重点,加大基地建设、市场建设和品牌建设力度,做优做强茶产业。加快黄金茶、苦丁茶、杜仲茶、茶树花等新型保健茶的基地建设和市场开发。以抓好低产果园改造、品种改良、果品加工为重点,加强干鲜果基地建设和森林食品加工,提高产量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实施山茶油振兴项目,开展小竹笋、蕨菜、野生食用菌等野生森林蔬菜的采挖利用和人工栽培研究,建设一批高产笋用林基地,做精做大森林食品产业。开展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研究,扩大石蛙的人工繁殖和野外放养规模,做特做大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
2、高效商品林基地。坚持造林与抚育同步,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深入开展低效林分抚育改造,推广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强化杉木用材林基地培育,提高杉木用材林效益,实现用材林资源储备,保持我县产材大县的地位。同时结合迹地更新,继续发展以枫香、桤木为主的菇耳林基地和以湿地松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开展以马褂木为主的铅笔原料基地建设,择优建设木本药材基地。认真实施“蚕桑西进”工程,建成浙西优质原料茧基地。
3、毛竹基地。大力推行竹林扩鞭、“杉改竹”、采伐迹地改种竹和毛竹低产林改造等“一扩三改”措施,迅速扩大竹林面积,跻身重点产竹县行列。
4、木竹制品加工基地。大力调整林木产品结构,发展木竹制品精深加工业。发挥竹木资源优势和浙、皖、赣三省木材集散地市场优势,吸纳有经济实力和科技或工艺开发能力的外来企业投资,通过专业化生产,向附加值较高的精细加工方向发展,同时淘汰一批落后的工艺和设备。
5、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基地。以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山公益林区(森林公园)、百里绿色长廊(景观带)建设为重点,加强景区资源保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建成“根雕生态园”,积极开发“农家乐”、探源游、漂流游、品茶游、科考游、生态游、休闲游等项目,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同时,整合全县的森林景观资源,加强旅游促销,提高知名度。加强和周边著名景区的联系,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把我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融入“名山、名湖、名源”旅游黄金线,争取森林旅游业有较快的增长,以森林旅游为主的全县旅游收入达到3亿元。
(三)完善三个保障体系,维护森林生态安全
1、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部门责任制,构建政府负总责、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特别重视骨干扑火队和村级管火队建设。增加投入增强森林防火基础保障能力,开展林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实施森林灾害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大力推进生物防火林带项目建设,全面推行林地与非林地阻隔带清理制度。大胆创新,科学完善生产用火管理制度和可燃物计划火烧制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火意识,推进依法治火。
2、森林资源安全群防群治体系。强化法制宣传,努力营造保护森林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牢固树立“源头管理”的理念,做好基础工作、建设基层队伍、依靠基干力量。健全林木采伐、购销、运输监管力度,加强林木采伐全过程的督查,规范活立木流转、木材购销制度,推行木材加工、购销企业诚信评估。以省重点公益林护林员选拔为基础,建立一支人员稳定、素质较高、收入保障、考评正常、进出渠道通畅的村级护林组织,充实、完善村规民约,建立村级森林资源管理长效机制。开展林业综合执法试点,进一步依靠森林公安、木材检查站、巡查队等基干力量,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林区社会的稳定。
3、森林病虫害预警救治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全面开展主要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重点推广茶园、竹林、公益林、苗圃和板栗等主要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到 “十一五”期末,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1.4‰以下,无公害防治率在81.4%以上,测报准确率在84%以上。切实加强松材线虫病和其它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严防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
四、“十一五”林业建设重点项目
1、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建设国家、省、市、县四级公益林100万亩。在 “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区内,通过造林、补植、改造、封禁保护等综合措施,基本全面建成84.6万亩重点公益林,设立7个典型的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公益林示范区,50个森林生态示范村,完成“针改阔”造林、补植1万亩。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
2、百里绿色长廊(景观带)建设项目。以205国道两侧山体绿化和通道绿化为重点,结合道路绿化、村庄绿化和河道绿化,初步建成钱塘江源头百里绿化景观带。规划退耕还林6000亩,景观改造15000亩。总投资1200万元。
3、茶叶产业化建设项目。在巩固提高现有良种骨干茶园的基础上,新发展良种茶园3万亩,其中新种植2.5万亩、改植换种0.5万亩。培育龙头企业20家、建立茶叶专业合作社20个,实施茶厂优化改造100座。到2010年,使全县良种茶园达6.4万亩,年产开化龙顶名茶3500吨,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成为浙江茶叶经济强县。项目总投资5500万元。
4、“蚕桑西进”工程建设项目。到“十一五”期末,全县新发展桑园2万亩,建立连片500亩以上的核心基地1个;建设100个小蚕共育室,方格蔟使用率达到70%。年饲养蚕种10万张,生产蚕茧3500吨,产值7500万元。
5、“杉改竹”及竹林发展项目。以“一扩三改”即“杉改竹”、采伐迹地种竹、毛竹扩鞭和毛竹低产林改造为主要措施,着力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和集约化经营水平,扩大竹产业规模。规划到2010年,全县实施杉改竹3.3万亩、新造毛竹1.7万亩、扩鞭5万亩,低产竹林改造5万亩,全县竹林总面积达20万亩,年产竹量达到300万支,跻身全省重点产竹县行列。项目总投资1.1亿元。
6、高效商品林基地建设项目。按照“市场运作、基地生产、定向培育”的要求 ,鼓励和引导加工龙头企业和大户采用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途径,加强营造林、中幼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建成速生丰产用材林20万亩、工业原料林15万亩、油茶和板栗低产林抚育改造5万亩、杉木幼林抚育20万亩、大径材培育1万亩。项目总投资800万元。
7、木竹加工业项目。以精深加工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提高竹木经营加工准入条件,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淘汰一批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的粗加工企业,壮大和引进一批附加值高、木材综合利用率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的精深加工企业。规划“十一五”期间,在华埠至下庄一线建立竹木加工产业带,聚集一批竹、木加工企业,重点发展人造板(细木工板、木地板、竹胶板)、铅笔、木工艺品、根雕4个系列主导产品,培育一批上规模的木竹加工企业。到“十一五”期末,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0家,其中,年产值5000万元达到5家,1000万元以上的10家,竹木加工业产值达到13亿元以上。 项目总投资2.5亿元。
8、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和森林生态博览园建设项目。依托森林生态资源,着力做好古田山、钱江源、圣潭沟、南华山等特色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开发建设,以现有“生态坞”、家庭式林场为载体,引导林农发展集住宿、餐饮、森林休闲和文化娱乐的“农家乐”、“居家休闲游”等旅游项目。规划“十一五”期间培育“农家乐”300户以上,创办可用于林业休闲观光的家庭林场10个,开展浙江(钱江源)森林生态博览园、南华山森林公园建设。项目总投资2.8亿元。
9、森林灾害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项目。规划到“十一五”期末,建成1个县级监控中心、27个前端预警监控点,以全面实现对全县森林资源动态预警监控,提高对重大森林火灾、有害生物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真正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全面提高对林业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总投资650万元。
10、生物防火林带建设项目。重点在森林火灾易发、多发、高发区域的林田交界、道路两侧、村庄边界、墓区周边、景区等人为活动频繁地段,发展耐火的阔叶树种,建设隔离外来火源、预防森林火灾的生物防火林带。“十一五”期间,计划每年完成50公里,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生物防火林带250公里以上。项目总投资750万元。
五、实现“十一五”林业目标的主要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各种形式,使林业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支持林业建设。大力宣传中央林业《决定》,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当地党政领导干部对林业“双属性”、“三生态”、“三地位”的认识,增强加快林业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贯彻执行林业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大力宣传普及林业科学技术知识,增强运用林业科技成果的意识,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加强林业法制宣传,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培养公民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遏制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加强林业行业的思想工作,不断深化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机关效能建设成果,提高广大林业干部职工整体素质。
2、增加林业投入,建立稳定的林业投资渠道
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要进一步加大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建立稳定的林业投资渠道。公益性林业建设,要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商品林业建设,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在资金扶持、资源利用、经营管理等方面进一步优化环境,加快建立起以企业、个人投入为主体,政府引导支持的投融资机制。
3、创新林业经营机制,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鼓励社会各界和各种经济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等形式,参与林业开发。开门招商,吸引县外资金、工业资金、商业资本投资我县林业建设。打破框框,超常规地扶持家庭林场、个体林场。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加强林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建设,进一步完善林业中介组织,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林业产业化水平。全面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政策,依法保护投资经营者合法权益,加快非公有制林业发展。
4、实施重点项目带动,全面提升林业建设质量和效益
以项目为载体,认真实施省重点生态公益林、 兴林富民“550”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行林业工程项目招投标制、项目质量监理制和工程质量岗位责任制,以项目引资金,以项目促管理,以项目上水平,全面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5、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林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林业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真正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大力支持林业建设。要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林业建设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是本方林业建设的责任主体,政府主要责任人是林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是主要责任人,林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层层落实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分工负责和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着重考核领导干部在落实林业方针政策,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完成规划目标和任务绩效等方面工作,并自觉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二○○六年四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