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根据桐政发〔2017〕29号予以废止。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桐乡市四大新兴产业“十二五”倍增发展实施意见》已经市十四届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八月一日
桐乡市四大新兴产业“十二五”倍增发展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十二五”时期我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特材料、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四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产业创新提升,打造转型发展经济强市”的发展定位,牢牢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新能源、新特材料、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四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为抓手,以完善创新体系和优化市场环境为支撑,充分发挥我市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坚持高端化、特色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加强规划引导,优化生产布局,加快项目建设,增强支持力度,促进资源要素向四大新兴产业集聚,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集聚区,提升桐乡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发展重点
(一)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光伏光热产业、风电装备产业、生物质能利用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重点发展高效晶体硅电池及组件、新一代薄膜光伏电池组件、电池及组件生产用辅助材料产业、太阳能电站系统的集成及核心部件、新技术太阳能真空管及相关核心设备,太阳能——热泵一体化系统、太阳能节能建筑一体化设备、生物质能资源化利用技术,风能利用技术装备和配套零部件、风电控制系统、风电场配套设备、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和电机及关键零部件等。
(二)新特材料产业。包括特种纤维材料、增强复合材料、高效过滤材料、新型建筑装饰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等。重点发展差别化功能纤维等新型特种纤维、电子级玻璃纤维材料和玻纤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气相液相过滤材料、新型绿色建材(PC板、UPVC塑钢板、PVC板等)、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建筑防水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特种橡胶材料、新型金属材料、高端包装材料等。
(三)电子信息产业。包括物联网设备制造、软件产品开发、通信设备、半导体照明、电线电缆及控制线、电子控制仪器仪表、音响器材等。重点发展新型传感器、LED等节能照明灯具、稀土永磁等高性能磁性材料、多层电子线路板、专用电子控制线缆、新型电工产品、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仪器仪表、通信器材、汽车电子产品、特种扬声器和专业音响器材等。
(四)机械制造产业。包括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特种机械装备及专用零部件等。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及零部件、高精度特种轴承和传动零部件、环保设备及成套设备、新型冷却和通风设备、(纺织、轻工、食品、水泥、复混肥、农业等)专业生产设备、高性能电梯和自动扶梯、高效节能和环境保护技术及设备、变频调速节能电机和特种微电机、新型液压密封气动元器件等。
三、发展目标
(一)“十二五”期间,四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
(二)到2015年,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四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长2.5倍,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由2010年的143亿元增长到430亿元以上,四大新兴产业占比从2010年的15%提高到25%以上;
(三)到2015年,力争新特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新能源和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各达到150亿元,机械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四大新兴产业成为桐乡新的产业支柱和经济支柱;
(四)到2015年,建设一批新兴产业的特色产业基地,形成生产基地化、园区特色化、发展集群化的集聚集约发展格局,打造几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基地;
(五)到2015年,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
(六)到2015年,新兴产业技术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关键核心领域产品技术和市场占有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坚持集群化发展,完善以区域集聚、龙头带动、专业配套为基础的协作体系,以科技研发、品牌经营、创意设计为基础的创新体系,以专业市场、物流仓储、公共平台为基础的服务体系,以功能布局引导产业布局和项目布局,促进新兴产业加快集聚,构筑“一区多园”的新兴产业发展平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培育形成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集群。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和具体区位特点,建设以五大产业平台为核心,镇级特色工业功能区相配套的新兴产业基地,重点打造经济开发区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临杭经济区光伏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玻璃纤维集聚区、洲泉特种新型纤维集聚区、乌镇绿色高效照明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机械制造集聚区、濮院纺织机械产业集聚区等,力争培育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
(二)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制订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以扶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集中土地、电力、资金等生产要素,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重大工业生产性投资项目,五年实施新兴产业工业生产性投资200亿元,四大新兴产业的投资额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逐年递增,以大项目建设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优化全市产业格局。重点抓好零增地技改、存量提升、结构调整、创新成果产业化、生产性服务业等重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充分发挥区位条件和投资平台优势,强化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加强研究开发、突破关键技术、深化“产学研”、加快技术标准建设,化大力气引进一批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的产业化项目。顺应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积极接轨上海、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主动承接大都市新兴产业转移和协作配套,以四大新兴产业为重点,切实抓好新兴产业招商推介工作,瞄准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中央企业和国内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引进高技术产业项目、高端制造业项目和研究开发基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