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各省市政策 > 浙江省 > 杭州市 > 上城区 > 正文

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上城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上城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2021-05-25 上城区 收藏
朗读

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各街道办事处:

《上城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上城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8月30日

 

(此件可公开发布)

 

上城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引言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围绕卫生计生改革的重要论述,着眼“四个全面”建设,持续深化卫计改革,不断优化卫生计生资源配置,加强卫生计生事业管理,维护人民基本权益,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能力,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特制定上城区“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

二、规划制定的背景

(一)发展现状

1.卫生计生事业迎来新起点

“十二五”期间,各项改革持续深化。医药卫生领域,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常用药物实施零差率服务。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2014年全区医养护一体化签约达到8万人次。计生领域,单独两孩政策正式启用,失独家庭帮扶政策日益完善。人事方面,2012年全面推行绩效改革,基层活力不断迸发,到2014年医疗业务收入达到3.88亿。同时卫生计生职能也发生重大变革,卫生和计生两部门进行职能整合,取消了原卫生局和计生局,重组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双方人员、工作职能、服务阵地、信息数据等实现有效融合,工作职责更加明确。其中原卫生局的餐饮监督职能、职业病监管职能先后划出,职能划入新成立的市场监管局。

2.人群健康服务与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至2014年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82%-92%,城乡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在70%-80%之间,辖区内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8.21%。服务质量持续提高,推出上城居家医疗模式,90岁以上空巢老人、困难残疾人、失独家庭三类重点人群服务全覆盖;为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五类人群提供增值服务套餐,有效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人才队伍建设持不断加强,截止到2014年末,总编制数828人,在编数597人,到编率72%,包括编外人数在内系统总人数928人,专业人员占全体职工95%以上。省市医院合作逐步深化,与浙二医院实施全科医生“2+X导师制”培养模式;建立浙一、浙二医院专家转诊预约;各中心建立社区慢病联合诊疗中心,省市医院专家轮流坐诊。办医格局日趋完善,大力发展中医事业,全市首先实现中医社区全覆盖;成立全市首个中医药行业协会,大力扶持“清河坊中医特色一条街”和“五柳巷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产业园”建设。鼓励社会办医,至2014年全区医疗机构达到173家,民营医疗机构占比七成以上。智慧医疗快速发展,制定以区域HIS为核心的卫生信息化数据平台建设三年规划,完成区域放射、心电系统建设,实施市民卡诊间结算功能,利用物联网技术,推动健康监测远程照护试点工作。

 3.公共卫生基石不断夯实

“十二五”期间全面启动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推进移动电子化现场执法,开展远程在线监督系统试点,执法水平不断提升,成功创建浙江省卫生监督机构依法行政示范单位。成功应对H7N9禽流感疫情,2011年被正式授予“浙江省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区”。2010-2014年,上城区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从329.58/10万降低到225.07/10万。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8.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自2013年起,我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监测样品数从0.5件/千人口增加到1件/千人口。2011年启动了“一校一医”工程,学校卫生管控及时到位。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人数分别为39914人和10296人,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率82.3%。2014年上城区居民健康管理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同年成功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到2015年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达到40元。爱国卫生持续推进,2015年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复评。精神卫生特色鲜明,建立全市首家区级精神卫生服务中心“三三”模式力保全区连续7年未发生一起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

 4.计生家庭服务不断推进

落实优生“新两免”政策,婚前医学检查率达87.3%,孕前优生检查率93.2%,人口出生素质不断提高。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计生率达97.94%,保持在指标内。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力度,2014年全区出生人口性别比107.6,比上年同比下降10.5个百分比,保持在正常范围。积极打造“幸福?家”公共服务品牌,继续完善计生特殊家庭扶助关怀体系,清波街道 “麦田圈”公益服务组织,探索解决失独家庭和独生子女伤残家庭实际困难新途径,全区有780人享受计划生育特别扶助,特扶金额逐年提高,2014年为576.5万元。积极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试点工作,全面实施流动人口生育保险。不断扩大妇幼保健服务人群,孕产妇服务人数从2010年的2871人提高到2014年的3804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维持在95%以上,高危孕产妇管理率100%,剖宫产率逐年下降,孕产妇死亡率连续14年保持0。儿童服务人数从2010年的 12029 人提高到2014年的 17989 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保持全市较低水平。

(二)发展趋势

1.人口老龄化带来新需求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13.26%,而上城区作为老城区人口老龄化情况尤为突出,据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区的人均期望寿命达86.12岁,60岁以上老年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6.88%。老龄化速度在未来二三十年将达到高峰,围绕老年人慢性疾病将成为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护理需求与日俱增,而在现行人口政策下,养儿防老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养老需求,医养护一体化势在必行。

2.互联网时代带来新机遇

云技术、大数据、物联技术加速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医疗领域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焦点。BAT相继布局医疗产业,阿里实施“未来医院”、百度推出健康云平台、腾讯通过投资丁香园,一系列大动作不断刺激社会资本的敏感神经。据《2015-2020互联网医疗行业分析报告》研究显示,2015年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潜在市场规模为77.33亿元,到2020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1905.39亿元。新时期社会资本聚焦互联网医疗,医疗卫生事业迎来新机遇。

3.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随后省、市也相继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以医疗及其相关产业为基础的健康服务产业,将成为我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重要战略手段。上城区是杭州市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城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域条件,公共设施完备,交通四通八达,辖区更有10家省市大型医疗机构聚集,医疗资源丰富,据统计全区上规模健康服务业单位实现总收入已突破200亿大关,并以每年8%以上的增速快速发展。2014年,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提出打造“健康医疗城”重大实施战略,对区经济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三)问题与挑战

1.转型期社会矛盾加剧

整个国家正加速进入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矛盾凸显。作为一直处在社会经济高位运行的上城区,具有人口多,资源少,人口老龄化严重的现实困境,由于空间地域的限制,经济社会中暴露的问题也较其他城区来说更加尖锐,作为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卫生计生事业将面临重大考验。

2.历史欠帐造成的影响还将持续较长时间

全区看,医疗资源空间布局不合理与利用不充分并存,基层医疗机构用房紧张、设备设施落后的局面没有得到全面改观,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卫生计生内部体制机制中的结构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医疗卫生市场活力未被完全激发,卫生事业的发展滞后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3.公共卫生事业面临新挑战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有待提高,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公共卫生问题,精神心理疾病、食品安全问题、新发传染病等一系列新难题亟待破解。

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及省、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不仅要针对当前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要着眼于长期性、深层次、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体系架构,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能力,确保到“十三五”规划末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和健康保障需求,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深化改革

加快推进健康城区建设,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对接好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切实为市场主体松绑,把市场活力和增长动力充分激发出来。推进卫计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和工作思维理念,逐步理顺社会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抓住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促改革,持续深化省市合作,促进基层卫生服务功能与技术的转型升级。

2.坚持为民惠民

发展卫计事业的根本宗旨是促进群众身心健康,提升人口素质,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规划必须注重解决影响民生的全局性问题,积极探索广泛、公平、均等的卫生计生服务路径。重点关注特殊群众的现实问题,建立基本的卫生计生服务保障制度。充分考虑群众的多元需求,持续提升服务内涵。

3.坚持科学发展

顺应时代发展,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卫计事业向科学化、民主化与制度化方向发展,坚持科学筹划,兼顾各方。既要充分把握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卫计事业发展现状,又要充分发挥卫计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广泛借用外力吸引社会参与,结合我区的功能定位和居民健康需求,不断推进我区卫计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4.坚持依法行政

运用法治思维构建起符合卫计事业发展的法制体系,保障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健康权、发展权,把握好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关系,维护好安定团结的大好政治局面。树立法治理念,厘清权责界限,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规范监督行政权的行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做好简政放权。

四、总体目标

力争卫计事业发展水平居全省全市前列,计生各项指标保持合理区间,健康城区建设达到新的高度,医疗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卫生服务更加公平可及,家庭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人口质量持续提升,卫计公共服务更趋多元,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五、主要任务

(一)以三大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1.医疗机构基础建设

完成望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点设置

为服务3平方公里望江新城建设,保障望江地区老百姓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十三五”期间,着力完成业务用房4000平方米以上的望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完成至少3处服务站点的增设任务,同时适时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区块分布,提升区域医疗资源承载能力。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增加设施设备投入

依照区基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方案,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可及性。结合上城实际,原则上按照街道所辖范围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服务人口0.8万-1万人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多途径、分步骤实施,不断完善“十五分钟”步行医疗圈。在设备投入上争取获得专项财政支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硬件能力持续提升。逐步把基层站点建设向综合性方向推进,增强站点业务能力,减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压力,让居民在家门口即能享受方便、快捷、优质的医疗公共卫生服务。

信息化建设

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

以区域HIS为核心,整合现有分散的区域医院信息系统,统一标准,协同管理,进一步优化现有医院管理软件程序,真正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换。拓展平台功能,完善用药提醒功能,实现基药管控,建立符合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模型,实现智慧化管理。加快信息化设备设施更新换代,不断提升数据传输,资料管理,信息存储质量,推进放射、心电影像中心向远程诊疗中心发展,为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

加快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数据挖掘

进一步健全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基础数据库,加强卫生、计生信息融合。拓展应用,挖掘健康信息大数据,在理清业务需求的基础上,优化管理流程,规范工作程序,逐步实现“网络逐一合并,数据向上集中,资源横向共享,信息向下延伸”的层级信息应用体系。

加快移动医疗应用开发

开发健康APP项目,拓展应用功能,实现居民在线预约挂号、检查结果查询等。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利用好络维等现有移动终端设备,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整合部门资源,为居民医养护一体化提供更统一、更便捷、更高效的居家医疗服务。

智慧监管网络

依托全省卫生监督系统信息平台,推进移动式电子化现场执法。至“十三五”末,全面实现区卫生监督移动式电子化现场执法。创新监管方式,深化已初见成效的医疗废弃物处置远程电子监控、泳池水在线监测等项目,逐步形成以卫生监督核心业务、监测监控、数据综合服务为一体,覆盖全区的卫生综合执法网络。

人才队伍建设

抓好人才梯队建设

进一步加强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选拔任用干部,引进、培育、使用好一批敢于管理、善于管理的领导干部。改善卫生管理干部队伍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加大培养培训和交流任职力度,打造一流的卫生管理团队,提高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建立人才培养实施计划,抓好后备人才培养,组织开展中层干部管理培训,鼓励支持优秀人员到省市单位挂职锻炼。实施人才引进工程。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扶持政策,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住房补助等方面更向基层倾斜。继续抓好“人才下沉,资源下沉”,利用好周边优质医疗资源,推进医师多点执业政策进一步在基层生根发芽。大力引进中医药人才,为上城区进一步弘扬传统医药特色、打造健康服务业集聚区做好人才储备和保障。

建立5+1全科医师轮训机制,促进服务能力提升

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抓手,抓好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业务技术能力的提升。充分利用上城区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所需经费的投入和编制数(含编外合同工)适当放宽。通过建立5+1全科医师轮训机制(即全科医师每5年到上级医院进行全脱产为期6个月以上的进修轮训,每位全科医师每周1天参加上级医院的查房、跟师专家门诊等),为实现国务院“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新医改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继续深化省市区三级联动机制,完善现有全科医生“2+X“导师制,抓好全科医生骨干师资培训、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基层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开展以放射、心电、B超和检验等医技岗位培训。以提升行政执法能力为抓手,组织开展行政处罚、许可案卷评查,提高行政执法案卷质量,开展法制培训,加强与省市区的工作学习与交流。以打造复合型人才为抓手,重点抓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适应新媒体的能力,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持续抗压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实施科教兴医战略

进一步营造学术氛围,积极开展医学科研活动。瞄准当前卫计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科研、培训和教学活动。倡导院校之间、医院之间和学科之间的合作,发挥好行业协会、科学学会的科研带动作用,利用高校资源,开展多单位、多学科的项目联合攻关,鼓励开展具有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和临床科学研究。重点做好以卫计信息化应用、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社会医学、公共卫生管理、健康教育学、不同人群健康管理模式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二)围绕健康城区建设做强三大品牌

1.构建区域医疗服务品牌

优化办医格局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14号)要求,结合上城区服务人口与服务半径、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群众医疗需求变化,科学合理设置医疗机构。主动参与区健康服务业发展建设,加快形成健康服务产业集群,优先发展设置居民迫切需求的康复医院、老年医疗护理院等辖区紧缺型专科医院。不断完善省市区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构建功能互补,分布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医养护一体化

加快基层医疗机构功能转型,适时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向综合康复养老机构发展。加强部门协同,鼓励社会参与,推进“医养结合”和资源整合,建立医疗、护理和康复养老有序衔接机制。盘活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完善公共医疗服务平台,借力信息化技术,促进医养护服务向智慧化发展。注重服务质量提升,深化社区医疗团队建设,着重抓好骨干人才培养和全科医生培训。规范家庭病床建设,按照《居家医疗服务规范》的要求,继续做好居家医疗服务标准化工作,形成符合上城实际的居家医疗服务模式。深挖医养护内涵,创新特色服务,推出个性化定制,不断增强居民满意度。严格落实考核,扎实推进医养护一体化稳步实施。

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落实医保利益导向政策,引导居民首诊在社区,紧贴基本药物制度政策导向,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省市医院用药匹配度,满足群众用药需求。积极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程,探索省市区医联体机制,拓展战略合作单位。发挥好慢病会诊中心作用,鼓励上级医院出具治疗方案,建立省市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长期照护协助机制。进一步完善区域预约平台建设,提高上转精准度,增强下转承载力,建立并完善双向转诊标准,做好转诊服务,逐步形成基层首诊,急慢分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

(4)扎实做好做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

首先财政确保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经费按国家省市要求做好保障工作,同时确保中央、省、市下拔的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和中央、省、市转移支付卫生计生项目经费及时下拔到基层医疗机构和相关单位,确保不占用、不挪用。加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人员培训、监督、整改。进一步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绩效考核,充分发挥绩效扛杆作用,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居民的满意率。

2.提升中医药特色品牌

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网络建设

继续提升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每年推广使用五项,至“十三五”末,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40项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于百姓;同时加大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疗区和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中医药硬件的财政投入和人员配备;2018年完成新一轮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工作,积极创建省级中医药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明显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名院、名科、专病”建设。建设好2~3家中医药特色优势明显、管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具有区域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点学科(专科)和2~5个重点专病门诊。

(2)实施人才强业计划,完善向中医药人员倾斜的绩效方案。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中医药人才引进,健全中医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历教育,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医药骨干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开展第二批区级名中医工作评选及名中医师带徒工作

(3)加强中医质量管理

进一步加强中药饮片处方管理,充分发挥中医协会行业管理作用,形成行业内部通报机制,切实控制中药饮片不合理处方,促进中医药行业规范化发展。围绕中医医疗、护理、预防、保健,中药使用的质量安全管理需要,建立上城区中医药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4)继续做好中医普及

继续推进“中医三名三进”活动,组织中医药文化宣传讲师团,定期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进家庭,开展中医药文化及预防保健养生知识巡回宣讲和义诊活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服务平台,整合资源,借势推进,传播推广中医药文化知识。

(5)扶持中医特色街区建设

充分发挥上城区中医中药产业的传统优势,推进清河坊中医特色一条街和“五柳巷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产业园”协调有序发展。强化产业延伸,发挥龙头示范引领作用,在中医诊疗的基础上带动中医保健、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旅游、中医药文化科普等项目共同发展,持续提升上城区中医药品牌影响力。

3.构筑健康医疗城品牌

进一步完善健康管理中心提升健康服务能力

新阶段上城区健康管理中心要以服务健康医疗城建设为核心,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持续深化健康内涵,完善信息化建设和数据利用,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一要根据健康管理中心的长期发展需要,继续加强基础建设,加大设施设备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在“十三五”末建设成为全区最大规模的体检中心和人群健康服务中心。二要发挥健康管理中心平台作用,将体质监测、居民体检向后期健康服务延伸,不断提升中心综合服务能力。三要继续发挥健康管理中心的健教阵地作用,全面推进“二报告三处方” 健康管理模式,为居民提供更加多元的健康服务体验。

继续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实施

扎实开展健康单位创建工作,传播健康生活理念。“十三五”期间,着力培育一批健康宾馆、健康餐饮、健康学校、健康医院、健康企业等健康单位,积累经验、全面推广。推动卫计系统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提升,帮助群众更好地掌握健康技能,逐步促进辖区居民整体身心健康。重点做好小营地区健康单位的培育和创建,为打造健康小镇营造有利环境。

加强资源整合构建产业集群

有效整合区域空间资源、信息资源、业务资源,加快楼宇“腾笼换鸟”,发挥部门间业务横向优势,构建多部门间的健康服务综合信息网络。充分发挥上城医疗资源高地作用,加快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保健咨询、养老康复、健康保险、健康教育、医药流通、健康休闲、居家照料、健康信息化、第三方服务业发展。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健康服务品牌,实现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化,逐步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产业体系。

(三)公共卫生和计生服务体系

1.疾病预防体系

加强人力经费投入

力解决编制问题,根据(中央编办发[2014]2号)文件精神,确定并落实疾控机构人员编制,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疾控机构专业人员占比达85%以上,高级职称占比达20%以上,提升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与水平。确保疾病预防控制发展的财政投入,按需保障相关经费落实。

完善应急工作机制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做好重大传染病疫情、新发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应急防控工作,继续强化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及风险沟通交流,切实保障群众健康。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确保信息互联互通,应对及时有效。

深化慢病综合防控工作

进一步巩固全国慢病示范区创建成果,制定防治规划,做好重点慢病的防制工作。继续落实慢病筛查干预项目,依托国家心血管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干预项目、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项目和全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项目,探索建立重点慢性病预防与治疗服务新机制。继续推进全市中小学生窝沟封闭防龋工作,逐步开展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综合干预工作。

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

加强结核病、性病和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和重点地方病监测,提升疾病趋势研判、预警和风险评估能力,建立传染病预测预警的长效机制。加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检测能力建设,做好新发传染病和输入性传染病检测的技术储备,提高早期鉴别能力。进一步完善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方病防治长效工作机制,全面落实防治措施,努力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保障城乡居民健康安全。

提升食品安全履职能力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具备对常见食品微生物、重金属、理化指标的实验室检验能力及现场定性速测能力。建立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置部门联动、协调、合作机制,做好辖区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健康相关场所(产品)卫生监测机制,切实做到早发现、早预警食源性疾病报告,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控制能力。

2.监督执法体系

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和人才投入

《全国卫生监督工作规范》、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为依据,根据实际执法工作需要,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加快改善现代化执法必需的仪器设备、防护设施、交通通讯、取证工具、信息网络等硬件设施条件。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招聘引进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卫生监督人才,完善监督员培训和培养机制,不断提高卫生监督质量。

坚持服务导向加快监督执法创新

坚持监督执法和改善民生相结合,在不断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力度的同时,紧扣民生热点和痛点,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在医疗服务监管、学校卫生、传染病防控、场所控烟等领域有新的突破。

3.妇幼保健工作

加快妇保与计生工作整合

确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在专业发展上重点突出妇幼保健一体化、婚育服务中心一体化,通过优化整合,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把婚前检查、国家优生检测、围产保健、产后访视、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免疫规划、生育孕情管理以及避孕方法的咨询、选择、实施、随访、孕情和避孕情况监测等纳入一条龙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在服务管理方式上强化保健与临床服务链接,普及健康知识,提高母婴健康素养,积极开展妇女病防治,做好妇女健康促进工程。

逐步健全妇幼卫生专项救助制度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各省市政策 > 浙江省 > 杭州市 > 上城区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gedizhengce/zhejiangsheng/hangzhoushi/shangcheng/2021/0525/73304.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或者微信公众号搜索"宁波政策",关注我们,将不定期推送相关宁波政策信息。

站点关键词

         
  • 宁波政策 宁波政策企业服务平台 宁波政策平台 宁波政策服务平台 宁波房贷政策 社保新政策 二胎政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 养老保险新政策 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养老金新政策 形势与政策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宁波补贴政策 宁波落户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 宁波限售政策 宁波人才政策 宁波公积金政策 宁波贷款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2017 宁波企业政策 宁波医保政策 宁波二套房政策 宁波买房政策 宁波拆迁政策 宁波创业政策 宁波上牌政策 宁波养老政策 宁波房产政策 宁波退休政策 宁波限贷政策 宁波中考加分政策 宁波税收优惠政策 宁波购车政策 宁波公积金贷款政策 宁波高考政策 宁波买车政策 宁波退税政策 宁波光伏政策 宁波市限购政策 宁波电商政策 宁波人才引进政策 宁波招商政策 宁波租赁政策 宁波象山政策 宁波会展政策 宁波民宿政策 宁波楼市政策 宁波市落户政 宁波楼盘政策 宁波梅山税收优惠政策 退伍军人补贴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