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慈溪政策 > 慈溪市政府办 > 正文

慈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慈溪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朗读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慈溪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慈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8月23日

 

慈溪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五年,也是我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年。为统筹指导全市科技创新发展,有力支撑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上级关于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总体要求和《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慈溪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年限为2016年至2020年。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现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市以应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企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为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已提前完成“十二五”制定的主要科技创新指标(专栏1),连续两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优秀市(县),顺利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并被列入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在全省90个工业强县(市、区)评比中自主创新指标稳居前三位。

  1.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推进创新成果加速转化,推动以“家用电器、纺织化纤、汽车及零部件、轴承”为传统优势产业和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为新兴产业的“4+4”产业不断加快提升步伐,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幅度超过40%,其中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9.4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21.05%提高到37.56%;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98.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3%,列全省县(市、区)前列。

  2.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落实创新型企业、研发机构及科技项目培育计划,完善创新型企业梯队建设,企业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截止2015年,全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7家,比2010年增加63家;累计培育宁波市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29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3家;累计培育宁波创新型初创企业907家;全市县级及以上研发机构达到380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1家,规模以上研发机构设置率近几年处于全省县(市、区)首位。“十二五”期间,累计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00余项,其中“863”计划项目5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3.创新资源引进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升级的发展需求,举办自主创新科技合作交流会等重大科技活动23次,达成合作意向362项,引进科技创新团队22个。高端创新平台实现突破发展,成功引进中科院慈溪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中科院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两大创新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慈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认定为宁波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的高端装备制造专业园;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入选省级经济开发区;慈溪智慧谷建成并投入运行,成为宁波首批众创空间之一。人才引进加快,2015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1.1万人,引进落户“上林英才”计划人才(团队)70个。

  4.社会创新动力逐步增强。“十二五”期间,创新投入不断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累计投入超过12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其中,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预计支出超过30亿元,占GDP比重预计超过2.63%。企业创新日益活跃,2015年全市有R&D活动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08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比重为56%,高出宁波大市平均10个百分点。区域专利战略体系建设成效显著,2015年全市获授权专利8127件,位居全省县(市、区)第3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44件。

  5.现代农业创新突破发展。“十二五”期间,稳步推进宁波慈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立完善以农业科技研发联盟、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的“科技+公司+基地+农户”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良种覆盖率达100%、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80%,并入选国家首批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加强农业研发平台建设,组建了慈溪市种子种苗创新联盟。加快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累计实施宁波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95项,引育和推广优良新品40余个,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工艺20余项,促进了农产品附加值提升,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专栏1:“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    标

2010

2011

2015

2015(“十二五”规划)

1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1.73

1.96

2.63

(预估)

2.5

2

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4.83

8.52

5.08

³5.0

3

人才总量(万人)

14.5

16.2

21.1

21

4

每万人人才资源数(人/万人)

1390

1500

2015

2000

5

年专利授权量(件)

5181

8042

8127

6930

6

年发明专利授权数(件)

205

238

644

420

7

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

21.05

25.49

37.56

30

8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累计)

65

74

147

100

9

县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家,累计)

131

167

380

250

10

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技术)中心(家,累计)

19

22

51

25

11

宁波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家,累计)

36

80

155

111

  (二)存在问题

  虽然“十二五”时期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应该看到,我市科技创新中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短板”,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创新效率的提升。如政企协力创新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合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高端创新资源不足,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还需进一步巩固;创新文化亟待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缺乏有效衔接,科技投融资体系不健全;创业精神和创新文化亟待强化等。

  今后五年,要准确把握城市定位,激活企业创新创业活力,着力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加快实现创新价值,运用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弥补短板,将是我市“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解决的重要使命。

  (三)面临形势

  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创新摆在全局最重要的位置,未来五年,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1.科技创新成为新兴产业培育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科技全球化和研发国际化加快推进,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发明和成果转化的周期大幅缩短,大数据、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融合,以及能源、材料、生物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将可能催生新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因此,我市要把握机遇,着力优化创新环境,在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强化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2.制造业创新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当前,《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相继发布实施,提出以促进“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我市作为省内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相对领先的县级城市,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互联网+行动战略,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加快构建环杭州湾创新中心,推进互联网工业强市建设。

  3.长三角区域城市创新要素竞争加剧。为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长三角区域江阴、萧山、鄞州等城市积极调整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战略,加大对创新资源,尤其是高端创新资源引进的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金融等创新特色明显,创新优势地位进一步显现。面对长三角区域周边城市日益加剧的创新资源竞争,迫切要求我市加快调整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引进和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加快提升知识资本集聚、积累能力,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4.支撑宁波“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宁波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宁波要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这就需要进一步转变依靠要素成本优势、环境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全面转向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因此,我市作为科技创新实力相对较强的区域,需要进一步对接宁波科技发展战略,率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觉担当科技创新排头兵的重要使命,全力推进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支撑宁波“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

  5.慈溪市自身经济转型发展需求。当前,我市工业经济以传统产业为主体,部分行业技术含量少,产品附加值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等特征较为明显。在新常态下,我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企业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我市必须加快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发展机遇,积极营造创新发展环境,推进“互联网+经济新生态”建设,破解我市经济发展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

  二、总体思路、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民生主动发展战略。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市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快形成科技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根本动力,加快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主体、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打造区域创业创新高地,推进“二次创业”、实现经济“二次腾飞”,立足宁波、主动接轨上海,为慈溪市建设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二)发展原则

  ——市场配置,政府引导。建立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继续加强政府对创新驱动的统筹协调、财政投入支持、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等支持作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逐步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支持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自主创新,重点突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需求与发展战略,选择基础和条件较优的领域为突破口重点推进。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整合资源,实施若干重大工程,实现重大突破。

  ——龙头带动,整体推进。培育一批效益好、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和辐射作用。同时,要继续加大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队伍,形成全社会推动创新驱动的环境氛围。

  ——科技引领,服务社会。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切实提高科技对民生社会发展关键问题的支撑能力。加大对民生社会领域的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安全、社会信息化、环境生态、医疗卫生等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以科技创新应对社会挑战。

  (三)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将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主引擎,积极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发展趋势,将我市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转型升级先行区、创新创业首选地,在家电、机械轴承、智能装备等领域成为宁波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能力稳居全省前列。具体目标:

  ——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加大。到2020年,全市R&D投入占GDP比重超过2.8%,力争达到3.0%,每万人全社会R&D活动人员达到150人年。“十三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3.0个百分点。

  ——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全面促进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发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5%,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0%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8.5万元/人。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全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大幅提升。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00家,其中市本级140家;宁波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突破200家,其中市本级150家;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达到850件,其中市本级600件。

  ——创业热土培育加快推进。创新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的投融资机制取得较大的进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与风险分担体系不断完善。到2020年,建成产业共性技术平台10个,新增众创空间和创客服务中心10个,创新型初创企业数量达到1500家,其中市本级1350家。

  ——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日益活跃,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创新人才引育进一步加快。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更趋合理,高层次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到202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6.7万人,其中市本级人才总量达到22.9万人,高级职称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比例超过7%。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成果转化和推广步伐明显加快,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2020年,新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60项,突破共性技术60项,引进新品种30个,培育发展宁波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8家。 

专栏2:“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指    标

单位

2015

2020年目标

备注

1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63(预估)

>2.8

 

2

每万人全社会R&D活动人员数

人年

135.6(预估)

150

 

3

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

%

37.56

45

 

4

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

%

47.4

50

 

5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14.23

18.5

 

6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

累计,家

147

200

 

7

全市创新型初创企业数

累计,家

907

1500

 

8

全市宁波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

累计,家

155

200

 

9

全市年发明专利授权数

644

850

 

10

全市人才总量

21

26.7

 

  三、战略举措

  围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把创新驱动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提质增效的主引擎,积极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发展趋势,重点实施八大创新驱动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发展。

  (一)产业技术创新支撑工程

  1.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计划

  围绕产业能级提升需求,聚焦重点,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及应用示范工程,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研究开发,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推广,拉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坚持实施“招商引智”工程,建立科技、人才、招商“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加快推进创新团队、创业项目落户建设。重点在智能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快技术成果引进和产业化,推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2.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围绕传统优势产业链攀升需求,在家用电器、汽车零部件、机械基础件、农业名优新品种选育与改良、农产品保鲜与深精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部署重点任务,实施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进程,推进慈溪传统产业制造品牌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建设。探索科技重大项目主动设计,在亟需突破发展的传统优势产业领域,采取招标形式或定向择优委托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进行技术攻关,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

  3.发展互联网+产业新业态

  结合“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重大创新布局,大力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产业的渗透融合,引领产业发展模式。结合慈溪市家电、轴承、汽车零部件等优势产业,加快制造云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设计,推进工业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基于互联网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开展网络化协同制造、再造业务流程、提供个性化设计、定制化生产、精准化服务。

  4.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步伐

  围绕互联网工业强市建设要求,以促进制业和信息化融合为主线,聚焦智能技术攻关及装备创新,推进关键岗位“机器换人”、自动化生产线改造、数字化车间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创建智能工厂,鼓励龙头企业打造互联工厂,推动企业智能制造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升级。在家用电器、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积极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推动智能制造示范,提高工业制造质量和劳动效率,推动智能经济发展。

  (二)创新创业引领工程

  1.大力推动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利用产业园区的有利条件,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工业总部、闲置楼宇和厂房转型成为各类专业孵化载体,推动创业企业围绕产业链聚集发展,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资本催化的众创发展格局。在整合提升旧工业区、闲置厂房、商务楼宇、创业园区的基础上,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运作规范的创工场、创意园、众创空间等特色创新创业载体。对接上海,加快与周边区域的知名创新创业孵化机构的对接合作,争取形成交流合作机制,在慈设立孵化合作平台。立足我市实际,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努力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加快集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集成应用和集后服务一体化产业链建设。

  2.着力完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

  围绕我市重点发展产业,依托慈溪智慧谷、市留学生创业园、电子商务园和文化创新园的研发、设计、创意、孵化功能,建成以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科技孵化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三中心”为重要支撑的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完善提升孵化功能,争创国家级科技孵化器。鼓励发展民营科技孵化器和加速器,积极探索创业孵化联动机制,建立完善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积极开展创业沙龙等活动,承接宁波市级以上创新大赛,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全流程的创业服务机制。

  3.积极培育创业主体

  强化全民创业行动,重点扶持海外留学人员、科技人员、民营企业家连续创业者、创二代创业者、大学毕业生等投身创新创业大军,加快我市“二次创业”步伐,推进大众创业。培育一批专业创业辅导师,鼓励拥有丰富经验和创业资源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担任创业辅导团队,建立健全创业辅导制度,努力形成“创业者-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创业导师”良性互动机制。到2020年,吸引集聚各类创业人才超过1万人。

  4.强化创新型企业梯队建设

  实施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计划,强化对高成长企业的“面对面”辅导和“点对点”服务,引导企业完善创新体系、优化股权结构,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创新要素,形成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鼓励企业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研发机构,或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引导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中心。贯彻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加计扣除、研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征收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中小企业创新动力。整合推动科技公共服务资源开放共享,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购买检验检测、技术开发等科技服务活动,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成本,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活力。

  (三)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工程

  1.慈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依托慈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毗邻中心城区优势,重点引进占地少(土地集约型)、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低碳环保的都市型产业项目,优先安排国家、省“千人计划”、宁波“3315”计划、上林英才计划、“115”人才工程及企业创新团队等优质项目入园, 积极打造城市工业园。推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工作,打造成引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研发创新高地。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加快搭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创新孵化转化平台、行业技术信息集散发布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园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医疗器械为重点的生命健康产业园建设,使其成为特色明显的“园中园”。

  2.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

  积极融入和服务长三角地区,引进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加快启动建设碳材料专业园、海尔产业园、中东欧(宁波)工业园、中捷(宁波)国际产业合作园、丰树产业园,积极谋划海洋装备及智慧产业,建立科创园、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依托重点龙头企业规划建设新材料、高端装备等特色产业创新平台。推动家用电器、汽车零部件、金属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升级,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支撑现代化滨海新城建设。到2020年,形成千亿级海洋经济规模,成为我市产业发展增长极。

  3.慈溪中小微企业产业园

  全面梳理整合各类镇级工业区块,结合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观海卫智能家电集聚区、周巷镇北现代工业集群区等现有产业平台和存量空间,谋划建设中小微企业产业园,以慈商回归、(拟)上市企业和市内各创新平台孵化企业落户为主要进驻对象。加快开展入园标准、入园评估管理等工作,制定吸引内外慈溪人资金、资源、人才向慈溪回归集聚的激励政策,通过制度体系建设,重点吸引一批优秀、成长性好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入驻,打造慈溪制造升级版。

  4.慈溪市现代农业开发区

  创新引才引智方式,加大引才力度,打造科技、人才聚集高地,深入挖掘已有浙大、浙农林、宁波农科院等专家团队潜力,发挥其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正大中国区食品研发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鼓励企业创建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着力打造区域性食品加工研发高地。加大对盐碱土壤改良、食品研发、农业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投入、研发力度,制定完善科技创新引导扶持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逐步形成土壤性状优良、生产设施完备、农业装备高端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节约、高效、可持续性发展。

  (四)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工程

  1.整合打造环杭州湾创新中心

  围绕打造“二次创业”大平台、转型升级大引擎的目标,整合文化商务区、科教园区、万亩畈城市生态园等平台,集中打造环杭州湾创新中心,承担科研机构和创新人才集聚、创新成果转化、创客类企业项目扶持培育、风投和创投等投融资机构引进集聚等职能,引领全市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主动加强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及海内外知名创新创业孵化机构的对接合作,争取形成交流合作机制,在慈设立合作平台,力争建设成为宁波北部地区创新要素集聚中心。加快建设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推动中科院慈溪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中科院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取得成效,继续加强与中科院、浙江大学等高水平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着力引进一批国家级大院大所等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

  2.引导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按照有研发、有专利、有人员、有场地、有设备、有制度等“六有”标准,夯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研发机构,或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加快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宁波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强化政策扶持,对企业建立或升级技术创新中心给予财政税收、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给予支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引导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向中小企业开放,提高特色产业集群整体技术创新水平。

  3.加快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大力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校和市协同创新研究院入驻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及科研院所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新兴产业龙头企业牵头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力争到2020年,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均建立起有较强影响力的技术创新联盟,智能家电、汽车零部件、机械基础件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组建3-5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慈溪政策 > 慈溪市政府办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cixishizhengfubangongshi/20181119/18864.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或者微信公众号搜索"宁波政策",关注我们,将不定期推送相关宁波政策信息。

站点关键词

         
  • 宁波政策 宁波政策企业服务平台 宁波政策平台 宁波政策服务平台 宁波房贷政策 社保新政策 二胎政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 养老保险新政策 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养老金新政策 形势与政策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宁波补贴政策 宁波落户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 宁波限售政策 宁波人才政策 宁波公积金政策 宁波贷款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2017 宁波企业政策 宁波医保政策 宁波二套房政策 宁波买房政策 宁波拆迁政策 宁波创业政策 宁波上牌政策 宁波养老政策 宁波房产政策 宁波退休政策 宁波限贷政策 宁波中考加分政策 宁波税收优惠政策 宁波购车政策 宁波公积金贷款政策 宁波高考政策 宁波买车政策 宁波退税政策 宁波光伏政策 宁波市限购政策 宁波电商政策 宁波人才引进政策 宁波招商政策 宁波租赁政策 宁波象山政策 宁波会展政策 宁波民宿政策 宁波楼市政策 宁波市落户政 宁波楼盘政策 宁波梅山税收优惠政策 退伍军人补贴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