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各省市政策 > 浙江省 > 绍兴市 > 嵊州市 > 正文

《嵊州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2021-06-03 嵊州市 收藏
朗读

前  言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与政治、经济、国防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事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事关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实施。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异常天气现象越来越频繁,气象灾害的破坏性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气象灾害日益敏感,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共安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嵊州是气象灾害种类较多、发生较频繁、影响较严重的地区。编制好嵊州市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增强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推进嵊州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发展和气象防灾减灾提供一流的气象保障服务十分必要。

本规划编制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浙江省气象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浙江省“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绍兴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要求,结合嵊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编制完成。本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嵊州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等,是未来五年嵊州市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用于指导我市气象事业发展工作。规划适用范围为嵊州市行政区域,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嵊州市气象部门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切实履行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各项职能,着力推进气象现代化、深化改革和气象法治建设,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进一步提升。

1.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着力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先后推动政府出台了《嵊州市重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实施细则》《城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嵊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等文件,对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积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村建设,以点带面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向基层延伸,所有乡镇、街道完成浙江省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建设,完成250个浙江省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和25个重点单位气象灾害应急认证创建工作,完成1个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创建。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县-镇-村”三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基本建成。加强与应急办、水利、农林、民政、环保、教体、国土等部门的合作,加强气象“四员”队伍建设,气象协理员覆盖到全市各乡镇(街道),气象信息员覆盖到全市各自然村。

2.气象服务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开展公众气象、决策气象、农业气象等5大类58种公共气象服务。不断丰富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和手段,通过声讯电话、广播电台、iTV、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网站、微博、微信、农民信箱等多种渠道,发布各类预报、预警信息、专题报告,气象预警信息接收终端行政村覆盖率达78%。联合国土、环保、林业等部门开展合作共享,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等。围绕农业“两区”建设,强化气象为农保障服务。与农林局合作成立专家联盟、开展联合会商,发布各类农事专题报告。面向新型农业主体、农业大户建立联系卡,开展点对点的“直通式”气象服务。适时开展人影作业,与农林局联合组建人工影响天气队伍,为建立森林消防人工影响天气长效机制、增强作业力量、开展常态化作业奠定了基础。

3.气象监测预报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气象综合观测网建设不断完善,建成1个国家级自动观测站,4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站点密度达到6.5公里×6.5公里,监测频次提高到5分钟一次;建成3个交通主干道能见度观测站、3个现代农业小气候观测站、4个大气电场监测站、9个雨雪冰冻观测站、1个太阳辐射观测站、1个闪电定位仪、1个城市灰霾监测站,形成多种类专业气象监测网。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能力不断加强,建成省、市、县同步高清视频天气会商系统,24小时监控分析,开展联防联报;开展乡镇气象预报和全时段滚动更新的天气预报,初步形成精细化、滚动式、无缝隙预报产品加工体系;充分应用卫星、雷达、自动气象观测站网等现代观测系统,加强对强降水的集中时段、具体雨量、区域分布特点等进行时空上的精细化监测预警;完成一键式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并已投入运行,信息发布时效进一步提高;所有乡镇建成高清视频会商软终端,实现与乡镇的实时互联互通。

4.气象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出台了《嵊州市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安排和误工处理实施意见(试行)》《嵊州市气象监测设施规划建设和资源共享协调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气象工作融入全市平安建设、生态建设及“五水共治”、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公布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强化重点单位管理。开展气象监测设施规划建设和监测资源共享调查,气象、水利、环保等部门建设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共享。

5.气象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1次被省社保厅、省气象局评为浙江省气象系统先进集体;2个科研项目分别获得浙江省气象科学和技术工作一等奖、三等奖;16人次荣获“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1人获得“全国质量优秀预报员”;1人被评为浙江省气象系统先进个人,1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浙江省劳动模范等称号,1人入选浙江省气象部门“县局综合业务带头人”;大学及以上学历从40%提高到72%。

(二)需求分析

未来五年,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建设“实力嵊州、品质嵊州、魅力嵊州”,加快推进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它对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提高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以及天气气候预报预测精准度,保障生态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建设“平安嵊州”,气象防灾减灾面临新压力。嵊州是台风、暴雨、雷暴、大雪等气象灾害和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易发地区。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各类气象灾害、次生灾害呈增多、加重态势,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

2.建设“实力嵊州”,服务经济转型发展面临新使命。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气象信息的应用越来越广,各行各业对气象的敏感程度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把气象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对新时期的气象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3.建设“品质嵊州”,气象公共服务面临新挑战。随着数值预报的发展,使精细化无缝隙的气象预报服务成为可能,特别是对台风、暴雨、强对流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将不断向纵深发展,气象预报面临在精细化基础上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的重大挑战,同时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及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气象服务信息发布能力显著增强,气象服务的方式和手段也更加多样化、信息化,需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预报的精准化水平和服务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4.建设“魅力嵊州”,保障生态环境治理面临新任务。天气作为驱动生态系统最活跃、最直接的因子,对生态保护和建设有着重要影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结构性缺水、城市灰霾加剧、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频发等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嵊州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落实“五水共治”要求,发展嵊州旅游经济,合理规划主体功能区、城镇化发展、重大工程建设以及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发清洁能源等方面均需要生态气象保障服务。

5.建设“法治嵊州”,气象依法行政面临新要求。在重点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中,对深化气象管理特别是防雷行政审批和防雷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法律法规赋予气象部门的职能还没有全面正确履行到位,特别是在气象安全社会管理、气象行业管理、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地方气象发展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尚需按照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快推进气象工作法治化。

(三)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象工作的作用日益突出,全社会对气象服务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市气象事业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

1.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强。社会气象相关监测设施共建共享共管机制不够完善,建设标准不统一、共享覆盖面不高、数据互联互通不充分。重点区域自动气象站监测密度不够,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不足。气象预报准确率、精细化水平和预报时效还不能满足防灾减灾需求。

2.基本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不强。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气象服务能力不强,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不广、区域发展不平衡。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全社会应急响应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3.生态环境气象保障能力不强。生态环境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强,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不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气象科技支撑能力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治理的要求不相适应。

4.气象基础业务支撑力量不强。在“互联网+”背景下,气象信息化水平还不适应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还较薄弱。专业领军人才缺乏,“育才”和“引才”政策措施的吸引能力不强,气象科技创新的能力不足。全市区域站网基础设施还较薄弱,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统领,围绕我市“实力嵊州、品质嵊州、魅力嵊州”建设目标,坚持“工业强市、实干兴市”工作基调,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大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服务社会化、工作法治化”,为深化气象防灾减灾、促进嵊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康福祉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

(二)发展原则

在城市新区建设、大交通建设和嵊新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嵊州气象事业的发展要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为指导,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目标,全面贯彻上级气象部门、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坚持以下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气象的科技属性,把创新作为科学发展的核心战略来抓,依靠科技和人才,激发气象事业发展的新动力,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

坚持协调发展。坚持气象业务、服务、管理等“齐步走”,通过深化气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发展短板,提高气象整体发展水平和效益,推进地方气象与国家气象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围绕“五水共治”“五气合治”等重点项目,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环境灾害防范等方面的气象保障服务;转变发展方式,在气象现代化建设中更加注重资源集约、优质高效,提高气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嵊州天蓝水清山绿地净出力。

坚持开放发展。坚持合作互利共赢,突破思想观念和业务服务中的瓶颈,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公共平台和科技力量,大力推动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全方位开放合作,提高气象科技人才合作水平。

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突出气象的公益属性,把增强群众对气象工作的满意度作为标准,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均等化和普惠性,让公众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使公众在气象现代化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三)发展目标

基本建成与嵊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发展改革需求的现代气象体系,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气象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对当地经济发展、气候资源开发、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到2020年,嵊州气象现代化总体指标持续稳定提高,气象工作整体水平位列同期县级先进行列。

气象监测预警更加精准。建成基本消除盲区、满足服务需求、功能完善先进、运行稳定可靠的综合气象监测站网。依托上级指导,基本建立精准化、智慧型、无缝隙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全面推进。建成资源高效利用、数据充分共享、流程高度集约的气象信息化体系。

气象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利用“互联网+”发展智慧气象服务,完成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建设,建成政府主导、主体多元、覆盖城乡、适应需求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气象+”,气象信息传播渠道不断丰富,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89%以上。

生态环境保障更加有力。推进生态环境气候监测站网共建共享,提高应对雾霾、治理水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等业务能力。充分发挥气象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中的参谋作用,有效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给城镇化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各省市政策 > 浙江省 > 绍兴市 > 嵊州市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chengzhoushi/20210603/226536.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或者微信公众号搜索"宁波政策",关注我们,将不定期推送相关宁波政策信息。

站点关键词

         
  • 宁波政策 宁波政策企业服务平台 宁波政策平台 宁波政策服务平台 宁波房贷政策 社保新政策 二胎政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 养老保险新政策 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养老金新政策 形势与政策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宁波补贴政策 宁波落户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 宁波限售政策 宁波人才政策 宁波公积金政策 宁波贷款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2017 宁波企业政策 宁波医保政策 宁波二套房政策 宁波买房政策 宁波拆迁政策 宁波创业政策 宁波上牌政策 宁波养老政策 宁波房产政策 宁波退休政策 宁波限贷政策 宁波中考加分政策 宁波税收优惠政策 宁波购车政策 宁波公积金贷款政策 宁波高考政策 宁波买车政策 宁波退税政策 宁波光伏政策 宁波市限购政策 宁波电商政策 宁波人才引进政策 宁波招商政策 宁波租赁政策 宁波象山政策 宁波会展政策 宁波民宿政策 宁波楼市政策 宁波市落户政 宁波楼盘政策 宁波梅山税收优惠政策 退伍军人补贴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