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各省市政策 > 浙江省 > 绍兴市 > 嵊州市 > 正文

嵊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嵊州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

2021-06-03 嵊州市 收藏
朗读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嵊州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方案》《嵊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嵊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4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嵊州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


为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改善城市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按照省委、省政府及绍兴市委、市政府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总体部署,以“一年补短板、两年抓提升、三年见成效”为目标,以落实源头减量和精准投放为基础,以提升处置能力为关键,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民众意识习惯养成,建立健全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切实提升我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主要目标

2020年补短板,进一步补齐分类投放不准、源头减量不够、回收利用不高、处置能力不足等短板。推行源头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回收利用率达到50%、分类准确率达到70%分、分类覆盖面达到8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市生活垃圾实现零增长。规范化配置和管理收集容器和投放点;规划建设集置点,完成50%的集置点(集中投放点)建设,规范分类定时定点收集;完成分类车辆规范化配置,规划新建或者提档升级现有垃圾中转站,满足分类运输要求;完善可回收体系建设,完成70%可回收点和回收站建设;建成并有效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有效监管;城乡统筹、因地制宜谋划大件垃圾、园林垃圾、装修垃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收运处置链条,做到各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智能化大数据监管平台;建设垃圾分类宣教基地;基本形成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和制度政策体系。

2021年抓提升,进一步提升源头减量、分类质量和处置能力,完善收运体系。进一步提升易腐垃圾处置能力,完成大件垃圾、园林垃圾、装修垃圾、建筑垃圾综合性项目建设;深化源头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全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资源化利用率、回收利用率、分类准确率分别达到100%、60%、80%以上;全面完成集置点建设;构建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标准体系,健全自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生活垃圾治理模式。

2022年见成效,实现源头减量科学化、分类投放精准化、分类收运规范化、分类处置多元化、分类覆盖全域化。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建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全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回收利用率达到60%;全面提升分类质量,分类准确率达到85%以上;全面补齐易腐垃圾及大件垃圾、园林垃圾、装修垃圾、建筑垃圾处置能力不足的短板,满足各类垃圾处置能力需求。

三、工作任务

(一)坚持规划引领

2020年6月底前,编制并落实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以资源共享、集约高效为原则,统筹规划城镇生活垃圾集置点、投运设施、中转站、处置站点等配置,明确各类生活垃圾处置方式和去向,构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链条”处理系统。

(二)提升源头减量体系建设

1.减少使用塑料购物袋。在全市超市门店和农贸市场推广使用菜篮子、布袋子等可循环使用的包装工具,全面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禁止生产、销售和经营性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厚度的塑料袋。

2.开展“光盘行动”。在全市餐饮企业、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食堂推行“光盘行动”,餐饮企业应提供打包服务,建立并落实相应的鼓励打包措施。

3.开展集贸市场净菜进城。在全市城镇集贸市场、果蔬批发市场推广净菜进城。

4.限制使用一次性消费用品。全市星级酒店、大型连锁酒店、餐饮店不主动提供、摆放一次性消费用品。

5.开展过度包装专项整治。严格执行国家限制产品过度包装的规定。重点推进快递行业广泛使用循环中转袋、包装袋、包装箱,每个快递网点设立绿色回收区,回收快递循环中转袋、包装袋、包装箱,提高循环中转袋使用率。居民小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设置快递包装袋绿色回收点,回收循环包装袋、包装箱。推进快递行业使用电子运单,减少纸质运单使用量。

6.推进易腐垃圾就地处置设施建设。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有条件的集贸市场、果蔬批发市场等,推行易腐垃圾就地处置,提倡运用微生物就地处理技术实现源头减量。

(三)提升分类投放体系建设

1.规范设置分类收集容器和投放点。根据《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四分法,科学规范设置分类收集容器和投放点。逐步撤桶并点,减少收集容器和投放点数量,提升设置标准,逐步将室外收集容器设置在密闭或半密闭的构筑物(箱体)内,做到标志标识清晰规范可区分,周边环境协调整洁。具体设置要求:(1)居民区。各住宅小区、开放式居住区(历史文化街区等)、集镇建成区所在村(以下统称“居民区”)按照服务半径不超过70m设置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投放点。住户设置易腐垃圾、其他垃圾两种分类收集容器,有序推进使用印有二维码、可溯源的专用垃圾袋。各居民区须设置1处以上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投放点。有条件的须设置大件垃圾、园林垃圾和装修垃圾的集中投放点,难以设置的,可实行电话预约上门收集,不得将大件垃圾、园林垃圾和装修垃圾擅自堆放在公共区域。集中投放点须便于车辆通行,场地干净整洁,标志规范清晰,信息公布准确。(2)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办公区域均设置1处有害垃圾投放点,一般各楼层设置1处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易腐垃圾投放点;多个单位集中办公的,以楼宇为单位设置1处有害垃圾投放点。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的就餐区域、厨房洗配间等设置易腐垃圾(包括废弃食用油脂)收集容器、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及油水分离器,视情增设可回收物收集容器。公共区域设置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投放点。生活区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和投放点配置参照居民区。(3)公共场所。广场、公园、客运站、轨道交通站点及旅游、文化、体育、娱乐、商业等公共场所出入口附近设置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投放点。在易腐垃圾产生较多的区域,设置易腐垃圾投放点。农贸和果蔬批发市场除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有害垃圾投放点外,须增设单独的易腐垃圾(生鲜垃圾)投放点。临时大型活动场所,主办方应当根据活动安排及服务内容,在活动期间设置分类收集容器和投放点。(4)道路沿线。除旅游景点等人流高度集中区域外,逐步取消主干道、次干道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等沿线的垃圾收集容器和投放点,保留原有果壳箱。沿街商家和单位在室内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投放点,易腐垃圾产生较多的,增设易腐垃圾投放点。投放点对外开放,建议使用二维码、可溯源的专用垃圾袋。

2.创新分类投放模式。住宅小区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投放时间宜分为早、中、晚三次,具体时间由所在乡镇(街道)牵头组织依法确定。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投放模式,做到精准投放。(1)推行“易腐垃圾”精分模式。在住户规模较大、物业管理规范的小区推行“易腐垃圾”精分模式。可采取政府采购方式,引进专业公司,在小区单独设置易腐垃圾投放点,由专业公司负责投放管理,重点确保易腐垃圾投放质量。(2)推行“桶长制”投放模式。在高层住宅较集中的小区推行“桶长制”投放模式。每个分类桶确立一名“桶长”,由楼道长或居民志愿者担任,实现“一人一桶”全程跟踪。“桶长”除做好每日的投放检查监督外,还要做好定期上门宣传和居民分类质量考核工作。(3)推行“共管共治”投放模式。将“枫桥经验”运用到垃圾分类工作中,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采用督导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方式,由社区、物业组织督导员和志愿者进行现场检查督导和定期上门宣传,并对分类质量进行排名。

3.提高分类投放质量。通过示范引领、网格管理、正向激励、倒逼促动等措施,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全面提高分类质量。(1)开展示范引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以镇街为单位,每年建设2个示范片区,实现“三个全覆盖”,即管理主体责任全覆盖;分类类别全覆盖;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系统等全覆盖。推进省级高标准分类示范小区创建,每年新增省级高标准示范小区不少于10个。按照“先公共机构,后相关企业”的要求,到2020年,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和公共场所管理单位率先全面实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市20%以上的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建成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示范单位。(2)强化网格管理。运用基层治理“四平台”,实施网格化管理。建立双向派单机制,按照垃圾分类督导员-网格员-网格长-指挥中心的程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派单解决。同时,指挥中心将垃圾分类指标任务派单给网格长、网格员,实行双向联动,全面推进基层垃圾分类工作。(3)完善奖惩机制。开展垃圾分类优秀小区、行政村、街道社区及个人等一系列评优评先活动。探索建立易腐垃圾有偿回收、积分奖励等激励机制,激发市民分类投放积极性,营造愿意分、分得清、争先进的良好氛围。引导市民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履行分类义务。建立垃圾分类诚信档案,对未分类投放生活垃圾被行政处罚的情况,依照《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规定纳入企业或个人诚信档案。探索“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多收费”的倒逼机制,推动居民开展垃圾分类。

(四)提升分类收集体系建设

1.规范集置点建设。封闭的居民区内宜设置集置点。居民小区超过5000人时应设置集置点,少于5000人时可与相邻区域联合设置集置点,集置点建筑面积不宜小于80平米。新建或改建住宅小区,特别是老旧小区改造中配套建设的集置点,应与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期交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应按垃圾产生规模单独或联合设置集置点。暂不具备设置条件的,要将垃圾归集到小区或单位门口合适位置,实行定点定时收集。集置点应在明显位置公示分类信息。公示信息内容应包括生活垃圾分类类别、分类投放点位分布、投放要求、分类收集流程和作业要求、监督举报电话、上门收集预约电话等。集置点应满足垃圾收集容器和投放点暂存、收运的周转要求,设置相应的标识标线。

2.定时定点集中收集。推行定时定点集中收集,住宅小区和单位由社区、物业服务企业和相关责任单位,按照职责要求合理安排作业,及时将分类垃圾运至指定集置点。公共场所、主次干道沿线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实施定时上门收集,定时上门收集时间和投放时间无缝对接。历史文化街区和小街小巷纳入小区分类收运体系,不能纳入的由属地环境卫生部门实行上门收集。餐厨垃圾全面实行上门收集,由环境卫生部门或处置企业负责。可回收物实行预约上门或定点回收。回收单位通过属地政府建立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化平台或电话预约进行上门收集,或定期到投放点收集。有害垃圾实行预约上门和定期收集。设立有害垃圾集中投放日(每月20日),环境卫生部门可通过电话预约上门收集,也可于集中投放日后三天内到投放点收集。

3.明确分类收集要求。规范收集作业,防止收集过程中垃圾散落,保持集置点和垃圾收集容器和投放点干净整洁。实施上门收集的不得随意更换收集点,收运车辆做到准点到达、准点离开。

(五)提升分类运输体系建设

1.优化运输方式。分类垃圾全面实行分类运输,总体上采用三种运输方式:直运、转运和驳运。直运主要是从垃圾产生单位直接运输至处置终端;转运主要是通过中转站中转的方式运输;驳运主要是通过以桶换桶、小车换大车的方式运输。餐厨垃圾主要采用直运方式,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主要采用直运和转运相结合的方式,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园林垃圾、装修垃圾主要采用转运方式,历史文化街区和背街小巷等清运车辆不易抵达的主要采用驳运方式。

2.提档分类车辆。垃圾分类清运车辆应按照标准设置标识,喷涂相应颜色,并安装视频监控、车载定位等信息化设施。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须全密闭自动卸载车辆,具有防臭味扩散、防遗撒、防污水滴漏功能;大件垃圾、园林垃圾、装修垃圾宜采用密封或半密封车辆,其中大件垃圾运输车辆应有防雨和防渗漏设施;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应采用厢式车。运输至市级终端的车辆禁止使用人力车、电动三轮车、农用车等非专业作业车辆,提倡使用新能源车辆。

3.升级中转站(贮存中心)建设。提倡对原有垃圾中转站进行提档整治,有条件的,应结合再生资源中转站、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置站等建设,改造成综合性中转站,并按照规范要求,具备臭气、噪音控制和渗滤液处理等功能。可回收物中转站须具备分拣打包功能。有害垃圾中转站(贮存中心)须具备防泄漏和贮存功能。大件垃圾、园林垃圾、装修垃圾中转站应具备分区堆放功能,须设置围挡,外观干净整洁,标志规范清晰。新建的中转站一般须采用综合性中转站,综合性中转站须具备其他垃圾和易腐垃圾两种以上分类垃圾中转功能。

4.加强运输管理。依法实行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许可证制度。建立以环境卫生部门为主和市场化运输相结合的机制,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招投标等公平竞争方式作出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收集、运输许可的决定。经营企业按照许可证内容开展经营活动。加强运行管理。建立健全定时、定点、定线的运输体系,确定每辆作业车辆的运输时间和线路,并向社会公布。通过合同约定、检查考核、群众监督、执法保障等措施,严格执行分类运输,杜绝混装混运现象发生。落实分类运输责任。易腐垃圾、其他垃圾的运输责任:城区生活垃圾收运由环境卫生部门负责;集镇转运或直运至处置终端由属地乡镇(街道)负责。可回收物的运输责任:可回收物的运输由政府指定或者通过公开招标确认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负责。有害垃圾的运输责任:投放点(或上门收集)至中转贮存中心的运输由环境卫生部门或属地乡镇(街道)负责,中转贮存中心管理和转运至处置终端的运输由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大件垃圾、园林垃圾、装修垃圾:由环境卫生部门或者属地乡镇(街道)负责。

(六)提升分类处置体系建设

1.提升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处置能力。建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规范有序运行城区餐厨垃圾收运处置项目、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基础上,科学测算全市易腐垃圾量,充分考虑本地区未来产业、人口、分类质量等发展趋势,合理规划建设易腐垃圾处置项目,确保满足易腐垃圾处置需求。

2.推进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清理取缔违法占道、私搭乱建、不符合环境卫生要求的废品回收站。以产业化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可回收企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合理布局全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每个集镇建成一个再生资源回收中转站,采用单点建设或者多点联建的方式,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点全覆盖。扶持回收废塑料、废玻璃等低价值的经营企业,对低价值可回收物实行兜底回收。全市至少培育2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2020年建成1个以上再生资源分拣中心。探索可回收物智能化分拣手段,创新回收模式,深化市场化机制,推进回收企业“收、储、拣、运、销”一条龙作业。

3.满足大件、园林、装修和建筑垃圾处置需求。规划建设1个集大件垃圾、园林垃圾和装修垃圾处置于一体的资源化利用项目,满足城乡处置需求。出台大件、园林、装修、建筑垃圾处置扶持政策。大件垃圾、园林垃圾资源化利用优先采用碳化处置技术。


四、保障措施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各省市政策 > 浙江省 > 绍兴市 > 嵊州市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chengzhoushi/20210603/225457.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或者微信公众号搜索"宁波政策",关注我们,将不定期推送相关宁波政策信息。

站点关键词

         
  • 宁波政策 宁波政策企业服务平台 宁波政策平台 宁波政策服务平台 宁波房贷政策 社保新政策 二胎政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 养老保险新政策 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养老金新政策 形势与政策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宁波补贴政策 宁波落户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 宁波限售政策 宁波人才政策 宁波公积金政策 宁波贷款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2017 宁波企业政策 宁波医保政策 宁波二套房政策 宁波买房政策 宁波拆迁政策 宁波创业政策 宁波上牌政策 宁波养老政策 宁波房产政策 宁波退休政策 宁波限贷政策 宁波中考加分政策 宁波税收优惠政策 宁波购车政策 宁波公积金贷款政策 宁波高考政策 宁波买车政策 宁波退税政策 宁波光伏政策 宁波市限购政策 宁波电商政策 宁波人才引进政策 宁波招商政策 宁波租赁政策 宁波象山政策 宁波会展政策 宁波民宿政策 宁波楼市政策 宁波市落户政 宁波楼盘政策 宁波梅山税收优惠政策 退伍军人补贴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