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2019年工作总结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两个高水平”的关键之年,也是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攻坚之年。陶朱街道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一、四、十”工作思路,坚持“新空间新陶朱”发展战略,抢占融杭发展机遇,苦干、快干、大干,全力提升发展“含金量”,全年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财政收入:截至10月底,实现财政收入10.8亿元。预计全年完成财政税收收入13.1亿元,同比增长6%。
工业产值:截至10月底,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11.6亿元,增长38.5%。预计全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32亿元,增长32%;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7亿元,增长26%。
有效投资:截至10月底,完成工业性投资20亿元,其他服务业投资3.76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12亿元,农业投资1454万元。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5.5亿元,其他服务业投资4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3亿元,农业投资1500万元。
双招双引:截至10月底,实到市外境内资金9.1亿元,实到境外资金1200万美元。预计年底可完成市外境内资金10亿元,完成率115%;境外资金2000万美元,完成率100%。
外向经济:截至10月底,完成自营出口32.5亿元,增幅15%,完成率97.5%。预计全年自营出口任务完成率100%。
数字经济:截至10月底,推进企业上云735家;数字化车间改造5间,数字化示范车间2家;新增工业机器人48台。
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紧扣经济建设中心,“发展报表”有提升。
一年来,陶朱街道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坚持变中求稳、稳中求进、进中突破,上下同欲、勠力同心,推动实体经济稳步发展。
一是聚焦聚力双招双引。以“招大、引新”为导向,积极招引优质项目,成功引进5亿元项目1只,生产性服务业项目5只,科技招商项目1只。以“管理、服务”为核心,结合委街项目会商制度,实施“一对一”项目跟踪服务,全力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截至10月,已完成项目建设7只,剩余在建工业项目77只,其中新建23只,续建54只。以“招才、引智”为目标,着力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已成功引进**人才1人,申报暨阳533英才6名,入选绍兴市海内外英才计划8名,参加申报省千人计划人才4名。
二是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依托三服务专项行动,深入企业走访调研,了解企业运营情况,共商创新发展思路。18个专项走访服务组累计走访企业2416家次,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梳理归集企业“一件事”,涉登记开办、项目投资等内容,提供上门代办服务,简化企业办事流程,提升企业获得感。设立“陶朱工匠班”,围绕企业需求,定向培养技术蓝领,破解企业用工难题。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发展动能不断释放。新增“下升上”工业企业45家,服务业企业10家。新设股份公司5家,股改企业4家。预计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只,发明专利申请数70只。持续发展楼宇经济,21幢楼宇内新注册企业259家。
三是摸清家底精准管理。全面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共涉单位3355家、个体户5893家,有效摸清产业结构、了解行业情况。建立规上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动态纳入企业产值、用电、用工、用地、税费、设备抵扣等企业运行数据,委托专业队伍每月监测企业数据,精准研判企业情况,为管理、服务企业提供了数据支撑。
(二)践行美丽城镇计划,“美丽报表”有成效。
一年来,陶朱街道践行美丽城镇行动计划,坚持整治一片、提升一片、靓化一片,由表及里、整体提升,持续推进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重拳整治集镇乱象。高标管理三都集镇,重点做好绿化配套设施管护、背街小巷综合治理,顺利通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复检。着力突出“五乱”治理,开展集中整治120次,动员执法力量2000余人次,劝纠取缔流动摊贩897起,整治广告牌124起,清除牛皮癣2894处,立案查处市容行政案件99起,秩序顽疾得到明显遏制。纵深推进控违拆违,截至10月底,累计拆除违建187起,面积198335.76平方米,完成率为119.52%,拆后利用率为83.9%,其中立案查处8起,罚款822万元。加强集镇卫生巡查,落实2名专职巡查员,每周地毯式巡查环境卫生保洁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函告。截至10月底,已下发函告单38期。
二是着力提升生态环境。全力推进土地双保,累计复垦土地199亩、开发49亩、旱改水67亩。对标对表省级考核,加快创建污水零直排区,顺利完成企业1:500图纸测绘及问题整改。就地生态化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涉及宋家畈村、联合村,建设终端处理池22只,铺设污水主管5554米,铺设支管、接户管约5.4万米,受益农户1343户。创新使用科技手段,重点提升友谊渠道上海城区域水质,保持水质在Ⅲ类水及以上。
三是持续靓化乡村风貌。全域开展裸露地面整治,完成裸露地面绿化改造20460平方米,硬化9000平方米。重点实施五村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不断提升改善人居环境。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百日行动,通过村级自查、交叉检查、街道督查,确保各村整治效果。奖惩结合倒逼垃圾分类,动态管理垃圾收集员分类情况,累计奖励23名优秀收集员12500元,扣发45名不称职收集员工资10200元,垃圾分类成效显著。
(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平安报表”有力度。
安全和稳定是一切工作的底线。作为工业和人口的集聚区,陶朱街道坚持机制创新、网格管理、多元化解,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切实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一是抓实抓好安全生产。创新重点企业星级管理机制,推动安全生产监管方式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累计开展星级评定459家,其中二星级95家,一星级260家,无星(不予评级)104家,倒逼企业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深入排查企业,共巡(复)查企业(店面)27869家次,排查整改隐患34526条,安全生产环境明显改善。深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部署开展危化品、有限空间、厂中厂、夏季安全生产大排查等专项整治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利剑1号”、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利剑2号”等专项执法行动,加强对2次红色预警企业及同一隐患反复出现(3次)企业的执法力度,消除重大生产安全隐患256处,约谈企业负责人109人,停业整治82家,立案查处17家,共处罚金27.1万元。
二是切实加强基层治理。持续完善全科型网格、四个平台和基层干部队伍管理的“三位一体”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网格员发现问题、干部解决问题、合力化解难题。截至10月底,专职网格员已上报安全、稳定、秩序、环境、社情5大类信息共计19496条,有效处置19469条。建立三级联动网格员培训机制,提升专职网格员业务水平,全年累计培训网格员12次。完善网格员考核机制,加强网格员动态管理,发出通报4次。
三是全面巩固稳定态势。梳理完善信访档案,建立“一人一档”,做到溯源有档案,化解有根据,复查有凭证。推行信访维稳班子包案制、会商制和稳控小组化解制,建立初信初访班子即交即办制,实施积案专案经营制,全面构建信访维稳工作机制体系,全面巩固稳定态势。截至10月底,赴京登记0人次;赴省登记27人次,同比下降23.3%;化解绍兴级积案17只,诸暨级积案6只,历史积案19只,化解率达83%。开展出租房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排查出租房3112家,排查隐患1711个,整治隐患1344个。
(四)唱响精神文明旋律,“文明报表”有突破。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治理的良方。一年来,陶朱街道坚持移风易俗、志愿服务、文化保护,凝聚人心、传递文明,社会风气不断向善向好。
一是深入践行移风易俗。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黑榜两级备案制度作用。主动培育村级爱心基金,推动爱心基金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使移风易俗蔚然成风。截至10月底,21个行政村已简办婚丧酒席600余场,共节约资金1600余万元,累计捐献爱心基金186万元。
二是培育扶持志愿项目。组建陶朱“老同志”志愿服务队,引导2000余名老年大学学员加入社区志愿服务。截至10月底,已成立“老同志文明劝导队”“老同志调解室”“老同志网格员”“老同志红娘”等各类志愿服务队33支,参与各类志愿行动30余次,参与人数1500多人次,收集有价值的社情民意137条,有效调解矛盾纠纷35起。研究出台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培育政策,切出2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志愿项目培育扶持,确保一批需求广泛、项目设计合理、团队专业性强的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落地生效。
三是挖掘保护本土文化。对话族老乡贤,深入挖掘本土风物和人文历史,拍摄制作人文历史纪录片《伢陶朱》,用以记录故乡、留住乡愁。目前已推出《话说三都》、《白门义塾》、《红色上下阁》等八期。追溯历史、立足现状,编修《陶朱志》,用以资政、存史、教化。
(五)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民生报表”有温度。
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年来,陶朱街道坚持全心为民、全力为民、多元惠民,人民生活不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