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巩固和提升党建引领“五星达标、3A争创”创建成果,加快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根据市委办〔2018〕84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的意见》精神,以“一分两清三化”为重点,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长效管理制度。
一、 村(社区)自查管理制度
1、实行“驻村(社区)干部包村(社区)、村(社区)两委干部包片、清扫人员包区块、党员村民代表包户、农户包自己”的网格化管理模式,落实“门前三包”责任。
2、村(社区)主职干部牵头,驻村(社区)指导员、分管环境卫生两委干部按照每周一责任片进行检查,检查内容要求按照附件2执行,检查结果集中反馈,集中整治,形成滚动不间断检查整治机制。
3、落实党员联系户制度,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干部率先垂范、村民代表带头示范作用。
4、建立持续有效教育培训体系,人居环境宣传员发挥明显作用,引导村民自主进行垃圾分类;各村每年开展2次专题培训学习,每月定期组织开展1次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5、加强村庄内外日常保洁,合理配备保洁、收集、督导人员、进仓管理员,每月定期组织环境卫生大扫除,确保村居房前屋后、村中公共场所环境洁化、绿化、美化。
6、保洁人员保洁区域要求全覆盖,区域内道路(含行政村(社区)之间、自然村(社区)之间的道路)要求按各村(社区)定期普扫;“三支”队伍工作到位,收集人员要求垃圾二次分拣、日产日清;进仓管理员要求进行三次分拣,做好记录;督导员要求定期上门督导,督导结果每月初在荣誉榜进行更新。
各村(社区)要将以上人居环境长效管理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奖惩措施。对违反村规民约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处罚,对表现优秀的先进农户进行表彰和奖励。
二、公共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制度。
村(社区)内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公共厕所、生活污水管网及处理终端、普通垃圾站房、可移动垃圾站房及可腐烂垃圾处理终端、可回收垃圾及有害垃圾投放点、四分桶及农户门前分类桶、垃圾分类收集车、文体娱乐设施等。
1、各村(社区)安排人员对区域内的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日常巡查,确保标志标识清晰规范,设备正常、安全有效运行。
2、巡查员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村(社区),各村(社区)需安排人员在一周内对上报问题进行修复处理;对问题严重的,及时上报镇进行协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