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浦政发〔2013〕3号
浦江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浦江县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
《浦江县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浦江县人民政府
2013年1月7日
浦江县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根据《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中共金华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的决定》、《中共浦江县委关于大力推进文化强县的决定》、《浦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关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和《浦江县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十一五”规划预定的目标基本实现。我县在原有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书画之乡”的基础上,又被省政府评为省级文化先进县。
1.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仙华文景园工程前期工作得到稳步推进。控制性详规和城市设计方案完成了项目建议书和立项,征地工作已接近尾声。公共文化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全县现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保所、电影院、剧院、新华书店等企事业单位各1家,其中图书馆属于国家一级图书馆,建筑面积1807平方米,藏书19.8万册,更有独具特色的浦江美术馆、吴茀之纪念馆、方增先书画碑刻院、山明美术院、浦江书画院和书画一条街。乡镇(街道)文化站15个,乡镇(街道)图书馆8个,村文化活动室296个,村图书室(农家书屋)26个,农村文化示范户200个。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5个,市级文化示范村(社区)16个,县级文化示范村(社区)48个。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已建成县级支中心1个,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建成基层服务点445个,乡镇、村覆盖率达100%。基本建成覆盖全县的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网络,建立“放映中心”214个。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工程,全县所有行政村、20户以上的自然村实现了有线电视联网,行政村实现广播“村村响”。《今日浦江》实现了从黑白四开小报到对开彩色大报的跨越,浦江新闻网通过了省新闻办的审核,成为我县唯一拥有新闻发布权的综合网站,并成为浙江在线的浦江支站。开设了网络互动平台《新浦江论坛》。
2.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加强。积极开展“百千万”送文化下乡活动,以节庆文化和广场文化为重点,每年组织“浦江乱弹展演”、“腰鼓队踩街”、“老年文化活动展演”、“少儿文艺展演”、“元宵文艺晚会”、“国庆文艺晚会”、农民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以“倡导新风尚,共建新生活”为主题,每年开展百场文艺下乡演出;每年至少免费为农村农民放电影3000余场;积极开展“我为新农村建设献图书”活动,五年来,共计捐献各种图书30余万册,充实到农村图书室,优化了农村图书资源,丰富了农友的文化食粮。同时,“种文化”活动各乡镇(街道)、村(社区)也在广泛开展,五年来共开展各类文艺活动100余场次,举办浦江剪纸、浦江乱弹、排舞、腰鼓等培训班20余期,丰富了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乡风文明和社会和谐。文化精品佳作不断涌现,报告文学《欲回天地入扁舟》入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浙江民间艺术家》文集,歌曲《小鸭救小鸡》获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等主办的“小公民道德建设征歌”一等奖,少儿舞蹈《魁趣》获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晚会银奖,舞蹈《快乐的印度小姑娘》参加由中央四台主办《同乐五洲·献给老师的爱》电视晚会,舞蹈《印度小姑娘》参加为纪念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巨大的胜利《快乐梦想·放飞云南》全国青少年才艺电视文艺晚会。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2008年批准成立了浦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面完成非遗普查工作,共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8955条,完成普查项目1200余个。浦江剪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浦江剪纸、浦江板凳龙、浦江迎会、浦江乱弹、麦秆剪贴、郑义门营造技艺等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浦江滚地龙等10个项目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仙华山传说等39个项目被列入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立了浦江剪纸、麦秆剪贴、浦江食文化等3个传承基地和教育传承基地,其中浦江云花工艺美术有限公司为省级麦杆剪贴传承基地,浦江县杭坪中小为省级浦江剪纸传承教学基地,岩头全羊馆为县级食文化传承基地。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名。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先后编辑出版了《浦江剪纸》、《浦江乱弹》、《浦江迎会》、《浦江板凳龙》等非遗书籍。组织浦江迎会表演团赴新加坡参加第35届国际妆艺大游行、上海世博会表演;组织浦江剪纸赴北京参加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民间艺术展览、“北京
4.文博事业稳步发展。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我县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1175处,其中新发现1003处,复查172处。全县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国保单位“郑义门古建筑群”实施了“江南第一家”保护利用工程,投资5000万元完成首期开发,“千年郑义门”儒家家族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上山遗址”距今达万年,是长江中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世界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之一,2006年“上山文化”被成功命名,2007年上山文化陈列馆在博物馆开馆。完成《上山遗址总体保护规划》编制并通过国家级论证,其保护与开发利用前期工作有序展开。完成龙德寺塔第七批国保单位的申报工作,白马土库、古塘陈肇英故居、潘宅东陈祠堂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保单位,虞宅新光村公布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先后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完成了垂裕堂、白马土库、席场桥、江东县政府旧址、郑宅王氏宗祠、杨里杨氏宗祠、潘周家潘家光裕堂等30余处文保单位(点)的修缮工程,使一大批濒危文物得以保护。上山遗址、江南第一家成功入选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博物馆如期完成阶段性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项目,使馆内藏品管理迈上一个新台阶。
5.书画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成功举办两届中国书画节,两届中国书画之乡论坛。书画节期间还举办了华东六省一市书画作品邀请展、浦江籍书画家作品精品展、中国书画之乡书画作品联展、纪念张书旂·吴茀之诞辰110周年书画精品展、“浦峰雅集”浙江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全县青少年书画大奖赛、“新农村”千人现场书画创作和书画拍卖会、展销周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书画之乡”的美誉度。普通展览基本达到“小型展览、个人展览月月有,大型展览年年办”的目标。五年来,共举办大型画展71次,主要有:“百年振铎”画展、“笔墨寄情国画邀请展”、“风从平湖来——李叔同、陆维钊、吴一峰书画精品展暨平湖市当代书画家作品展”、“桐庐、浦江书法联展”、“浙江省老年书画作品展”、“一方水土·情寄笔墨——第五次迎春中国画联展”、“迎新春原创——浙派名家画展”、“浙江(浦江)书画收藏展”、“‘国宝再现’历代名家复制画展”等,让人们领略到“书画之乡”浓厚的书画艺术氛围。
6.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文化市场稽查机构进一步健全,文化市场管理队伍不断壮大,文化市场监督、巡查、举报奖励和信息管理、通报等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基本建立了公平竞争的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同时,积极开展文化市场各项专项整治,充分利用监控平台对网吧进行跟踪监控,严厉打击利用电子游戏机赌博行为,积极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净化社会环境,推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五年来,共立案查处158起,罚款110余万元。
7.文化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五年来,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发展,积极培育文化产业。我县文化产业逐步从县城延伸到乡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项目日趋多样化、现代化。全县共有文化经营企业490余家,其中网吧60家,游艺(电子游戏)场所7家,电影放映单位2家,文艺表演团体(含经营剧团)7家,文化娱乐场所20家,印刷包装123家,书报音像出版物零售76家,书画工艺美术品80家。全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逾万人,年销售收入超6亿元,形成了以印刷包装业、书画业、文化娱乐和网络文化业四大行业为主体的较为完备的文化产业体系。
8.文化队伍优化壮大。“十一五”期间,全县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文化专业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目前,全县文化系统共有各种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90人,其中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6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32人;县文联下属的书法家、美术家等16个协会共有国家级会员50余人,省级会员120余人。
五年来,浦江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文化建设投入总量仍然偏少,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社会文化资源提供相对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进展不平衡,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分布不平衡,公共文化产品的投入和产出不平衡,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文化产业意识欠缺,文化产业企业规模总体偏小,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和支撑,持续力不强。
(二)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造浙中新兴城市的关键时期。在新形势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浦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进行了战略部署,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县委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这些决策部署对今后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为我县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挑战。绿谷产业城和仙华文景园工程的施工建设,也将会给我县文化事业和产业提供更加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平台。文化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不断凸显,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已成为我县“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浙中新城,打造魅力浦江”主线,大力弘扬“勤奋拼搏、尚学创新、团结包容、自强争先”的新时期浦江精神,全面落实“文化强县”战略,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加大力度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全面推进实力浦江、活力浦江、绿色浦江、人文浦江、和谐浦江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文化事业和产业相促进。既要遵循各自不同的发展规律实行分类指导,又要把两方面的工作统筹起来,文化事业发展要为文化产业的振兴夯实基础和公共平台,文化产业的振兴要为文化事业的繁荣拓宽渠道和建设内容。
2.坚持地域特色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既要深度挖掘上山、月泉文化精神内涵,又要充分体现浦江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区域文化发展大格局;既要把“江南第一家”的人文历史和仙华山自然景观和谐交融的地域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又要以开放的姿态办大文化,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县内外的优秀文化,积极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3.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协调。正确处理加快发展和加强管理的关系,既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在产业引导、政策调节、公共服务的功能;又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培植壮大文化产业主体,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体系。
4.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以绿谷产业城和仙华文景园建设统领全县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以核心文化品牌、重点文化产业、重点文化项目、龙头文化企业建设为突破;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鼓励发展新兴文化业态,以点带面,逐步实现整体推进、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5.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三)发展目标
按照“做大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做精文化作品,做优文化队伍”的要求,以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社会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迸发,社会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全面提升。到2015年,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运行机制,把浦江建成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县和浙中文化新城。
1.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健全完善,社会文化活动阵地更加巩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省级建设标准。
2.文化惠民能力明显提高。建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人民群众满意率明显提高。
3.文化产业发展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得到优化,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壮大,发展水平和层次明显提升,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实现年均增长10%以上,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5%左右,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产业。
4.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不断创作出既有思想内容又有市场价值和浦江特色的文化精品。
5.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合理利用水平显著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弘扬。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1.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浦江绿谷产业城。该项目总用地面积
仙华文景园。该园定位为全县书画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生态文化人居示范基地、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和全国书画艺术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占地面积65.15公倾,总建筑面积22.
上山遗址博物馆。投资1.3亿元,占地面积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常见问题
站点关键词
-
宁波政策 宁波政策企业服务平台 宁波政策平台 宁波政策服务平台 宁波房贷政策 社保新政策 二胎政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 养老保险新政策 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养老金新政策 形势与政策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宁波补贴政策 宁波落户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 宁波限售政策 宁波人才政策 宁波公积金政策 宁波贷款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2017 宁波企业政策 宁波医保政策 宁波二套房政策 宁波买房政策 宁波拆迁政策 宁波创业政策 宁波上牌政策 宁波养老政策 宁波房产政策 宁波退休政策 宁波限贷政策 宁波中考加分政策 宁波税收优惠政策 宁波购车政策 宁波公积金贷款政策 宁波高考政策 宁波买车政策 宁波退税政策 宁波光伏政策 宁波市限购政策 宁波电商政策 宁波人才引进政策 宁波招商政策 宁波租赁政策 宁波象山政策 宁波会展政策 宁波民宿政策 宁波楼市政策 宁波市落户政 宁波楼盘政策 宁波梅山税收优惠政策 退伍军人补贴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