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做好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我局起草了《宁波市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草案)》。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质量,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广大市民、社会各界人士在7月15前对该草案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附件:八五普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
联系人:程俊林,89189663
传真:0574-87231632
0625讨论稿
宁波市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
征求意见稿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高质量实施完成,取得了显著成效。公民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法律素养得到明显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未来五年,是宁波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社会步入新发展阶段,全民普法工作也将进入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为统筹谋划今后一段时期(2021-2025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根据中央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精神,结合宁波实际,制定本规划。
-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市委第十三次党代会、市委第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关于法治宁波决策部署,以建设法治中国先行市为目标,围绕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新需求,按照全面深化法治宁波建设的任务部署,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突出数字化改革,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不断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为落实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当好模范生,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发展阶段历史使命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5年,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全体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基本形成,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全社会尊崇宪法、遵守法律、信仰法治的氛围有效形成。法治宣传教育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体制机制实效落实,智能精准的数字化普法走在全省前列,社会大普法格局高质量建成,率先建成全社会普法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乡村法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建成法治乡村。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全面的领导。笃学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牢牢把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法治宣传教育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法理念和工作导向,尊重人民群众在法治宣传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围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服务保障大局。坚持将法治宣传教育摆到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紧紧围绕法治宁波建设总体布局,发挥法治宣传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以普法先行助力现代化先行。
——坚持系统整体推进。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各方协同的法治宣传教育体制机制。坚持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把立法、执法、司法的过程,把法律服务的过程,把社会治理的过程,变成全民普法的过程,引导公民在法治实践中感受法治力量、领会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
——坚持数字化改革驱动。抓住数字化变革新机遇,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推动普法大改革。加强新媒体新技术运用,以互联网思维和全媒体视角深耕智慧普法,一体推进普法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
二、明确普法重点任务内容
(一)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民普法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引导全社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列入党(工)委(党组)、基层党组织学习计划,与整体性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结合起来,作为领导法治建设工作的根本遵循。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列入干部学习培训计划,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本领。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法治理论教育体系,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统筹运用各类融媒体手段和平台,发挥各级各地宣传阵地作用,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走进群众、深入人心。
(二)宣传宪法。在全社会深入持久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新时代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阐释好“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础,促使全社会忠实崇尚、自觉遵守、坚定维护宪法。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实现100%覆盖,推动国家工作人员带头尊崇和执行宪法,保障宪法有效实施。全面培育宪法精神,推动“12.4”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宪法进万家”等集中宣传活动制度化,在新市民仪式、青少年成人仪式和毕业仪式等活动中设置礼敬宪法环节,推动全市各类学校教育全面落实宪法法治教育,全社会宪法意识全面增强。全面推进宪法文化建设,乡镇(街道)宪法宣传教育基地实现100%覆盖,打造一批高品质宪法宣传教育阵地。
(三)宣传党内法规。突出学习宣传党章,教育广大党员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崇尚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深入学习宣传准则、条例等中央党内法规,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学习宣传责任制。把学习掌握党内法规作为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列入党组织“三会一课”、“周二夜学”(根据宁波实际增加)等内容,列入党员干部日常考核,探索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清单制度和任前党内法规考试考核制度,促进党内法规学习常态化、制度化。
(四)宣传民法典。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法典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宣传民法典的重大意义、鲜明特色和主要内容,阐释好民法典关于民事活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公序良俗等基本原则,阐释好民法典关于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宪法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阐释好民法典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推动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带头学习宣传民法典,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青少年民法典教育。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广泛开展民法典宣传工作,让民法典走进群众日常生活,形成学习、运用、崇尚民法典的浓厚氛围。
(五)宣传与促进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大力宣传有关平等保护、公平竞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法律法规,推动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大力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宣传,服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大力宣传企业经营、证券金融、会计税收等方面法律法规,服务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大力宣传自由贸易、外商投资、跨境电商、航运物流等涉外法律法规,服务高标准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宣传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基本经营度、农业支持保护等涉农法律法规,推动巩固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大力宣传生态修复、土壤污染防治、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六)宣传与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适应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需要,大力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推动增强全社会国家安全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围绕安全生产、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疫情防控、食品安全、扫黑除恶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展经常性的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紧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风险,大力宣传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社会矛盾风险、个人极端风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推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聚焦网络社会综合治理,加强与维护网络信息数据安全、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推动健全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聚焦法治乡村建设,大力宣传《宁波市法治乡村建设促进条例》等地方法规,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农民知礼守法。
三、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
(一)坚持分类施教,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
进一步规范和提升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着力培育各级领导干部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模式。着力培育领导干部法无授权不得为的职权法定思维、谨慎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公平正义思维、不很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权利保护思维与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的尊重程序思维。进一步明确党政第一责任人职责的内涵和边界,分类分层建立领导干部、公务员法治素养、法治能力指标,健全日常学法制度,多层次、大规模地开展领导干部法治素质学习培训,更加注重领导干部在依法履职过程中提升法治实践能力,逐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法治能力多元评价机制,组织开展领导干部每年至少旁听1次法庭庭审,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依法出庭应诉,落实领导干部年度述法制度,加强结果运用,促使领导干部既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又具备与建设“重要窗口”相匹配的依法履职意识和能力。
切实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开齐开足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大中小学分学段脚踏实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传授宪法、法律基本知识、常识,使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将法律的约束力量与道德的感化力量有机结合,使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各级有关部门、行业的统筹协调,制定青少年普法任务清单,进一步丰富配套资源,系统开发、编写、制作、建设体现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法治读本、普法动漫、教育基地;健全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机制,创新教育形式,探索、运用好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内教学方法与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场所参观、环境浸润等课外教育方法;培育专门师资,在师范类院校设置法治教育专业,培养兼具法学、教育学双重背景的法治教育教师,继续强化现有师资的年度专题法治理论与教学实践轮训;拓展课外辅导法治教育,探索课外实践、课外培训融入法治教育内容,提升法治教育时效。完善法治副校长制度。完善评价机制,形成科学、完备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学校法治教育工作与学生法治教育效果评价机制,并委托第三方开展定期评估。
逐步丰富乡村农民的法律知识。有效整合、利用各方资源,充分调动、发挥社会力量,根据乡村农民生产经营与日常生活的现实需要,提供项目化、菜单式普法服务,经济、高效地传播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重点提升村干部、党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的民主法治意识,健全重大事项议事程序和决策制度,完善村规民约,深化“三治融合”,推进乡村治理。继续发挥驻村法律顾问、网格员的法治宣传作用,同时大力支持、吸引、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有偿或者公益乡村普法活动,将涉农常用法律法规与典型案例进行类型化梳理、精细化加工,用形象生动的方式予以呈现、推广,系统强化对乡村法治实践、法治故事、法治人物的宣传。深入挖掘本地法治文化资源,依托现有公共活动场所或者新建法治文化长廊、广场、公园等进行展示,将法治元素有机融入美丽乡村、民主法治村建设中。扎实开展“法治农家院”“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学法守法示范户”年度评选和培训活动,充分调动乡村农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主动性与自豪感。
持续推动老年人的法治教育。开设终身教育老年人法律课堂,建立完善的老年人法律课堂,落实法律专业课程,引导和鼓励老年人参与老年大学的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法律活动,开展与老年人相关的法律讲座,主题教育活动、知识竞赛、场所参观、法院庭审等活动,提升老年人的法治意识。强化老年人法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根据老年人文化消费习惯,进行法治宣传。落实融媒体法治教育责任,完善老年人法治宣传教育内容结构,坚持法治导向,注重创新,拓展法治节目的选材范围,平衡法治节目的可视性和法理性。加强法治教育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基层法律服务,通过强化普法教育队伍专业性、强化教育内容针对性、强化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加强制度落实,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和依法行政工作重点,修订完善和老年人相关的规章制度,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引导外籍人士知守中国法。注重法治文化融入各类新平台终端,通过法治内容的可视化呈现,吸引外籍人士受众特别是青年受众,润物无声地传播法治文化,提升在宁波的外籍人士的法治素养。重视涉外普法阵地创建,构建“线上普法、线下咨询”的涉外普法工作机制,更好地帮助在宁波的外籍人士了解中国的法律法规,引导外籍人士“知中国法、守中国法”;将法治文化融入到各类语言、中国文化等培训机构,创新配套资源,提升外籍人士法治意识。加强各部门、行业的统筹协调,注重开展对外籍人士的以案释法工作,创新案例的内容、形式,全面、深入阐述案例编选的目的、价值。
(二)推动实践养成,培养公民良好法治习惯。把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与法治宁波建设相结合,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把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基本要求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则、学生守则等各项规章制度,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法治示范创建和平安建设、法治乡村建设等相关活动。从遵守交通规则、制止餐饮浪费、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等日常行为抓起,促进社会公众树立规则意识、责任意识,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养成学法守法用法良好习惯。
(三)坚持崇法向善,涵育公民普遍法治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全对守法行为的正向激励和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制度,把公民法治素养与诚信建设相衔接,大力推进“信用宁波”建设。广泛宣传崇法向善、坚守法治的模范人物,选树群众身边先进典型,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敬老爱亲等美德善行,充分发挥正向效应,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风尚。
四、创新普法形式,提高普法实效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宁波市政策 > 宁波市司法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ningboshisifaju/20210629/344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