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提升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引领支撑,加大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统筹推进力度,市科技局制定了《宁波市农业农村科技专项实施方案(2023-202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宁波市农业农村科技专项实施方案(2023-2025年)
宁波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10月30日
宁波市农业农村科技专项实施方案(2023-2025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的意见》,强化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引领,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建设,依据《浙江省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宁波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共同富裕的新要求,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主题,以促进农业创新链和农业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主线,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为切入点,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统筹部署农业科技创新,持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创新实力、创新平台支撑力和农业科技服务效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为宁波推进共同富裕和现代化“两个先行”、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供增效,绿色发展。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按照安全健康、低碳循环、高效集成的要求,不断强化科技在稳产保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与实现中的支撑作用。
——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合作。围绕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大力实施科技强农行动,积极推进开放创新和多元合作,加快催生重大原创性、标志性成果,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坚持数字赋能,融合发展。以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聚焦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转型,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加快数字化场景开发应用,大力发展现代生物农业,以“农业+”赋能三产融合和乡村振兴。
——坚持系统谋划,协同推进。树立系统思维,统筹多方资源、推进多方参与,深化农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等多链融合,科学布局、协同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宁波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力争在生物种业、耕地保育、数字农业、智慧农机、低碳农业等领域突破一批受制于人的“卡脖子”技术,农业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农业强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农业科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20项、重大关键技术50项以上,新增一批具有宁波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农业土地产出率、综合机械化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
——农业新品种选育取得新发展。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评价、挖掘利用、精准育种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建成市级以上种质资源库(场、区、圃)50个,构建覆盖杂交水稻、瓜菜及水产的种业科技创新平台10个,新增农业动植物新品种100个。主要农作物和重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水产优质种苗覆盖率达90%以上。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开创新局面。创新平台载体加快布局,创建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2个。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快速提升,创建省级农业重点企业研究院5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20家。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跃升。农业科技人才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结构更加符合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集聚一批农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育农创客1万名以上,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6000人次以上。
——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焕发新活力。以公益性农机推广机构为主体、科技特派员制度为补充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服务能力与服务绩效持续提升,示范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100家。结合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实施,建设高品质科技示范基地90个以上,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集成示范500项以上。
二、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
坚持“四个面向”,聚焦现代种业、绿色高效农业、农业生物制造、智能农机装备、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及美丽乡村治理等重点领域,加强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突破一批宁波农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卡点、产业发展升级痛点及乡村建设发展重点。
(一)现代种业创新
围绕水稻、瓜菜、林特、畜禽、水产等特色优势品种,开展生物育种、种质资源挖掘与精准鉴定、新品种选育、种苗制繁、良种良法配套、生物安全等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颠覆性技术及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加快核心种源自主可控。加强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分子辅助标记等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推动“经验育种”向“精准育种”转变,育成一批高效生态型、特色专用型、营养功能型新品种。打造市级以上种质资源库(场、区、圃)50个,创建一批良种示范和繁育基地。
专栏1 新品种选育重点攻关领域
1.种质资源挖掘与创制。重点围绕水稻和瓜菜两大优势产业及黄鱼、银鲳、青蟹、岔路黑猪、浙东白鹅、奉化水蜜桃、奉化水鸭、红枫樱花等地方特色产业种源,加强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保存与评价,完善主要农作物及畜禽、水产、林特及农业微生物等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开展种质资源表型与基因型精准鉴定评价,深度挖掘优异种质、优异基因,构建分子指纹图谱库,强化育种创新基础,创制性能优质稳定的种源产品。
2.新品种选育。针对抗病、抗逆、高产、优质、耐贮运等重要性状,重点开展水稻、瓜莱、岱衢族黄鱼、银鲳、青蟹等生物遗传育种和分子育种前沿性研究,提升基因编辑、细胞融合、胚培养等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实现分子辅助精准育种,育成一批高效生态、进口替代、特色优势、优质功能新品种并产业化。加快适宜机械化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绿色新品种选育,培育高产、高效、优质等突破性农业新品种。
3.种苗制繁。深化研究粮食、瓜菜种子精选、分级、包衣等制(繁)种关键技术,开展道地药材、特色果树、特色畜禽、优势水产等育种扩繁和提纯复壮,研发繁育周期短、成活率高、成本低的制种繁殖新技术,加快标准化、规模化、工厂化繁育技术体系建设,开展品质定级评级技术研究,建立绿色智能育种育苗技术体系。
4.良种良法配套。开展良种配套的高效生态种养殖技术研究,制定产品优质、绿色高效的种养殖技术规程,充分发挥良种的遗传潜力。
(二)绿色农业增效
聚焦农业生产可持续以及农村生态环境优化提升,对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要求,组织实施耕地质量提升与健康土壤培育、高效绿色种养殖、生态农业种养模式创新与示范应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预警与绿色防控等生态循环农业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50项以上。
专栏2 绿色高效生产重点攻关领域
1.健康土壤培育。研究丘陵山地土壤有机质快速提高技术,改善土壤结构。实施盐碱地土壤改良技术研究,针对不同盐碱胁迫程度集成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加快中低产田土壤障碍因子消减与地力培育技术研究。构建“两非”整治后退化土壤综合治理和地力快速提升的技术体系,研发退化耕地土壤质量提升关键技术及配套机具。开展酸化、盐化大棚土壤调理改良技术研究。
2.主要农作物高效栽培。开展杂交稻绿色、优质、超高产生产技术研究。研究推广早籼、晚粳等常规稻新品种绿色栽培技术。围绕薯类、豆类、叶菜、西甜瓜、草莓等新品种配套嫁接及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创新鱼稻(菜)生态复合种养、农牧结合等生态循环模式。开展水稻、特色蔬菜主要病虫害智能监测和预警预报关键技术研究,集成“非农药生态防控+低毒农药高效精准药防”绿色高效综合防控技术模式和重大场景应用。加强外来入侵生物风险评估、预警和防控技术研究。
3.林特业精准栽培。开展特色优势果树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开展特色经济林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套种、轮作、农光互补等不同生态种植模式对浙贝母、麦冬、白芍、三叶青等道地药材品质及产量的影响,集成栽培和产地加工技术规范。研究不同类型林下种植中药材和食用菌节本高效以及机械化的种植模式。
4.畜禽绿色养殖。开展多层养殖、反季节繁殖精准控制、智能选留等关键技术研究,提高畜禽生产效率。研究高效脱氮截留、净化尾水回用等技术,研发臭气净化及装备。全面推进“兽药减量化、饲料环保化”,研究应用发酵饲料、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等兽用抗菌药替代产品,进一步减少抗菌药物使用。开展动物疫病控制净化技术研究,筛选匹配疫苗提高易感动物抵抗力,建立重大动物疫病区域控制集成技术。
5.水产生态养殖。提升对虾、小黄鱼、大黄鱼等规模化、设施化养殖技术水平。开展大型经济海藻全季规模化养殖及其资源化利用、滩涂贝类智能高效养殖、藻贝碳汇等技术研究,研发养殖尾水-藻贝-植物生态处理技术。开展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技术研究。创新海水立体低碳养殖模式。研究近岸浅海水域渔业资源增殖技术,围绕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等典型海湾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恢复等技术研究。
(三)农业生物制造
瞄准生物技术发展前沿,综合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合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开展农业生物重要性状形成与环境适应性、生物反应器等基础研究,研发新型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肥料等,加强食品制造与农产品物流科技支撑,突破重大关键技术10项。
专栏3 农业生物制造重点攻关领域
1.功能生物资源挖掘利用。围绕特色农产品,开展动植物功能成分鉴定挖掘,通过生物改良、遗传改造等途径提升功能生物的活性效能。开展生物大分子和非天然营养物质的合成、改造与模块化研究,提高生物菌株合成效率。聚焦海洋生物,开展天然产物与功能小分子开发。研制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反应器。加强基因编辑、细胞工厂等底盘技术研究。
2.新型生物饲料研发。利用家禽生物反应器,开发高价值药用蛋白。利用微生物反应器,创建多酶协同的体外仿生转化体系,合成功能蛋白质等食品原料。利用微生物和昆虫反应器,生产甲壳素、壳聚糖、生物蛋白(油脂)等生物活性物质,开发生物功能饲料及添加剂产品。
3.新型农药与兽药研发。开展药物分子靶标和绿色农药的筛选、创制与高效利用方法研究,筛选防控分子靶标,结合天然功能因子筛选与鉴定,研发新型生物农药。运用现代免疫学、药剂学、生物工程学等,开发畜禽疫病预防用疫苗、免疫调节剂等。
4.新型生物肥料研发。开展生物肥料、高效缓(控)释肥料、生物炭基肥料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微生物菌剂、土壤调理剂、生态修复剂等产品,创制肥沃耕层保育与构建技术及产品等。
(四)数字农业与装备
加快标准化大棚、智能联栋温室等设施农业智能化技术研究,开展数字农业技术研发与集成,研制适应丘陵山区、设施大棚及特色产业的新型农机装备,突破农机装备、设施农业、数字农业等关键核心技术15项以上,建设一批优质、绿色、健康的农林牧渔业数字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基地,实现工厂化智能农业标杆示范。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2%以上,设施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机械化率均达到60%以上。
专栏4 智能农机装备与数字农业发展重点攻关领域
1.现代农机装备研发与生产。重点研发适于丘陵山地、设施大棚的土地耕整、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先进农机装备。研发畜牧水产环境调控、精准饲喂、智能管理、健康识别、病害防治、疫苗注射、捕捞收获、废弃物处理等特色农机装备。研发消毒杀菌、智能保鲜、预调理等加工装备。设施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农产品粗加工等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加强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机装备中的应用。
2.设施农业技术集成与创新研发。加快设施农业关键技术装备研发,重点开展蔬菜、瓜果、花卉、药材等工厂化育苗、环境调控、水肥一体、高效移栽、采收集运等装备集成与创新,开展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模式示范。加强设施农业与数字农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优质、绿色、健康的新一代工厂化农业示范基地。
3.数字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展空天地多尺度农业信息高精度高时效感知、畜禽水产养殖环境信息动态感知理论和技术研究,构建动植物生长模拟模型、风险预警模型和决策调控系统。重点突破病虫害测报、农事行为感知、农机智能调度、无人农场、无网围海养殖等数字农业信息感知与处理技术,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围绕地理标志农产品、林特产品、当地道地性中药材等,研究品质评价鉴定及产地溯源技术,构建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防控技术体系。
(五)农产品安全与健康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宁波市政策 > 宁波市科技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ningboshikejiju_shizhishichanquanju_/20231103/445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