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各区县(市)经信局,各管委会经信部门,市级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市经信局组织编制了《宁波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现征求你们意见,请于2021年3月24日下班前将修改意见通过传真或钉钉反馈至市经信局产业规划与政策法规处。
联系人:刘尚海,传真:89186422,联系电话:89186425、13685891860。
附件:1.市级有关单位名单
2.宁波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宁波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3月19日
2.宁波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
前 言
“十三五”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果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强创新举措,积极创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并在2016年、2018年两次被国务院表彰为“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市”。实践证明制造业是立市之本、兴市之器、强市之基,是实现提质增效的核心载体。
“十四五”时期是宁波深入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抢抓新一轮产业变革、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产业治理模式转变、贸易方式变革的机遇期,是制造业由大变强、以质取胜的攻坚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宁波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对提升宁波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根据国家、省、市规划,结合市委市政府近期出台的《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和创新“栽树工程”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的意见》、《宁波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单项冠军之城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等文件编制,是未来五年宁波全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其他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本规划范围为宁波市域,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并展望到2035年。
一、“十三五”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状
(一)现实基础
“十三五”以来,宁波市以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和培育“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抓手,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协同,举全市之力加快制造强市建设,努力构建现代化制造业产业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绿色石化、汽车零部件、稀土磁性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集群培育名单。先后两次被国务院评为“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的地方”。
1.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分别达17887.1亿元、4042亿元、17702.3亿元、1552.7亿元、2329.8亿元,比2015年增长30%、56.9%、106.1%、58.2%。2020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5045.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0.7%;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24.2%,比2015年提高4.7个百分点,规模总量连续四年稳居全省第一,2020年居国内城市第9位(2015年第12位),“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达到6.59%。2020年,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达到3326.6亿元,比2015年增长16.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7.6万元/人·年,比2015年增长52.2%;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8.8%,比2015年提高2.9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82.3元,比2015年下降0.8元。“十三五”期间,工业投资总额达到5294.6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5.4%;其中,2018-2020年,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达到6.6%。
2.创新动能取得新突破。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2.16%,比2015年提高0.72个百分点;2020年,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4.6%,比2015年提高5.2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先后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城市;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5年的14132件增长至2020年的3万件;新引进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等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49家,累计达71家。建成石墨烯、智能成型、磁性材料应用技术、电驱动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个,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1家、省市两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40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2018、2019年连续两年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城市第二位,制造业人才净流入率2019年居全国城市第一位;累计引进国内外全职院士23名。
3.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9.7%、57.9%、53.9%,比2015年分别提高7个百分点、20.9个百分点和8.5个百分点。2020年,新材料行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174.6亿元,比2016年(788.6亿元)增长175.8%;光学电子、集成电路行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85亿元、312.3亿元,比2016年增长180.1%、502.2%。2020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1025亿元,比2016年增长127.5%。“246”产业集群已成为支撑带动宁波制造发展的重要支柱,2020年,246产业集群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191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79%,同比增长5.6%,高于规上工业平均0.4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明显,2019、2020连续两年传统制造业综合评估指数稳居全省第一位。累计淘汰落后及过剩产能涉及企业908家,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作坊)7677家,盘活土地4万余亩,建成小微企业园131家,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2020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4.93%和22.8%。
4.企业培育呈现新局面。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拥有规上工业企业8405家,比2015年增加1142家。大型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29.39上升至2020年的37.32%;大型企业平均产值由2015年的36.72亿元/家上升至47.93亿元/家。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21家(比2015年增加5家),培育了金田、雅戈尔2家千亿级工业企业(比2015年增加2家),216家超十亿级工业企业(比2015年增加29家),其中超百亿级工业企业23家(比2015年增加13家)。累计拥有国内外制造业上市企业91家(比2015年增加39家)。累计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45家,占全国总量比重接近8%,数量居国内城市首位。累计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5家,省“雄鹰”培育企业21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培育企业)140家,市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384家。
5.智能制造实现新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大力实施智能化诊断和技术改造“两个全覆盖”,工业技改投资累计达到3662.2亿元。目前,我市已有7993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项目8815个,逐步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我市累计建设市级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项目超100个,其中12个项目列入工信部智能制造系列试点示范,新增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24个。在已经竣工的改造项目中,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0.1%,生产设备数控化率平均提高12.2%,运营成本平均降低9.3%。在全省率先开展“5G+工业互联网”试点,雅戈尔、爱柯迪成为我市首批“5G+工业互联网”工厂。“中之杰”、“蓝卓”成功入围中国工业互联网50佳榜单。累计培育市县两级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215家。累计上云企业超过8万家。工业强基工程稳步推进,江丰电子新型平板显示用高纯靶材等10个项目入选工信部工业强基工程计划,宁波同创高性能高稳定性伺服电机用钕铁硼永磁材料等5个项目列入工信部工业强基工程“一条龙”应用计划。
6.产业平台彰显新活力。杭州湾新区、大榭开发区等国家级平台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甬江科创大走廊、前湾新区、临空经济开发区等战略性大平台启动建设。宁波软件园、集成电路“一园三基地”、宁波华为鲲鹏生态产业园、机器人小镇等一批特色产业园高标准推进。累计拥有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石化)、杭州湾新区(汽车产业)等6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基地(比2015年增加2个);杭州湾新区智能汽车产业平台和北仑集成电路产业平台2个“万亩千亿”产业大平台。全市工业园区(开发区)经济产出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对全市经济发展起了重要支撑作用。2019年省级以上园区(开发区)拥有规上企业数量占全市比重达到55.8%,税收贡献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5.1%和81.8%。2019年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亩均税收56.2万元/亩,亩均工业增加值165.2万元/亩。累计建成小微企业园122个。8718“一十百千”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表1-1 “十三五”宁波工业发展主要指标实现情况表
分类 | 主要指标 | 2015年基数 |
2020年 目标值 |
十三五 完成情况 |
2020年 目标完成度 |
---|---|---|---|---|---|
规模 速度 |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 “十二五”年均增速7.1% | 6.5 |
6.6 (规上7.0%) |
已完成 |
工业投资年均增速(%) | “十二五”年均增速18.3% | 8 | 6.6 | 未完成 | |
创新 驱动 |
规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1.5 | 1.8 | 2.16 | 已完成 |
规上制造业每百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 | 52 | 105 | 110 | 已完成 | |
规上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 | 29.4 | 30 | 34.6 | 已完成 | |
两化 融合 |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 | 84 | 90 | 102 | 已完成 |
装备数控化率(%) | 60 | 70 | 75 | 已完成 | |
机器联网率(%) | 28 | 40 | 61 | 已完成 | |
质量 效益 |
规上工业增加值率 | 18.5 | 22.5 | 22.6 | 已完成 |
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 | 8 | 8 | 8.8 | 已完成 | |
制造业竞争力指数 | 90.4 | 92 | 93(2019) | 已完成 | |
结构 优化 |
装备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44.3 | 48 | 53.9 | 已完成 |
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37 | 43 | 57.9 | 已完成 | |
绿色 发展 |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 比2010年下降14.3% | 比2015年下降16% | 比2015年下降14.93% | 未完成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 | 比2010年下降14.0% | 比2015年下降16% | 比2015年下降22.8% | 已完成 |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94.8 | 98 | 98.98 | 已完成 |
注:16个指标完成,2个指标未完成。
(二)基本经验
一是坚持举全市之力协同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高度重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市委市政府先后做出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产业争先”、“‘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等决策决议,市人大常委会发布全国首个《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决定》,市政协将推进“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等作为全会提案。强化工作统筹,建立了市县两级纵向联动、部门横向协同、政企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在财政资金支持、创新载体引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精准招商、土地保障、金融支持、人才引育等工作推进中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合力。二是坚持以清单化推进工作落实。对光学电子、集成电路、稀土磁性材料等八大重点细分产业和智能制造、工业强基、单项冠军培育等八大重点工程,细化制定攻坚计划,建立合同化明责、项目化管理、标杆化推进、标准化评价的抓落实工作机制,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地。三是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以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实施了投资审批项目“最多100天”、金融供给保障、土地供应保障、“亩均论英雄”改革、产教融合试点、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区域能评+区块能耗标准”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每年出让土地总量中工业用地比例保持在35%以上,制造业贷款余额占比从2016年的21%增至2019年的25%,营商环境评价进入全国前十强。四是坚持政府有为和市场有效相结合。在积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重视政府政策引导和企业服务,激发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精准招商和产业链对接,集成电路等细分产业爆发式成长;打造的“点、线、面”智能制造“宁波模式”,成为工信部向全国推广的八大模式之一;加强产业集群培育,绿色石化等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强化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全国领先。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宁波制造业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对标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短板:一是结构不优。新产业新动能尚处于培育阶段。2020年,战略新兴产业占比偏低(29.7%),低于合肥(55.5%)、深圳(37.1%)等先进城市,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3.1%)。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偏小,人工智能、5G等新兴产业刚刚起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仅为6.0%,远低于杭州(26.6%)等先进城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7%)。二是融合不深。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不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潮下,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提升的认识不够;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信息化程度低,产业数字化进程需加快;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集成能力较弱,系统开展全要素、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服务能力欠缺;多数企业家数字化管理专业素养不足。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赋能能力不强。三是引领不强。大企业大品牌大平台不多。具有节点控制力的领军大企业、强带动型大企业和平台型生态型大企业不多,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宁波企业仅15家,工业产值千亿级龙头企业数量远低于深圳、苏州等城市。国际知名大品牌不多,缺乏如华为、小米、三一重工等国际知名的制造业企业品牌。产业平台的规模不够大、能级不够高,国家级开发区平均用地面积仅11.7平方公里、平均规上产值不到600亿元,缺乏如苏州工业园、上海张江高新区等“航母级”平台,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等平台尚在加快建设之中。四是支撑不足。技术创新能力支撑不足。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较少,是副省级城市中唯一没有国家级实验室布局的城市。新引进的产业创新研究院作用发挥还有待时日。企业创新能力弱,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2020年宁波高新技术企业仅3102家,仅为深圳的17%、杭州的40%左右。五是效率不高。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乡镇及以下工业区块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单位工业土地产出低于上海、深圳、苏州等先进城市。“两小”企业存在一定的“低、散、乱”现象,存在一定的环保和安全隐患。
二、“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外部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演变期,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深刻剖析“十四五”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准确研判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变化新趋势,对于宁波把握战略机遇、有效应对困难挑战,扎实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识变,把握机遇
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创新融合机遇。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5G、量子科技、区块链、柔性电子、生物科技等新技术加快突破,并与制造业加速渗透融合,全方位赋能。同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加快融合,大中小企业加速融通发展。二是全球产业链重构带来的时间窗口机遇。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因新冠肺炎疫情面临停工停产、产业链供应链断裂,我国抗击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赢得了难得的时间窗口,有利于我们巩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并向价值链中高端拓展。同时,我国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将进一步促进国际区域合作,有利于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三是制造强国再提升创造的历史机遇。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高质量供给体系。同时,全会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强化创新的核心地位;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等。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将释放新的巨大需求。四是国家重大战略加速推进孕育的难得机遇。深化开放和区域一体化战略将推动制造业协同发展。一方面,我国将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另一方面,长三角一体化、浙江自贸区扩容等区域发展战略,有利于宁波发挥开放型城市优势,更好实现协同开放发展。浙江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加快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将吸引更多全球高端人才、高端产业、先进技术等资源要素,带动制造业综合实力跃升。
(二)风险和挑战并存
一是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制造业发展,纷纷出台政策加快制造业企业回流,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外部环境和风险隐患急剧上升。宁波作为外向度较高的制造业大市,面临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二是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多国疫情出现反复和反弹的风险之下,消费需求锐减,贸易和投资明显下滑,全球经济下行。受大环境制约,宁波制造业外向型发展风险较多。三是产业链安全问题凸显。我市产业大多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协作配套不够,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不够紧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短时间难以改变。多数企业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偏少,对产业链掌控力偏弱,尤其在芯片、高端零部件、关键材料、高端数控设备、工业软件等领域过度依赖进口,产业链安全问题凸显。四是城市间竞争加剧。国内城市对发展制造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各地加速“抢人才、抢项目”,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入落实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八八战略”再深化,保持争先创优的大追求,牢记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当好模范生的新使命,强化数字化改革引领作用,加快培育“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聚焦创建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的总目标,强化产业提质扩量和扬优势补短板“两手抓”,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演进、创新动能培育、全域产业治理、市场主体培育等培育机制,促进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平台高能化,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积极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加速奔跑,争先创优进位。坚持强信心、鼓干劲、善作为,奋力干出争先进位新气象。要在加快转型升级上争先创优,强化数字赋能赋智和新旧动能转换,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做大做强246产业集群。要在深化改革开放上争先创优,以数字化变革撬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找准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方向和路子,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2.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力。坚持把创新作为增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共享制造、协同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制造业发展模式。
3.坚持融合驱动,促进结构优化。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把融合发展作为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全力推动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渗透融合、制造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融合,深入推动产金融合、产教融合、产城融合和军民融合,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结构优化。
4.坚持集群发展,优化产业生态。坚持把“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作为优化制造业产业生态的主力军,力争培育一批世界级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知名品牌,扎实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建成功能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要素集聚、产城深度融合、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集群,强化项目支撑,优化空间布局,增强创新实力。
5.坚持开放包容,推动合作共赢。坚持把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实现制造业合作共赢的重要路径,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鼓励企业加快内外市场开拓,树立以质取胜的理念,依靠标准、品牌、专利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6.坚持绿色安全,引领永续发展。坚持把绿色安全作为制造业永续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提升工业领域污染防治水平,加快构筑绿色制造体系,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高产品绿色化、企业绿色化、园区绿色化水平。高度重视生产安全,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力争争先进位,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基本稳定。培育形成十条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标志性产业链,“246”产业集群实现引领发展。质量效益水平保持在全国领先水平。初步建成“三城三高地”,即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之城、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和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全域产业治理新高地、产业生态融合发展新高地。
表3-1:“十四五”时期宁波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2020年 基数 |
2025 目标 |
---|---|---|---|
创新 能力 |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2.16 | 2.5 |
规上工业每百亿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 | 110 | 150 | |
规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率(%) | 34.6 | 35 |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累计(家) | 3102 | 6000以上 | |
质量 效益 |
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 5.2 | 13% |
工业投资年均增速(%) | 10.0 | 13% | |
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增速(%) | 10.5% | 8% | |
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 | 8.7 | 7 | |
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 | 6.4 | 6 | |
融合 发展 |
两化融合指数 | 102 | 110 |
生产设备数控化率(%) | 75 | 85 | |
新增智能车间/数字化工厂(个) | 100 | 新增150 | |
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速(%) | — | 10%以上 | |
结构 优化 |
“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速(%) | 5.6 | 13%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6.0 | 11 | |
软件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 | 25.2 | 25 |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 29.7 | 35 |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 57.9 | 60 | |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 53.9 | 55 | |
绿色 发展 |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率(%) |
比2015年 下降14.93% |
完成省里 下达的目标任务 |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率(%) |
比2015年 下降22.8% |
累计下降10% |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98.98 | 99 | |
新增绿色工厂(家) | - | 200个以上 |
到203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基本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全面实现产业治理现代化,成为浙江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标杆城市。
四、重大产业及布局
(一)重大产业
力争到2025年,在全市培育形成绿色石化、汽车2个世界级的万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与新兴服务4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关键基础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文体用品、节能环保6个国内领先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和云计算、空天信息、氢能等一批前沿产业,形成“246+”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
1.246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方向
(1)两大万亿级产业
绿色石化。以化工新能源、化工新材料、高端石化产品为主要方向,以原料路线多元化、产业布局集约化、产品结构高端化、节能环保生态化为发展路径,以“做精油头、做强化身,做高化尾、做优循环、做牢安全”为重要举措,重点向宁波石化经开区、北仑石化集聚区、大榭开发区集聚发展,培育形成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高、先进开放的国际一流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汽车。以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以及核心零部件为主要方向,推动整车规模化、汽车零部件高端化和汽车后市场专业化发展,重点向前湾新区、北仑区(含梅山)集聚发展,打造若干个国内外知名的整车及核心零部件品牌,力争跻身全球汽车产业集群第一方阵。
(2)四大五千亿级产业集群
高端装备。以智能制造装备、专用装备、其他高端装备等为主要方向,推动装备制造工艺技术、核心控制系统等高端突破,发展数字化智能化装备产品,打造专业化领域国际领先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新材料。以金属新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磁性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为主要方向,建立完善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测试评价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创新体系,加快新材料上下游应用技术研发、商业化应用与新产品示范推广,将宁波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高地。
电子信息。以集成电路、光学电子、汽车电子、智能电子产品等为主要方向,以下游智能终端应用为引领,整合产品设计、系统集成、数字内容等服务,构建上下游协同、跨领域联动发展路径,培育成为宁波数字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将宁波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地、全国领先的模拟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
软件与新兴服务。以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供应链服务、商务服务等为主要方向,以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以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的关键环节为重点,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科技创新、供应链物流等服务业态深度融合,打造国内领先软件与新兴服务集聚高地,为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重要支撑。
(3)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关键基础件。以轴承、液压件及泵阀、特种电机、模具、密封件、粉末冶金件、传动件、气动件、紧固件、铸、锻件等为主要方向,重点推动整机部件协同创新,加速产品工程化应用,加强“四基”产业链培育,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关键基础件产业集群,推动全市工业基础能力跃上新台阶。
智能家电。以智能空调、智能厨电、智能冰洗电器、家电小家电、家电生产性服务业等为主要方向,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家电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智能家电应用新场景,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家电产业向时尚化、智能化、品牌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力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家电生产基地和全产业链中心。
时尚纺织服装。以时尚服饰、高性能、高附加值纺织纤维及面料、高新家纺品、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服装制造装备等为主要方向,以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协同化发展为主要任务,以创品牌、提品质、增品种为核心,构建以时尚创意为特色、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智能制造为基础的时尚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从纺织服装大市向时尚纺织服装强市转变,跻身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列。
生物医药。以高端医疗器械、化学制药、生物制药等为主要方向,重点突破生物技术、创新化药、高端影像设备、体内植介入器械、体外诊断试剂、高值医用耗材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 构建涵盖研发、临床、中试、产业化等各环节,涉及审评审批、检测监测等领域的专业服务体系,培育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生产制造高地、研发服务高地。
文体用品。以文教办公用品、玩具婴童用品、体育、休闲用品、文化装备、工艺美术用品等为主要方向,以产品高端化、智能化、个性化为主线,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为引领,以丰富产品品种、创新产品创意设计、提升产品品质、培育知名品牌为主要路径,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文体用品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开展文创IP和开发文化衍生产品,培育形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文体用品产业基地。
节能环保。以高效电光源及节能灯具、高效节能输配电设备、高效节能电机、高效节能通用设备、水工艺设备、先进环境保护专用设备、环保药剂及材料、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城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节能环保服务业为主要方向,完善LED节能灯具、输配电设备、余能利用设备、伺服电机、空压机、泵、膜处理设备、汽车尾气净化器、环境监测产品等重点技术及产品产业链,建成特色明显、创新能力强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
2.一批百亿级前沿产业
5G产业。推进通信模组、光器件、系统及应用等5G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巩固提升光电模组、传感器等基础件研发生产优势,加快发展5G射频前端模组、滤波器、功率放大器、可调谐激光器等核心器件。加快探索和推进无人驾驶、智慧社区、智慧楼宇、VR/AR、物联网、远程医疗、智慧能源、智慧工厂等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5G+”行业应用示范标杆项目。
人工智能。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跟踪发展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机器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类脑认知、智能决策控制及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推广智能辅助驾驶、图像精准识别等智能分析技术应用。突破发展人工智能核心硬件,开发面向无人系统、工业控制系统、智能家电家居等领域的智能芯片,培育发展芯片级SOC+AI加速器,支持智能传感器集成化、小型化发展。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深耕细分行业开展试点示范。
工业互联网。加快布局一批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研发并推广应用SupOS系统等工业APP,做大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定制、数据管理等服务业。积极研发工业计算、工业控制、射频通信等芯片产业,做强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气动元器件和嵌入式设备产业,培育发展智能传感器、驱动器、工控设备制造等产业,开发通信设备、边缘接口等底层硬件,发展工业互联网成套设备和系统集成。
区块链。突破区块链关键技术,加快共识机制、可编程合约、分布式存储等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区块链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创新、交叉应用研究,鼓励开展区块链技术标准制定。探索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平台、云服务网络等创新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区块链政务专网。推进区块链场景应用,在优势特色领域,形成区块链+金融保险、区块链+智能制造、区块链+港航物流、区块链+贸易电商、区块链+智慧城市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块链场景应用模式。
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面向大数据的新型计算、存储、传感、通信等芯片及融合架构、关键模块和信息技术设备。扶持开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量数据存储设备、大数据一体机等硬件核心产品。培育一批大数据采集与集成、大数据分析与挖掘软件,大数据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大数据安全软件,可视化软件,开发面向领域优化的大数据管理系统。发展深度行业应用大数据解决方案。
空天信息。结合宁波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坚持以应用服务为牵引,装备制造为支撑,围绕空天信息数据接收、处理和应用开发这一主线,发展航天发射服务、卫星制造、物联网和空天信息应用服务四大核心产业,芯片制造、空天新材料、应用终端装备和航天育种四大关联产业,运载火箭制造、无人机制造、空天关键零部件和空天教育培训四大支持产业,培育具有较强延展性的空天信息产业链。
氢能。重点突破化工余热与废气资源高效制取氢气等一批关键技术。加快培育制氢、运氢、储氢、加氢以及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全力打造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核心部件、燃料电池汽车等产业集群。探索加氢(油、气、电)等综合建站模式,探索推进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港区集卡、叉车等应用示范。积极打造氢能创新应用的配套区和孵化区。重点在江北区等地布局打造氢气制备、双极板、膜电极、电堆、燃料电池、加氢设备等核心装备制造基地。在北仑区、大榭开发区等地开展加氢站示范建设。
(二)产业布局
以全域产业综合治理和开发区整合提升为契机,优化工业园区空间发展格局,明确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制造创新的空间布局,全市形成“一核四带二十区多点”产业空间格局。
1.一核驱动
以甬江科创大走廊、宁波国家高新区为核心载体,结合绕城范围内都市工业、创新型产业区块及生产性服务区块,构建中心城区都市工业创新驱动核,作为全市产业创新研发驱动中枢,促进中心城区及周边产业园区创新资源的整合提升,开展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利用,推行创新型产业用地(M0)政策,提升产业创新能级,强化承接吸纳、成果转化和辐射带动功能,以科技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发展,重点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型工业、创新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2.四带联动
加强与城市周边区域产业协同,推动环湾联动、沿海升级、联动舟山、甬台合作,打造宁波要素集聚、特色鲜明的四大产业集聚走廊,分别为北部前湾产业带、东部临港产业带、南部湾海产业带、西部沿路产业带。
北部前湾产业带。主要为余姚、慈溪两市沿杭州湾区域,以前湾新区、慈溪智能家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浙江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为核心载体,包含一批乡镇(街道)工业区。重点聚焦汽车、高端装备(通用航空、机器人)、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预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增补制造创新平台,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
东部临港产业带。主要为镇海、北仑临港区域,以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梅山保税港区、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等一批国字号园区和浙江鄞州经济开发区、浙江镇海经济开发区为核心载体,包含 “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示范园、后海塘工业区、临俞工业区、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南部拓展区块等。对标国际临港产业区,打造绿色石化、高端装备、智慧物流为主导的现代化临港产业体系,形成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国际贸易物流、海洋智能装备、海洋生命健康等产业;聚焦海洋经济,围绕海洋装备制造、生命健康产业,打造浙江区域经济“蓝色引擎”。
南部湾海产业带。主要为象山东部沿海及宁海、象山的南湾区域,以浙江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浙江象山经济开发区、浙台(象山石浦)经贸合作区为核心载体,围绕新能源汽车、软件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打造象山港生态绿色产业示范高地。围绕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打造南湾生态绿色制造高地,形成宁波乃至浙江未来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西部沿路产业带。主要为余姚、江北、海曙、奉化、鄞州、宁海的杭甬高速、绕城高速、沈海高速沿线区域,以临空经济示范区及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余姚工业园区、浙江前洋经济开发区、宁波(江北)光电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园区、望春工业园区、浙江奉化经济开发区、鄞州工业园区、浙江宁海经济开发区等一批省级园区为核心载体,整合周边产业区块,围绕临空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打造宁波乃至浙江临空经济创新发展高地和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
3.二十区
结合全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形成20个整合后市、区两级统筹的重点工业集聚区,共包含57个分片,打造宁波未来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空间载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表4-1“一核四带二十区”情况表
一核四带 | 二十区(包含片区) | |
---|---|---|
都市工业 创新驱动核 |
宁波国家高新区 | 高新片、贵驷片 |
北部前湾 产业带 |
前湾新区 | 中意宁波生态园片、宁波杭州湾新区片、环湾创新片 |
慈溪智能家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 周巷片、逍林片、观海卫西-附海片 | |
浙江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 | 观海卫东片、龙山核心片 | |
东部临港 产业带 |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
浙江镇海经济开发区 | 宁波城市工业功能区片、经济开发区核心片、后海塘片 | |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 | 临港国际产业园片、246万千亿产业集群示范园片、保税区片、大榭片、梅山片、霞浦柴桥白峰片 | |
浙江鄞州经济开发区 | 大嵩片、五乡片、东吴片 | |
南部湾海 产业带 |
浙江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 | 宁东新城片、长街片 |
浙江象山经济开发区 | 城南高新创业园片、象西工业园片、临港装备工业园片 | |
浙台(象山石浦)经贸合作区 | 浙台(象山石浦)经贸合作区 | |
西部沿路 产业带 |
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 | 高铁新城片、梨洲智造园、浙江余姚人才创业园片 |
余姚工业园区 | 姚北新城片、阳明智创园片、临湾产业园片 | |
浙江前洋经济开发区 | 投创片、洪塘庄桥片、新兴产业育成片 | |
宁波(江北)光电新材料高技术 产业园区 |
江北高新片、慈城工业城片 | |
望春工业园区 | 望春工业园主园片、高桥分园片、横街分园片 | |
临空经济示范区 | 临空经济示范区主园片、鄞江分园片、洞桥分园片 | |
宁波明州经济开发区 | 姜山首南片、龙溪片、潘火片 | |
浙江奉化经济开发区 | 城北片、城东南片、溪口片、滨海新区片 | |
浙江宁海经济开发区 | 科技园-强蛟核心片、西店片、宁西片、亭港片 |
4.“多点分布”:是指以余姚机器人智谷小镇、杭州湾汽车智创小镇、江北膜幻动力小镇、慈溪小家电智造小镇、江北工业物联小镇、象山临港装备小镇、海曙海蓝宝互联网小镇、鄞州时尚创客小镇等特色园区(特色小镇)、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以及小微园区为支撑,为“246”产业发展提供平台载体。
表4-2 宁波市省市两级特色小镇名单
序号 | 特色小镇名称 | 主导产业 |
---|---|---|
1 | 江北膜幻动力小镇 | 高端装备制造 |
2 | 鄞州四明金融小镇 | 金融 |
3 | 海曙月湖金汇小镇 | 金融 |
4 | 江北前洋E商小镇 | 信息经济 |
5 | 镇海I设计小镇 | 信息经济 |
6 | 鄞州现代电车小镇 | 高端装备制造 |
7 | 余姚智能光电小镇 | 智能制造 |
8 | 余姚机器人智谷小镇 | 智能制造 |
9 | 慈溪小家电智造小镇 | 时尚 |
10 | 慈溪息壤小镇 | 信息经济 |
11 | 宁海智能汽车小镇 | 高端装备制造 |
12 | 宁海森林温泉小镇 | 旅游 |
13 | 象山星光影视小镇 | 旅游 |
14 | 杭州湾汽车智创小镇 | 高端装备制造 |
15 | 杭州湾新区滨海欢乐假期小镇 | 旅游 |
16 | 奉化时光文旅小镇 | 旅游 |
17 | 余姚模客小镇 | 高端装备制造 |
18 | 梅山海洋金融小镇 | 金融 |
19 | 江北外滩国际时尚小镇 | 时尚 |
20 | 奉化溪口民国文化小镇 | 旅游 |
21 | 海曙海蓝宝互联网小镇 | 信息经济 |
22 | 江北工业物联小镇 | 信息经济 |
23 | 镇海澥浦民俗文化小镇 | 经典产业 |
24 | 镇海“物链港”小镇 | 信息经济 |
25 | 鄞州时尚创客小镇 | 时尚 |
26 | 鄞州匠心智造小镇 | 智能制造 |
27 | 奉化宁南智慧物流小镇 | 信息经济 |
28 | 余姚云城小镇 | 信息经济 |
29 | 慈溪观海卫智能电器小镇 | 智能制造 |
30 | 慈溪天元古家具小镇 | 经典产业 |
31 | 宁海葛洪养生小镇 | 旅游 |
32 | 象山航天科技小镇 | 高端装备制造 |
33 | 象山时尚运动小镇 | 健康 |
34 | 杭州湾新区共享智联小镇 | 信息经济 |
35 | 北仑国际汽车文化小镇 | 时尚 |
36 | 奉化经济开发区新能源汽车小镇 | 智能制造 |
37 | 奉化雪窦养心小镇 | 旅游 |
38 | 慈溪滨海欧路跨贸小镇 | 信息经济 |
39 | 慈溪正大现代农业休闲小镇 | 旅游 |
40 | 宁海十里红妆小镇 | 经典 |
41 | 象山临港装备小镇 | 高端装备制造 |
42 | 象山半边山智慧海憩小镇 | 旅游 |
43 | 东钱湖乐活小镇 | 健康 |
表4-3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序号 | 区县(市) | 主导产业 |
---|---|---|
1 |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 绿色石化 |
2 | 余姚市 | 家电产业 |
3 | 鄞州区 | 高技术应用转化 |
4 |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 | 装备制造 |
5 | 杭州湾新区 | 汽车产业 |
6 | 大榭经济技术开发区 | 绿色石化 |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宁波市政策 > 宁波市经信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ningboshijingxinwei/20210322/31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