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绍兴县科学技术局
2006年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思路
一、2006年工作总结 2006年,绍兴县科技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坚持经济中心、推进率先发展”要求,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和全省自主创新大会精神为契机,积极营造自主创新环境,大力构筑技术创新平台,切实优化自主创新服务,努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科技强县建设进展顺利,科技工作成效明显。我县被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列为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市),我局被省科技厅评为2006年度全省科技系统先进集体。 (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大力推进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与装备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纺织工业研究院)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院校支撑、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思路,形成了以轻纺科技中心为主体,以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东华大学等院校为主要技术支撑的“研究院”总体架构,建立了5个研发中心和6大服务中心,召开了“研究院”第一次理事会议和专家委员会会议,在纺博会开幕式上举行了授牌仪式,目前其科研合作和创新服务已经全面展开。致力推进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滨海工业区科技创业中心建设全面启动,“绍兴县科技创业中心”已在柯桥开发区挂牌运作,利康农业产业化科技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新增宝业住宅产业创新服务中心等6家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新增天圣纺织物检测中心等6家检测中心。加强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组织企业分赴大连、青岛、武汉、山西、上海等地开展科技对接活动,会同柯桥开发委开展“智力·科技对接活动”,切实加强网上技术市场建设,积极开拓国际科技合作领域,做好清华大学、西安工程科技学院19名博士生、研究生到我县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帮助企业完成10多项技术需求。全年新引进名校大院共建研发机构10个,新增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个,新实施各类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135项。 (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态势良好。着眼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新实施省级及以上科技项目66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7项,位居全省县(市)首位,预计今年新增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市科技型企业88家。全县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7家,其中国家级23家、省级22家、市级33家;已拥有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2006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456.94亿元,比上年增长16.4%;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7.14%。全县有74家高新技术企业销售超1亿、14家企业超5亿、7家企业超10亿,初步形成了新材料、机电一体化及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占全县40%高新技术企业的柯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及以齐贤镇为代表的绍兴纺织装备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再上台阶。深入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注重信息化试点示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创新,切实加快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步伐。新实施省级以上信息化项目15项,新增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1家、省级信息化推广应用示范企业8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20项,全县累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28项,已有61.3%以上的规模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制造、管理及商务,700多家企业建立了网站(页),8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并高居全省县(市、区)首位,形成了“应用促开发、开发育产业、产业推应用”的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态势。2006年10月,我县被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列为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市)。 (四)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一是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速推进。全县新增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2家,分别比上年增加33%和214%。至今,我县已拥有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0家。二是新特产品研发活动方兴未艾。新列入并实施省级以上新产品116项(其中国家级新产品5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9项,累计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产品75项。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比重达26.4%,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三是专利申请及授权均创历史之最。2006年,全县共申请专利2590项(其中发明专利90项),共获授权专利651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实用专利76项),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73%和334 %,高居全市第一,名列全省前茅。同时,新增省级专利示范企业9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9家。四是各级科学技术奖再创新高。全县共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3项(其中二等奖2项,比上年增加1项);市级科学技术奖1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分别比上年各增加1项),其中一等奖奖项占全市四分之一。 (五)科技创新创业环境日趋优化。大力宣传和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和全省自主创新大会精神,举办了绍兴县“十五”信息化成就展,编印了《绍兴县科技创新集萃》,在《科技日报》、《绍兴县报》等媒体宣传我县自主创新工作,深入基层逐项宣传县委县政府新出台的《关于加快科技强县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切实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制订了《绍兴县“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绍兴县“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自主创新。开展了“信息化服务引导月”、“科技创新月”等活动,召开了全县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大会,邀请了10家优秀软件企业为100多家企业进行现场信息系统应用演示及信息化攻关成果推介。牵头实施镇(街)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深入开展科技强镇创建活动和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专利示范企业等创建活动,努力促进科技强县大合唱。 (六)科技局自身建设切实加强。一是加强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重大问题集体决策,注重沟通协调,班子团结合作,形成较强合力。二是加强效能建设。健全效能建设制度和管理,确保政令畅通,简化办事手续,深化“五个一学习活动”,全局干部精通本职业务,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行风建设成效明显。三是加强管理创新。严格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切实加强机关管理,制订十多项管理规章,全面推行项目专家评审制,加强科技经费使用追踪管理,科技资源分配的有效性明显提高。四是加强服务创新。编印了《绍兴县科技管理工作服务指南》,深化“四联系”科技服务,20多次组织中层干部赴镇(街)、开发区或企业开展科技项目及专利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创建、科技协作、信息化建设等咨询服务,专门邀请专家举办了创新基金项目申报等业务培训班,共为企事业单位争取上级科技经费2000多万元,受到基层及企业的普遍好评。五是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廉政教育,健全廉政制度,注重监督管理,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树立了科技局“为民、务实、高效、廉洁”的新形象。 二、2007年工作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按照县委、县政府“坚持经济中心、推进率先发展”要求,强化一大目标,突出四个重点,落实五项措施,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智力支撑作用和政府推动作用,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加快科技强县建设,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强化一大目标 加快建设科技强县,努力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创新平台建设: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与装备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纺织工业研究院)全面运行,实施省级重大课题5项以上,推广先进纺织新技术3-5项,发展平台会员企业30家。培育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市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5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5家、市级技术开发中心15家。 2、创新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各级科技计划100项(其中省级以上科技计划60项),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科技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软件企业、农业科技企业)20家、市科技型企业50家,力争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高新技术企业销售突破300亿元。年专利申请2000项(其中发明专利40项、实用新型专利100项),授权专利1000项,新增省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20家,力争专利产品销售额达100亿元。 3、制造业信息化:实施省级以上信息化项目20项,培育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和5个有一定竞争力的电子产品,规模企业信息化覆盖率达65%以上。着力推进数字新农村建设,基本完成国家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任务。 (二)突出四个重点 1 、以浙江纺织工业研究院建设为重点,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浙江纺织工业研究院”省级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开展纺织业技术创新服务,发挥平台对整个纺织产业的技术支撑作用;以纺机、新型建筑建材、汽车汽配等行业为重点,探索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着力构筑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借鉴兄弟县市成功经验,招商引智,后来居上,高起点推进柯桥、滨海两大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孵化器)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2、以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推进创新集群建设。以省级以上新产品、科技项目实施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为抓手,加快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培育引进步伐,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努力培育更多的省级、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以点带面,推进产品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化、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的转化,逐步建立若干个块状特色明显的创新集群。 3、以国家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为契机,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以实施各级信息化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服务业电子化工程”,加速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以信息服务业为重点,鼓励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和电子信息产品,培育扶持中小型IT企业发展,努力壮大信息产业。加快“数字新农村”建设,合力推进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的各项工程,着力提升全县信息化水平。 4、以发明专利的创造、实施、保护为重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专利发展战略,加强专利的创造、实施、管理、保护和宣传,支持企业开展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申报,鼓励专利示范企业创建、专利技术实施和成果转化工作,拓展专利开发领域,提高发明专利拥有量,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落实五项措施 1、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以扶持实施国家、省级科技计划为载体,大力推进纺织新型纤维、功能性面料、染整技术和助剂染化料、纺机控制系统技术的开发,推进生物医药、汽车仪表等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提升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着眼点,扶持开发一批资源要素集约利用、环境污染整治新技术、新产品,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引导和鼓励企业不断开发出科技含量高、竞争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发,使产品的竞争能力转化为企业、产业、区域的竞争优势。 2、加强技术创新典型培育。围绕“提升纺织业、壮大新产业”重点,以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示范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等科技型企业的认定为抓手,培育一批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评选科技创新“十佳”集体和“十佳”个人,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新产品研发,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拓展专利开发领域,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加强校企技术创新合作。大力组织纺织材料、纺织机械等行业及汽车汽配、化工、橡胶等新兴产业开展各类科技招商活动,创造条件开展百名专家、千家企业科技合作对接活动,鼓励企业与大院大所共建创新载体,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引进智力成果,寻求科技支撑。积极培育发展科技中介组织,重视抓好中国轻纺城技术市场建设,继续推进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切实抓好并积极拓展清华大学等院校的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对接、引进、转化。 4、完善技术创新综合服务。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完善我县产业发展导向和技术创新重点,全面开展“创新服务年”和 “创新活动月”活动,加强自主创新战略宣传,开展县、镇(街)两级联动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活动,深入开展“科技三下乡”和科学普及活动,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发挥主体作用,努力形成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开放包容、崇尚竞争的创新文化氛围,营造尊重知识、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 5、营造技术创新优良环境。以迎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复查、全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科技强县复评、市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加快科技强县建设的政策体系,坚持依法行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落实科学技术奖奖励制度,为强化自主创新营造优良的政策法制环境。加大科技投入引导力度,建立稳定、持续增长的财政支持体系,激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技术创新。强化科技创新考核,进一步完善镇(街)、开发区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深入开展科技强镇(街)创评活动,形成科技创新大合唱,营造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的创新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