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张湾乡爱国村村级组织建设调研
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最直接的贯彻者和执行者,直接关系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摆在各级党委面前一项紧迫的任务。8月8日以来,本人和驻该村的同志一道深入张湾乡爱国村,通过召开村两委、村民小组长及村民代表座谈会,走访党员群众,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对该村的村级组织建设进行了细致的调研。
一、村级组织建设的现状
张湾乡共有9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爱国村是全乡中等大小的一个行政村。全村共有村民小组6个,208户,765人。党员29人,其中女党员4人,外出党员7人。村耕地面积543亩,山林面积17000亩,水田465亩,毛竹630亩。村集体年收入2.5万元,人均年纯收入4797元,主要经济收入是外出务工。
二、村级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近年来,爱国村在村级组织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展“先锋工程”建设和先进性教育,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村级组织建设逐步暴露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级组织建设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特别是缺乏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规范村级事务管理的制度还不够健全,虽然我们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制定了不少制度,但由于村干部照章办事的意识不强,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使一些制度被束之高阁,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使村务运作还不够规范。如: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大会很少召开,重大村务未交村民公决。此外,一些针对新形势、新情况的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基层组织在解决和处理新问题、新矛盾时无章可循,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全村有240人外出,占了全村人口的31%,其中有38户全家都出去务工,占了全村总户数的18%,基本青壮年都出去,日常活动根本开展不起来。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制度流于形式,仅仅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仅有的十年以上农村退职干部工资只有每有60元,难以适应当前的生活水平,村干部报酬和村级组织必要的工作经费还不能纳入财政保障体制,干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也没有真正健全,村干部素质提升机制没有真正形成。
(二)村民自治制度不够完善。部分村民把村务公开片面理解为单纯的财务公开,对村民自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村民自治流于形式,虽然也开展了“四民主一公开”,但村民的民主意识不高,看的人不多,查的人更少,村公开栏内容、档案记录不够规范,村民主理财小组会议制度不健全,理财小组人员结构不合理。
(三)村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领导和管理水平比较低。由于村干部源头不足、后继乏人,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只会做不会说”问题,政策理论水平不高,法律法规知识比较贫乏,实际应用能力不强,依法行政、化解矛盾和处置突发事件的水平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加之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观念陈旧,思想保守,认为只要村里不出事就好,缺乏改革和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差,科技兴农观念淡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技术和能力;缺乏凝聚力,组织领导能力差,团结协作能力差;难以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自身无能力,难以成为落实工作的先锋和群众致富的榜样,影响工作。
(四)党员结构层次不合理,趋向老龄化。爱国村29个党员,35岁以下党员只有1人,35—60岁有23人,60以上有5人。发展党员输入新鲜血液工作不积极,除2006年发展1个新党员外,还是1997年发展过新党员。党员队伍文化素质较低,“双带”能力不强。村级党组织未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教育管理滞后,方法陈旧单一,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到位。
(五)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主要表现为村集体经济收入低,爱国村村集体经济由于山多地少,无特色农产品,收入的唯一来源就是砍伐1方木头50元的款项(除去年承包了茶叶山2万元外),根本维持不了村集体的日常开支。现在村里的开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基本上是靠联系单位和乡里的补助。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新农村建设步伐不快,村道路还没有实现硬化,村干部误工报酬兑现困难,现还欠账10余万元。群众反映很多的农田改造今年才动工。
三、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思考及对策
(一)加强工作指导,提高村民自治工作的水平。一是进一步健全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的程序。健全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完善党组织与村委会的联席会议制度,规范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的程序和要求,保证村党组织能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村委会依法开展工作。二是抓好村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的落实。重点是民主理财和村务公开,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意见》,在公开的内容、程序、形式、时间上进一步规范。同时,进一步加强和健全基层民主监督机制。
(二)提高整体素质,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农村基层党组织尤其是村党组织要由过去大包大揽一切事务改变为把握方向,变领导为指导,变号召为示范,变管理为服务,在规划好、服务好、管理好、发展好上做文章。二是要选优配强村级班子。积极推行“两推一选”、“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制度,努力把带头创业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三是要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两委班子的后备库,采取教育培养、跟踪考察、实践锻炼等方式,在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在外经商人员、回乡创业人员和民营企业负责人等中积极培养发展党员和村级后备干部。
(三)加强党员管理,夯实村级党组织的基础。一是抓党员发展,严把入口关。注重在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进一步改善党员队伍结构。二是抓教育培训,严把素质关。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增强党员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党外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度和向心力。按照抓中间,促先进,带后进的工作思路,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监督管理工作。采取个人自评、党员互评、群众评议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评议质量。
(四)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村党组织围绕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做好与县、乡“十一五”规划的衔接,结合村情民意选准优势项目,重新修订和编制发展规划。同时,着力解决目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三大突出矛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一是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建设资金“哪里来”的问题。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继续加大对水、电、路、桥、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二是着力解决农产品“怎么销”的问题。大力发展专业协会,通过“支部+协会”等形式,有效地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创新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三是着力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哪里去”的问题。科学制定劳务发展规划,引农进厂,引农进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采取技能促动、岗位拉动、政策推动、资金牵动、干部带动等途径和方法,实施共同富裕工程,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总之,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双带”作用,作为带头人的村书记,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贴紧农民的实际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想干不敢干”、“想干不会干”、“想干无力干”等问题,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发展多元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五)加强民主建设,推进村级党组织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一是落实民主决策,建立健全规范的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程序。重点是理顺和规范“两委”关系,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健全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和党员大会制度,调动村民、党员参加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加快村民自治的进程。二是强化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体系。要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为重点,增强财务收支的透明度,建立村级开支预算制,村干部的定额补贴争取纳入乡镇统筹,统一发放。三是加强民主监督,建立健全政务、村务公开规范化体系。村务、财务公开要通过召开群众代表大会,了解群众关心什么、想知道什么内容,需要公开的要全部公开。同时,加强对民主监督理财小组成员的培训,明确其职责、任务和相应的权力。
(六)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按照“因村制宜、注重实效、量力而行、民主商议、突出特色、引导扶持”的原则,制定村规民约,发扬优良传统,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改变村民在平常生活中的陋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文化场所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如茶叶、蚕桑、吊瓜等,引导农民发展经济作物和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驻爱国村调研组组长:余仁来(执笔)
成员:方金富、汪余西、吴启朝
二00七年八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