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张湾乡油溪村低收入农户调查报告
乡党委、政府:
根据《开化县低收入农户调查实施方案》的精神和乡党委、政府低收入农户调查工作的统一步骤,油溪村于1月17日召开了村民代表、村民组长及全体党员大会,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和研究步骤全村低收入农户的调查工作,同时建立“低收入农户奔小康”调查领导小组。紧接着集中10天时间,认真组织开展低收入农户调查、核实、公议 、公推、公示工作,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村辖属:11个村民小组,226户,共计人口:823人。分布居住在10个自然村。全村耕地总面积590亩(其中:水田544亩,旱地46亩),山地面积187110亩,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区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是木材经营山价为主,上级拨款为辅。村民收入主要以木材收入为主,种植业为辅,绝大部分农户靠外出打工谋生。
二、低收入农户调查情况。
全村1500元以下收入的有44户,人口为113人。其中低保户10户。绝对贫困户34户,占全村总人口13.7%。1500元至2500元低收入有97户,人口为36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4.3%。低收入贫困总人口47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8.1%。
三、贫困原因及特点。
全村因缺少生产资金45户,因子女上学47户,因大病或慢性病19户,因缺少劳动力15户,因缺少耕地林地4户。该村70%多村民分布居住在由7条机耕路延伸到半山岙中,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资源缺乏、群众思想相对落后是导致贫困的基本特点。
四、农户致贫主要原因分析。
该村农户致贫的基本特点表明:
其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是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拦路虎”。由于村民居住分散,通村道路较差,从事生产劳动和生活必须主要还是靠肩扛背挑,劳作工艺始终停留在“原始”基础上,跟不上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更谈不上又快又好发展。
其二:土地资源条件差,缺乏发展潜力。调查显示,自然资源土地少,条件差是村民致贫的重要原因。农户人均不足5分耕地,且大部分为山地,块状小且落差大,蓄水能力差,土地贫瘠,一旦遇到旱、涝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基本靠“老天爷”,经济作物更是无从谈起,现有的立地条件生产收入甚微,根本无法摆脱贫困。
其三:因病、残致贫,因病返贫,调查发现全村因病残致贫有19户,因病返贫每年有若干户。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山上,卫生条件及生活习性不良,加之体力劳动强度较大,积劳成疾,有病无钱医治,导致群体性健康状况差。就医难,支付大病医疗费更难。目前农民医保问题虽然解决,但大部分医疗费用还得自己承担。调查发现有的病残人员在过去是小病则拖导致病残终身。有的则拖致大病缠身再借钱医治,亡羊补牢晚矣。因病致贫在该村屡见不鲜。
其四:因子女上学致贫。培养子女成材本是件好事。但在一个贫困家庭要培养1-2个孩子由小学到高中所承担的费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完成大学学业那就更难了。调查显示:一个中学生一年的学杂费及自己开资大约要二三千元,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杂费及开支大约一万余元。如果是大学本二学杂费及开支一般要二万元以上,对原来就收入不高且无积蓄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户主所承受的压力可以想象。许多家庭为了孩子,为了给国家培养之有用人材,只好借债、贷款、省吃俭用,因此而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
其五:信息不灵、思想落后也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之一。户主大多年龄偏大,受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缺少生产技术,科学发展观不强。文化知识的贫乏导致接受信息时间差,观念落后,许多村民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严重滞后。视农为本,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五、脱贫致富思考与建议。
1、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改造当地条件,走集居化思路。该村现有的立定条件不符合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无法实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战略。因此,政府要加大引导村民下山脱贫的力度,首先要做好新区的规划布局,使山民有个去向。其次是动员“七山八坞”的村民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采取下山集居或有条件的分流到外地发展。
2、政府加大扶贫力度,进一步完善低收入户乡村干部联系帮扶制度,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措施。积极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三农政策”,指导村民理清发展思路,培植发展大户,以点带面,培育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认真做好富民强村的服务工作。实施科技扶贫,送科普下乡,帮助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逐步提高村民素质,以增强村民的科学发展观。
油溪村调研小组
2008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