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各乡镇党委、政府,芹阳办事处、县级机关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有关要求,更好地保障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高财为政服务的效能,按照《预算法》、国务院《关于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国发〔2015〕3号)、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落实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浙委发〔2018〕71号)、《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全面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的指导意见》(浙财预〔2019〕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全面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按照“两手抓、两手硬,两战赢、两领先”工作要求,优化制度供给,强化政策保障,充分发挥财政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以实施浙江省“富民强省十大行动”工作体系为牵引,紧扣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集中财力办大事,为高质量建设“三区三园”提供财力保障。
(二)主要目标
通过科学设置工作任务指标体系,重构和创新财政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大事聚焦重中之重、财力聚焦集中统筹、政策聚焦精准发力的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进一步强化政府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以收定支”,从严从紧管好财政支出,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预算编制的前瞻性,为加快我县高质量赶超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基本原则
1.精准聚焦。提高政治站位、服务全县大局,进一步强化“财为政服务”的意识。主动对标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加强前瞻性、系统性研究,构建符合我县实际的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公共财政运行边界,找准财政杠杆发力点,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绩效优先。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要求,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按照“过紧日子”与“量力而行”原则,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铺张浪费,把节省出来的钱用到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上。
3.强化统筹。“存量调结构”与“增量优方向”相结合。通过实行零基预算,建立健全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体系,全面实施零基预算管理,改变“基数+增长”的预算编制方式,打破财政资金分配的固化格局,调整、优化存量财力结构;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优化增量财力支持方向,增强政府性资金统筹能力。
4.规范透明。全面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要严格执行《预算法》等法律法规规定,遵循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监督和外部监督。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依法依规全面及时公开信息,打造阳光财政。
二、工作重点
(一)规范决策程序,明确大事清单。划定大事范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聚焦县委、县政府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梳理把握重点目标任务,确定需要财政重点引导、支撑和保障的,涵盖重大平台、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建设以及重大产业发展、重大改革落地的大事清单。规范决策程序,纳入“大事”清单的事项必须经过相关程序审核认证后确定。清单内事项一经确定,在规划期内非经规定程序,原则上不作调整。
(二)建立统筹机制,构建财力清单。统筹使用财政资金、资产、资源,盘活各领域“沉睡”的财政资金(资产、资源),把“零钱”化为“整钱”,避免使用“碎片化”。针对财政资金,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厉行节约,严格控制压缩一般性支出,把有限财力用到“刀刃”上。全面梳理整合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盘活用好结转结余资金、加快预算资金下达执行,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针对国有资产,落实国有资产报告制度,加强分类管理、盘活利用、统筹调配,建立资产绩效与资产配置、单位预算挂钩的联动机制,构建共享平台,实现公共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开放共享。针对自然资源,深化国有自然资源(土地、水、矿产等)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建立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生态修复成本的自然资源及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化生态环境优势为发展优势、增收潜力。培植好新财源。用足用好各类产业基金、专项资金和沉淀资金,不折不扣落实培植财源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进一步壮大财力、增强后劲。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政府资金的合理预计、准确测算,对国有资产和行政审批资源、要素市场化资源等情况调查摸底,全面、准确掌握财力家底,确定财力清单,为进一步提高资金、资产、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打好基础。
(三)加强评估论证,梳理政策清单。全面清理现行财政政策,对标大事清单采取取消、保留、强化、整合等措施,梳理形成政策清单。加强政策储备,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对接新需求,积极谋划出台新的财政政策,提高政策前瞻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加强评估论证,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严控新的增支政策,做好前期论证、财政风险评估和审核报批。按照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用好PPP、政府债券、政府产业基金等财政政策工具,拓宽多元筹资渠道,吸引带动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增加投入,共同支持办好大事。
三、工作举措
(一)认真编制中(长)期财政规划,提高财政政策的前瞻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根据国家、省、市和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重大决策部署,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预测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主要经济指标,提出2020年—2025年的财政收支政策和重大项目资金安排,滚动编制中(长)期财政规划。涉及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的部门、行业规划,都要与中(长)期财政规划相衔接,将关系本部门(行业)中长期发展“大事”纳入滚动预算管理,以增强预算安排的预见性。强化中(长)期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编制的约束,年度预算编制必须在中(长)期财政规划框架下进行,严格执行经批准后的财政政策体系方案,并作为编制相关年度预算和分年度化债计划的依据。
(二)抓好抓实增收节支工作,努力提高财政预算平衡能力。进一步加大盘活存量资金力度,清理结转结余,激活沉淀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对上级专项转移支付的统筹力度,在不改变资金类级科目用途的基础上,统筹使用支出方向相同、扶持领域相关的专项转移支付。加大历年预算结余资金收回力度,对已完工项目结余资金清理后进行收回统筹用于其它项目支出。进一步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节庆,展览等大型活动,严格控制会议费和培训费。对不该或不必开支的项目一律不得开支。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压减幅度10%以上,确保预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