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稳增长、促转型、重生态、优民生”的总体要求,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政策制度,注重统筹协调,努力扩大和稳定就业,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劳动保障管理服务能力,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推进我市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
一、以稳定和扩大就业为重点,推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充分就业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500人;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000人,其中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900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00人;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率分别达到100%、8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确保全市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坚持发展经济和促进就业并举,努力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在当前转型升级的主线下,要积极发展三产服务业,扩大就业容量,增加就业岗位。同时,积极收集和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帮助就业困难人员。
(二)深入贯彻落实就业政策。进一步落实新一轮再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促进企业吸纳困难群体就业。积极开展就业援助行动,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促进就业的具体措施,以充分就业社区、村的创建工作为载体,千方百计帮扶城镇“4050”失业人员、城乡低保家庭、低保边缘户、“两分两换”大龄人员、失地农民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确保全市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三)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各镇街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城乡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探索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搭建优质服务平台,创新招聘会及劳务引进的方法,主动服务企业招工和劳动者求职,努力为用人单位、劳动者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缓解企业用工紧缺问题。
(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以实施“五大创业行动计划”(创业基地建设、创业型镇街道创建、创业项目征集、创业人才培育、创业典型培育)和建立健全“五大创业保障体系”(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创业培训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创业考核体系)为重点,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完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营造全民创业良好氛围,推动全民创业,实现创建目标。
(五)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抓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培训、职业培训券发放工作,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提升职业技能,增加工作实践机会。同时,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引导,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提高大学生创业率和带动就业的能力。
二、以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社保体系
全年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净增参保人数分别为40000人、20000人、4000人、10000人、10000人,新增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万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100%,其中纳入社区管理率90%。
(一)深入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充分认识做好《社会保险法》贯彻实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学习贯彻《社会保险法》作为工作的重要任务,尤其要重视实施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调研,精心安排,密切协调,狠抓落实,确保新法顺利实施。
(二)稳步推进社会保险扩面。稳步推行“五险合征”,规范征缴流程,调整落实征缴政策,推进单位全覆盖,同时,提高职工参保率,扩大受益面。深入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规范缴费、转移衔接等各项工作流程,大力推进参保缴费工作,确保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三)切实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强化对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政策的执行,健全社保基金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业务流程优化、信息系统控制、岗位风险排查等措施,加强对各项基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同时,加强舆论、媒体等外部监督制度建设,探索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确保社保基金的安全完整和各项社保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
(四)积极探索完善各项社保政策。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修订有关政策,切实保障工伤人员权益;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完善异地就医结算管理办法,制订实施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办法,逐步提高医疗保障待遇,加强“两个定点”管理,推行等级管理;完善城乡一体失业保险制度,加强对失业人员动态管理,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在保障基本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做好被征地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做好各镇街道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桥新区等区域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同时,把失水渔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让无地农民、渔民享受基本生活保障。
三、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大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全年职业技能培训人数11100人;外省务工人员技能提升培训30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600人,特殊工种培训800人;高技能人才培训1250人,其中新技师培训130人;完成创业骨干培训270人;开展职业技能考核鉴定9000人。
(一)大力推进职工技能提升工程。通过企业基地培训、部门联合办班、送培训到村等多种形式,想方设法组织开展符合经济发展需要、适合培训对象的各类工种培训班,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培训层次,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服务全市经济发展。同时,强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实施力度,扩大职业技能鉴定的范围,提升技能鉴定的质量。
(二)努力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渠道。推广高技能人才评价和直接认定工作,扩大工种范围,让更多技术过硬的职工通过在企业的系统理论学习和实践,更快成长。积极开展各类技能竞赛,使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健全技能人才激励办法,进一步发挥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加快技工学校建设步伐。围绕争创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为重点,提升学校办学层次,打造技工学校的职业教育品牌。同时,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把技工学校打造成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四)加快就业培训基地建设。规范企业、职业类学校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的培训主导作用,激励职业类学校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培训。同时,进一步加强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基地建设。
四、以完善预防处理机制为重点,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全年主动监察检查企业1350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7%,其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80%以上,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书面审查企业6320家;全年劳动争议案件结案率保持在92%以上。
(一)深入实施监察规范化建设。在实现监察规范化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三级网络,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形成覆盖全市,动态、全过程监督检查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及时调处各类劳资纠纷,有效避免矛盾激化,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控制在萌芽状态。
(二)切实开展执法专项检查。重点抓好“三春”行动(春雷:重点是整顿劳动力市场规范用工;春雨:重点是治理拖欠工资;春苗:重点是打击非法使用童工),进一步开展“春暖行动”,深入推进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推进农民工劳动合同普遍签订。
(三)加强劳动争议、纠纷处理机制建设。深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完善“三方协商机制”和调解联动机制,探索建立新的调解机制,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调解组织,联合基层调解机构开展调解工作,实现劳动争议、纠纷处理重心下移,坚持调解教育为主,努力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四)加大劳动保障法律宣传培训。2011年重点要培训《社会保险法》,增强企业的守法经营意识,促使企业积极规范管理。同时,利用媒体对正反典型进行宣传报道,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五)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工资集体协商,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完善工资指导价制度,引导企业根据实际提高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切身利益,稳定职工队伍。
五、以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基层平台建设
(一)深入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在“金保工程”试运行基础上,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完善项目,确保工程质量。同时,按照计划进度,在业务项目开发基础上,继续推进政务、服务项目建设,尤其要加快推进网上申报、社会保障卡建设、基层平台信息化建设,提升劳动保障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服务。
(二)完善基层平台建设。加强监督管理,整合各劳动保障所的服务功能,明确职责权限,充分发挥基层平台的作用。加快社区(村)劳动保障站建设,规范机构、人员、制度等各方面工作,进一步提高基层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
附件:2011年度全市劳动保障主要工作考核目标任务分解表
二○一一年三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