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莘庄工业区管委会,区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闵行区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2018年8月20日
闵行区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
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新一代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优先战略选择,也是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上海南部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先布局方向。为贯彻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工信部科〔2017〕315号)和《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沪府办发〔2017〕66号),加强区域产业联动,推进闵行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建设马桥人工智能未来小镇、紫竹走廊人工智能创新带、推进产业集聚区和应用示范区建设,促进闵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主导权的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群,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闵行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较好的人工智能产业基础。经过排摸梳理,闵行区已经集聚了140多家发展人工智能的企业,产业年产值规模突破100亿元。企业数量和创新链、产业链布局初显优势。其中,芯片、云计算、传感器、数据服务、生物识别等人工智能基础领域,机器识别、机器学习、视频识别、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模式识别和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应用技术领域,和无人机、智能医疗/健康、智能教育/娱乐、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物流等集成应用领域都有涉及。除了intel、infosys、喜马拉雅等知名企业外,其它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凸显出了矩子科技、移康智能、图正信息、阅面科技、行动教育等一批成长型企业。此外,我区还集聚了维宏电子、柏楚电子、铼钠克数控、小船机器人等80多家智能制造、机器人等相关企业,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形成集聚规模和集聚效应。
较完备的产业载体布局。有闵行开发区、紫竹高新园区、临港浦江园区、莘庄工业区等3个国家级开发区及1个市级工业园区,有8个市级四新经济创新基地和近30个市级孵化器科创园区,形成了从科技孵化、加速成长、落地中试到规模产业化的载体链。当前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分布于紫竹高新科技园区、临港浦江园、莘庄镇、虹桥镇、莘庄工业区以及市级四新经济创新基地或各类众创空间内,初步形成一定的集聚度。
二、主要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主要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战略规划和上海市实施意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按照闵行区建设上海南部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总体部署,围绕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和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紧抓全球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迅猛发展的重大机遇,发挥闵行区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产业生态完善的优势,大力贯彻落实“智能上海(AI@SH)”行动,实施“智能闵行(AI@MH)”计划,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研发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资源集聚。以人工智能示范应用为引领,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主导权的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群。
(二)发展目标
将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作为闵行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施“智能闵行(AI@MH)”计划,打造人工智能体验示范地、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引领地。着力实施一批应用示范工程,着力研发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打造一批协同创新平台,着力培育一批行业知名企业,着力集聚一批领军人才,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和发展体系。到2020年,闵行区人工智能应用示范渐成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集聚成效显著,具体为:
应用示范目标。推动一批高水平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应用示范项目和应用方案,并在智能制造等细分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力争形成15个以上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25个以上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创建上海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区。
规划布局目标。全力将闵行紫竹走廊人工智能创新带建设成为上海科技创新和产业名片,全力规划建设马桥人工智能未来小镇,发展一批人工智能产业集聚示范园区。
创新体系目标。推动建设一批符合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要求的开放式创新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显著;初步形成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业主体协同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
企业发展目标。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300家,培育10家以上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人工智能人才集聚,产业规模超过250亿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效能显著提升。
到2030年,人工智能科技、产业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构建成功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和产业发展生态。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产业布局
进一步统筹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一镇、一带、多载体”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空间布局。
1.“一镇”。是指马桥镇规划建设人工智能未来小镇。总占地面积10.4平方公里,包含应用核心区和产业集聚区,探索“集聚产品、集成应用、提升研发、产业集聚”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路径。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为定位,突出“人工智能+”的溢出效应,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征,布局若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实施系列人工智能应用项目,打造全球人工智能高端专业人才高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集聚区,构建人工智能在人文生态、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度融合的应用示范区。
2.“一带”。是指紫竹走廊创新带。覆盖吴泾老工业区调整区域和紫竹创新创业走廊规划区域。布局若干功能型区块:
依托区域内的重点高校(上海交大、华师大),建设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在人工智能领域打造跨学科研究高地、培养顶尖人才、引领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建设上海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赶超医疗机器人国际先进技术,满足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装备需求。建设哈工大人工智能军民融合研究院,解决产业发展关键、难点、共性等技术问题,从科研和产业双向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打造上海智能医疗大数据产业基地,抢占智能医疗大数据产业制高点,推动建设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
依托紫竹产研院、零号湾和沧源科技园,建设若干人工智能产学研用功能型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培育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集聚。
依托重点园区(紫竹高新区、闵行开发区、马桥产业园)和重点产业区块(吴泾老工业区调整区域、闵行老工业基地),积极开展土地、厂房等资源梳理和排摸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和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3.“多载体”。是指发展多个特色产业园区和应用示范园区。通过进一步强化载体建设,健全服务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机制环境,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市场主体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载体支撑,加快人工智能主体培育。如:临港浦江的“工业机器人”和“高端医疗机械与设备”等上海市“四新”经济创新基地。建设多维度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推进莘庄工业区智能工厂示范区、大虹桥智慧城市综合应用示范区等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区建设。
(二)促进创新应用
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设计、跨媒体计算、语言识别、知识中心等成果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运维、供应链管理、风险防范、商贸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提升智能制造能级和水平。围绕智慧闵行和生态宜居现代化主城区建设目标,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能社区、智能城市、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重点领域的深度应用。
1.促进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强化人机协作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无人数字化车间、“无人工厂”建设,形成智能柔性生产方式。支持企业智能装备的研发与部署,推动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传感与控制等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提升数控机床、工业智能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应用规模,提高智能装备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支持典型工艺流程、生产模型、专家经验等行业知识库建设,推动深度学习技术在智能装备柔性配置、制造执行系统优化等智能分析方面的应用,提升生产过程控制、远程诊断、供应链跟踪、质量管控等环节的水平,提升生产现场的自主决策、人机协作、装备健康管理等智能化管理能力。加快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在供应链管理、柔性制造中的应用,提升企业的智慧运营能力和智能制造水平。
2.促进无人系统示范应用。推动计算机视觉、先进传感、大数据、车联网、自主决策控制等智能技术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应用。支持人工智能企业与汽车企业及研究机构合作,联合研发智能汽车的感知、决策和控制等关键技术。推动智能汽车在园区巡逻、观光游览、物流配送、区域接驳、快速公交等特定场景的示范应用推广,推动智能汽车向有条件自动化和完全自动化程度的无人驾驶应用演进。
3.促进智能安防示范应用。推动视频结构化、大范围场景视觉语义建模、复杂事件演化分析、视觉对象时空定位与搜索等技术在智能安防领域的应用。支持发挥人工智能在视频内容的特征提取、内容理解方面的优势,利用前端智能处理硬件和后端大数据超算平台的结合,打造云端一体化的智能安防平台技术体系,实现满足城市公共安全综合管理应用的智能安防解决方案。支持企业开发三维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图像处理等智慧安防监控产品,提供异常行为报警、特征识别、时空定位等定制服务。
4.促进智能家居示范应用。推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搜索、自动控制等技术在智能家居的广泛应用。开发集成设备操控、信息交互的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提升智能家居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实现智能产品的互联互通。推动深度学习、机器视觉、语音交互、智能感知、传感与运动控制等技术与机器人、虚拟现实设备的融合创新发展,支持企业推出满足教育、娱乐、家庭服务等需求的智能机器人及智能创新电子设备。
5.促进智能医疗示范应用。支持企业利用智能影像识别、生物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建立医学成像系统、医学图片处理系统,构建医学知识图谱和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推动医院智能导诊、疾病辅助精准诊断、可疑病症部位自动标识、术前精准决策辅助以及手术精准操作,提高医生工作效率,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
6.促进公共服务示范应用。搭建商业领域数据处理、信息交互和云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开展决策管理、主动营销、智能客服等活动,推进精准营销、智慧商圈、智能配送等新型商贸服务,发展“无人售货商店”,促进商贸流通服务智能化转型;支持企业开发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智能推荐、搜索技术的交互式人工智能教育辅助系统,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加强智能陪护机器人、智能健康设备等在居家、社区、机构三维一体养老服务方面的运用;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深度学习技术推动建立城市环境实时监测和污染物来源及分布情况分析和预测平台,提升城市环境治理、交通管理、应急管理、安全保障的智能化水平,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三)聚焦优势方向
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技术前瞻布局和研发攻关,坚持人工智能装备、产品与核心部件、系统协同发展,积极培育以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智能软件为重点的人工智能产业核心基础能力和以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驾驶为重点的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加快新产品研发和产品质量提升,抢占人工智能技术制高点。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各省市政策 > 上海市 > 闵行区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gedizhengce/shanghaishi/minxingqu/2021/0531/144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