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工业是慈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富民强市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工业立市”战略不动摇,坚定不移调结构、促转型,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市工业经济传统的竞争优势正在不断弱化,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日益突出,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亟待解决。全市上下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全面创新发展模式,有效提升产业品质,推动工业由大向强转变,为“打造品质之城、共建幸福家园”夯实物质基础。现根据全省建设“工业强省”总体部署,就我市实施工业强市建设作出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打造品质之城、共建幸福家园”总要体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围绕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坚持以做强做优家电产业、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着力发展化纤及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兴产业为导向,以招商引领工程、创新驱动工程、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千亿投资工程等八大工程为重点,推进我市从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转变,努力打造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浙江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引领区。
(二)主要目标。确保我市工业发展继续走在宁波和全省前列,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取得明显进展,初步建成现代工业体系,工业经济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
到201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755亿元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以上,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5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6%以上,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3%;亩均工业产出达到350万元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污染物减排水平居省内先进水平。
二、产业发展重点
(三)做强做优家电产业。以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为抓手,培育和发展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家电品牌和大型家电企业。推进家电产品向节能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打造全球家电品牌配套产品基地,促进家电零配件企业向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到2016年,我市家电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保持我市家电产业在国内家电行业中的先进地位。
(四)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培育和发展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整车厂。扶持一批配套装备厂家的发展,形成若干各有特色、重点突出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进一步提升汽车及零部件产品竞争力。到2016年,我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之一。
(五)着力发展化纤及新材料产业。以高性能纤维、新型石化材料、磁性材料、密封材料、石墨烯材料等为重点,加大高性能功能性纤维、高性能磁性材料、高性能密封材料、石墨烯等材料的自主研发力度,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到2016年,我市化纤及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成为系列化程度较高、特色优势突出的国内高性能纤维及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
(六)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技术等新兴产业项目,着力形成总量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广、市场份额高的新兴产业集群。到2016年,我市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省内具有特色优势的新兴产业集聚地。
三、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七)实施招商引领工程。注重对产业链高端环节和关键环节的招商,引进国际龙头型、战略型新兴产业项目,加强针对性招商,进行驻点招商,重点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加强激励考核,建立业绩为先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起专职招商人员的积极性。创新招商方法,坚持招项目与招人才相结合,着力搭建“海创之家”。确保未来五年,我市年均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以上、市外内资50亿元以上。
(八)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建成投用留学生创业园、浙大网新慈溪智慧谷、慈星纺织软件园,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慈东科技创业园等科技孵化器、加速器作用。大力实施专利、标准化战略,不断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和行业话语权,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力争到 2016 年,建成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以上,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2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5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达到300项以上。
(九)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新一轮效益型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大企业大集团与上下游企业组成产业联盟,推动企业跨地区跨领域联合兼并重组。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深”方向发展,努力培育形成一批在某一细分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小巨人”企业。着力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到2016年,进行股份制改造和新设股份制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加大上市政策扶持、跟踪帮助和服务推动力度,促进企业“多上市、快上市、上好市”,力争五年内累计有10家以上企业上市。
(十)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工程。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着力推进一批对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加快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鼓励企业积极应用嵌入式软件等信息技术嫁接提升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扎实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全面完成“七小产能”、“五类落后设备”和“七类低效行业”淘汰整治任务。积极培育发展科技咨询、管理咨询、检测认证、会展服务、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加快文化商务区和综合物流园区等工程建设,形成集聚服务产业、人才、资本和信息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力争到2016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
(十一)实施工业强园强镇工程。杭州湾新区建设成为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慈东滨海区打造成为“千亿园区”,建成宁波海洋经济重点突破区和省内一流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新兴产业集群区创建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推进观海卫智能家电园区和周巷现代工业集聚区建设,全面开展工业强镇(街道)建设,建立和完善工业转型升级先进镇(街道)考核评比办法。力争到2016年,市级产业园区成为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十二)实施千亿投资工程。建立全市工业投资(技术改造)项目库,每年集中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立健全工业投资的考核机制,加大对工业投资的财政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采用国内先进设备和国外关键技术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对研发设计、技术、创新团队、品牌的建设投资。工业投资五年累计突破1000亿元。
(十三)实施市场开拓工程。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做精做深传统市场,积极拓展新兴国际市场,创新外贸交易方式,努力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抓住国家扩内需契机,鼓励企业自建或共建销售网络,逐步实现内外贸并举的格局。力争到201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50亿美元。
(十四)实施人才建设工程。继续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和“创二代”培育工程。积极实施“上林英才”计划、新一轮“115”人才培养工程、企业人才储备计划和“530”创新团队计划,五年引进新兴产业领军人才120名以上。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育高级产业工人。重视紧缺人才、本土高层次人才和实用性人才培养。
四、保障措施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市工业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具体负责工业强市建设的组织、指导、协调、任务分解以及年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各地各园区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统筹协调本地相关工作,确保工业强园强镇各项工作到位。将工业强市建设纳入各地、各部门的目标考核体系。
(十六)强化政策扶持。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在2011年基础上,每年增加30%的工业财政扶持资金。加大工业用地的保障,每年安排不低于全市用地30%的指标用于工业发展。加大对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在科技项目申报、技术改造奖励、地方财政贡献返还、土地指标等方面向新兴产业倾斜。
(十七)优化政府服务。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压缩审批环节,提高审批和服务效率,推行重大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提高面向各行业龙头企业的服务水平,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和管理咨询服务平台。
(十八)合力营造工业强市氛围。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的理念,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大力宣传和树立一批工业强市建设的先进典型,引导、激发企业家的创业创新热情,营造全社会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此件发至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市级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中共慈溪市委办公室 2012年11月14日印发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慈溪政策 > 慈溪市政府办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cixishizhengfubangongshi/20181119/18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