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苍政办〔2005〕46号
苍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苍南县安全生产分类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苍南县安全生产分类管理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予以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生产性企业安全生产分类管理情况汇总表
二OO五年三月二十八日
苍南县安全生产分类管理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温州市安全生产分类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以下简称《办法》)文件精神,切实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树立安全发展的思想观念,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监管监察执法力度,夯实基础,有序监管,开创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分类管理,规范企业安全生产,及时消除各类事故隐患,达到巩固A类企业,提高B类企业,压缩C类企业,淘汰D类企业的工作目标,力争每半年度C、D类企业向A、B类企业转换率达10%以上。
三、工作步骤及要求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3月25日-3月31日)
根据《办法》第六条规定,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领导小组下设企业普查、评定和分类工作组,各乡镇由安监所(中队)、安监员具体抓,没有设置安监所(中队)和配备安监员的乡镇由工经办具体抓,各有关部门由业务科室具体抓。要针对本地区、本系统生产性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落实必要的专项安全经费,做到工作有目标、组织有保障、工作有重点、实施有步骤、进度有保证。要建立分类管理工作责任制度,把分类管理同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挂钩,确保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二)开展普查、评定和分类工作(4月1日-5月31日)
普查范围为工商注册登记的生产性企业及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由县安监局、工商局负责提供企业清单。评定标准按《办法》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现场管理和基础管理规范性要求进行。另外根据统计数据具有正态分布的自然规律,第一次评定A、B、C、D四类企业大致按10%:50%:35%:5%的比例进行分类,但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2006年1月以后,每半年重新评定一次。分类后要求制作成不同颜色的卡片(由安监局统一制卡),A、B、C、D类企业分别采用白、绿、黄、红色的以显示区别,并交被查单位和报县安监局备案。
(三)落实责任,规范管理(6月1日-12月31日)
一是要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要求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员工都必须参加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做到持证上岗。落实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要求每个企业都按照《安全生产法》有关规定,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安全生产专兼职管理人员。落实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加大企业安全生产投入,要求企业按规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鼓励、支持、引导企业改善安全生产设备和条件,提高企业,提高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落实事故隐患整改责任,通过和企业签订事故隐患整改承诺书或监察部门发出整改指令书等行政执法形式落实责任。
二是落实监管监察责任。四类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责任都要分解到安监员、驻村(居)和村(居)干部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建立分片联系,挂钩检查制度。
三是实行分类指导、管理和监督。A类企业以企业自我管理为主,要求每年年初签订一次安全生产和防火责任书。B类企业在企业自我管理的基础上,乡镇安监所(中队)、安监员或有关部门加以指导管理。除签订责任书外,一年到该类企业安全生产检查不得少于两次。C类企业由乡镇安监所(中队)、安监员或有关部门实行重点监督管理,除签订责任书外,一年到该类企业安全生产检查不得少于4次。并要督促企业制定切合实际的整改方案,限定整改期限,督促整改。D类企业由乡镇安监所(中队)、安监员协助县安监局或其他行业主管部门责令并监督其停业停产整顿,或依法予以关闭。
四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地位特殊、联系广泛、人才较多、熟悉行情的优势,结合安全生产自律管理制度的实施,积极发动行业协会参与分类管理工作。特别在事故隐患确认、技术标准咨询等方面,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作和参谋作用,努力把分类工作做得科学客观,把管理工作做得卓有成效。
五是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各乡镇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制作《安全生产动态管理状况一览表》,在单位醒目位置予以公示。大乡镇可以分片或以村(居)为单位制作一览表,小乡镇和有关部门可以不分。
六是制定相应的奖惩配套政策。C、D类企业一律不能被评为市、县和乡镇重点企业,享受政府有关优惠政策,厂长(经理)一律不能被评为综合类和安全生产单项先进工作者。
主题词:安全生产 通知
抄送:市安委办、县委办、县人大、县政协办公室。
苍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5年3月28日印发
附件:
生产性企业安全分类管理情况汇总表
填报单位(盖章) 填报日期:
调查人数(人次) | |||
生产性企业总数(家) | |||
企业评定分类情况 | A类企业(家) | ||
B类企业(家) | |||
C类企业(家) | |||
D类企业(家) | |||
企业事故隐患排摸情况 | 企业事故隐患总数(处) | ||
其中 | A类企业(处) | ||
B类企业(处) | |||
C类企业(处) | |||
D类企业(处) | |||
企业事故隐患整改情况 | 完成整改总数(处) | ||
其中 | A类企业(处) | ||
B类企业(处) | |||
C类企业(处) | |||
D类企业(处) |
领导审核: 填报人: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