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乡村振兴战略统揽农业农村发展大局,深入实施农村环境补短板专项行动,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集体经济发展、农村综合改革等重点任务,积极为“重要窗口”增添“三农”风景。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抓结构优化,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组建农业专班,调整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方案,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补齐农业高质量发展短板。一是主要指标达到预期。全市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2.4%左右,预测完成农业民间投资9.34亿元,农业专班每月评价指数均位居绍兴前列。二是稳产保供成效明显。通过提高粮食种植补贴、遏制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现象、开展社会化服务和示范方建设等措施,有效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5.1万亩左右、粮食产量4.49亿斤左右。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点抓好生猪增产挖潜。为加速养殖场项目的落地生效,我市实行“林地指标先借用后返还”、“项目手续边实施边完善”、“准入条件改前置为后置”等措施,每月专题部署研究、现场督查协调,有效提升了建设进度,截至目前,我市生猪存栏11.3万头,冻猪肉储备290吨,店口桃园村浩隆生态牧场已建成投产,粮食生猪保供指数评价多次获绍兴第一,始终保持全省前列。三是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在2019年高分通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验收的基础上,积极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制订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和数字化农业示范基地(企业)认定办法,推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及姚江特色强镇建设,申报省级“美丽园区”6家,已完成10个数字农业基地建设和3个数字农业加工车间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跟踪联系生产性服务企业1家、招商竞赛项目3只。
(二)抓绿色发展,提高农产品优质化水平。围绕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市创建,推进“无废”农业建设,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补齐农业绿色发展短板。一是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农业“减药、减肥、减污”,累计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35个,其中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2个,绍兴市级7个,减少常规农药施用量15.5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8万亩次,减少化肥不合理施用310吨,完成22个化肥定额制示范区建设;全市170余个农资回收点已回收农废近90吨,处置率达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5%。二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农资监管,部署开展“绿剑”系列行动、生猪调运监管“百日行动”、禁限用农药退市行动和“渔政亮剑2020” 等专项执法行动,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年共查办案件149起,办结违法案件91起,移送4起,在办54起,规定时限内案件办结率达100%。做好规模农产品质量安全巡查、监测,配合上级部门开展抽样452批次,合格率为98.67%,不合格农产品处置率100%,完成市本级农产品定量抽检样品1200份,其中完成监督抽查样品600份,定量抽检合格率为99.75%,全市农残快检24200批次,合格率99.98%。三是加快品质农业建设。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新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0家,完成绿色食品续转4家;无公害农产品完成复查换证41家。完成省级樱桃及猕猴桃精品基地建设,对主要规模主体进行重点指导,8家规模主体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三)抓环境整治,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出台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健全完善考核细则及推进机制,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一是系统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农村裸露地面集中整治,通过道路硬化、庭院美化以及共建“邻里菜园”、“一米菜园”等方式消除农村裸露地面,累计完成整治2526处,面积83.17万平方米。以“一份二清三化为目标”,集中抓好农村关键小事,持续巩固深化农村公厕长效管理和“三线”整治日常管护,首创“亮灯+亮分”全链条智慧模式,提升农村垃圾分类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自查自改和常态化评估检查,落实“日常暗访、季度排位、年度奖补”制度,共自查上报问题1414个,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二是提升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深化美丽乡村示范镇、精品村、景观带等各类创建,巩固扩大建设成效。推进2020年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建设,完成100个达标村及35个精品村建设申报。指导开展2019年3A示范村建设,确定五泄镇三乡景观带为绍兴市美丽乡村景观带创建对象,完成投资13700万元。三是推进历史文化村活化利用。开展新一轮市级历史文化村落备选库申报,新增21个历史文化村落备选村。有序实施25个省级历史文化重点村和一般村建设项目,推进传统特色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目前第六批重点村马剑社区已完成建设,等待省级验收,第七批重点村周村村总体进度80%,第八批历史文化村一般村牌头镇金龙塔村总体进度80%。
- 上一篇:公 示
- 下一篇:浙江波士特机械有限公司信用修复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