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体制
的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装备高新区(城西新区)、方岩风景名胜区、江南山水新城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饮用水质量,提高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根据水利部《关于建立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责任体系的通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浙江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计划(2018-2020年)》(浙政办发〔2018〕11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加快推进《永康市城乡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永政办发〔2018〕9号),完善农村单联村供水工程建设、运行管理体制,建立“分工明确、管理专业、经费保证”的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实现农村饮用水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专业化、长效化、信息化。到2020年底,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达到95%,规模水厂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达到100%;单联村供水工程水质合格率达到90%。
二、主要内容
(一)加快推进规模水厂扩网工程。加快推进有条件的规模水厂扩网工程,以钱江水务公司、芝英水厂、自来水公司或水务集团为建设主体,根据水源、水厂及地理情况,延伸规模水厂供水范围。加强规模水厂水源地保护、水厂工艺水平提升、供水管网改造等工作。2020年底前,新纳入规模水厂供水村100个自然村以上,完成所有漏损率25%以上的村的管网修复工作,确保水质合格率稳定在100%。
(二)开展农村单联村供水工程改造提升工程。对确实无法纳入规模水厂供水的自然村,按照“谁受益、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的原则,以村集体为建设主体开展单联村供水工程改造提升,市财政根据相关规定予以补助。
未落实用水计量收费制度的村暂停安排改造提升工程相关补助。
(三)推行供水数字化管理。建立城乡供水工程、供水规模、供水管网、水源地名录等供水“一本账”,努力实现城乡供水工程在线监测监控。水投集团要落实全市饮用水信息化操作平台建设,力争将城乡供水工程“一本账”转化为“一张图、一张网”,各部门共同推进城乡供水水源地监测及管理保护、工程运行、水质监测等基本信息互联互通,通过平台实现共享,打破数据“孤岛”。
(四)建立农村单联村供水工程专业化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单联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规范、建设维修制度等制度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单联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水平,根据“以大带小、就近就便、专业管理”的原则,建立以钱江水务公司、市自来水公司和芝英水厂等城镇供水企业为运行主体的市级单联村供水工程专业化管理制度。其中,永康市钱江水务有限公司承担江南街道、方岩镇、古山镇、龙山镇、城西新区等农村供水工程的运行委托工作;芝英水厂承担芝英镇范围内农村供水工程的运行委托工作;市自来水公司承担西城街道、石柱镇、前仓镇、舟山镇、西溪镇、象珠镇、唐先镇、花街镇等农村供水工程的运行委托工作,受委托单位要确保供水质量符合自来水卫生评价标准。
符合以下条件的单联村供水村(可以自然村为单位),可以申请相应的公司开展单联村供水工程专业化管理:
1.供水工程已配备水质净化和消毒等设施,且已通过验收,通过专业化运行管理可以达到卫生学评价标准的;
2.经水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已落实用水计量收费的;
3.由受委托单位和产权单位共同测定,管网漏损率低于30%的。
在委托运行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受委托单位应书面通知相关镇(街道、区)和委托单位,可以在通知送达30天后暂停提供服务,由相关镇(街道、区)督促村集体整改完成后再接受委托:
1.委托单位连续3个月没有向受委托管理的城镇供水单位缴纳水费的;
2.村内管网漏损率高于30%,委托单位没有采取有效整改措施的;
3.净水和消毒设施、以及主要配件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或不能满足制水要求,未及时更换的。
(五)完善各单位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部门、镇(街道、区)、企业、行政村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覆盖源水、出厂水、末梢水的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责任全覆盖、水质检测全覆盖的管理体系,确保农村饮用水水质稳步提升。
1.完善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职责。确定永康市饮用水服务站为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指导全市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和供水服务。
2.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单联村供水工程的所有者,通过问需于民,落实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村集体和农民的主体作用,落实村集体及其班子的直接责任,让农民“喝上好水”的美好愿望成为现实。
3.落实农村饮水“三个责任”。全面落实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地方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等部门的行业监管责任、供水单位的运行管理责任“三个责任”,确保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责任落实到位。(具体分工见附件)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是民心工程、公益工程,是“健康永康”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关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各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各自职责,主动作为,共同推进城乡同质饮水。
(二)加大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