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为加快推进生态街道建设,创造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根据上虞市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结合我街道实际,决定继续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2008年—2010年)。为此,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指导方针
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街道为主线,以污染减排和环境整治为重点,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街道,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
总体目标:通过今后三年努力,确保完成街道“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基本解决目前街道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使街道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讲求实效;坚持污染减排、优化发展;坚持治旧控新、监建并举;坚持强化法治、综合治理;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落实主体、强化责任。
二、具体工作目标
到2010年,街道实现以下七个方面具体工作目标:
(一)污染减排工作目标: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05年下降15.1%以上;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下降15%以上。
(二)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目标:
重点工业污染源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三)城乡污水、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处置工作目标:
集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
集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以上,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以上,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
(四)农业面源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标:
完成年存栏猪100头以上、存栏牛10头以上畜禽养殖场(户)排泄物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2.5万亩,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面积达到0.5万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面达90%以上,肥料、农药利用率分别提高5%;
提升标准农田总体地力,建立农田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区,示范区内农田土壤重污染区污染程度降低8%,中、轻污染区污染程度降低5%左右。
(五)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作目标:
环境统计重点调查企业全面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六)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目标:
森林覆盖率、集镇绿化覆盖率达到市规定要求;
实施“百里清水河道”工程6.2公里。废弃矿山生态治理率达100%以上。
(七)环境质量目标: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50%以上。
集镇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分贝;
废旧放射源安全收贮率达到100%,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三、十一个方面的工作任务
(一)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减排。实行建设项目行政许可,在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审批中,严格控制重污染项目落户。
(二)继续重点推进水污染和工业污染防治
1、开展杭甬运河上虞段沿岸环境污染整治。对沿运河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水和规模化养殖场进行专项调查整治。截污区内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全部纳入污水处理厂管网,设立沿河畜禽禁养区。
2、规范固体废物处置。实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严格固体废物转移、处置监管。
(三)深入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1、加强生活污水输送运行管理。城市生活污水全部排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杜绝直排内河。
2、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建设,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集中处置。
3、加强集镇大气和噪声污染防治。继续巩固和扩大“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和“禁燃区”,重点防治交通噪声、娱乐业噪声、餐饮业油烟和燃煤小型锅炉污染、建筑扬尘污染。
(四)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1、继续深化养殖业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规定,控制散养密集区饲养量。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快推进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深度治理。加快推进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推广生态水产养殖模式。
2、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快推进生活污水截污工程建设,集镇生活和集镇周边行政村污水纳管排放;不具备截污纳管条件行政村,要因地制宜,采取建设独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物技术处置和沼气工程等多种方式,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到2010年,实施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力争达到60%。
3、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按照“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置”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加快农村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加快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4、努力开展化肥农药污染防治。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鼓励使用有机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
5、积极推进河沟池塘污染整治。疏浚淤积严重的河沟池塘,建立农村河沟池塘长效保洁管理制度,努力恢复河沟池塘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到2010年,完成农村河沟疏浚整治,河沟池塘水面面积不低于现有水平。
6、大力提高村庄绿化水平。出台扶持政策,深入开展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和庭院绿化,加强农田林网建设与改造,加快实现村庄和村居周边环境绿化美化,村庄周围宜林荒山和湿地更新绿化率达95%以上,以乔木树种为主的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0%以上。
(五)实施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
1、加强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街道工业功能区适度超前配套环保基础设施,全面实施雨污分流,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
2、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坚决淘汰高能耗、重污染、小规模、低效益的企业,尤其是一些改造治理无望的企业和项目。进一步明确和优化产业发展导向,严禁重污染项目;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格执行新批项目环评、安评制度和投资强度、排污强度等方面的要求,切实提高环境资源效益和利用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全面完成重点排污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发展培育纺织服饰、机电装备、金属制品、新型材料、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集群。
3、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六)加快建设完善环保基础设施
加快建设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城镇生活污水截污处理工程,扩大生活污水截污处理范围,加快建设城镇生活污水截污配套管网、输送泵站和处理设施建设。争取2009年上半年投入运行。
(七)加大环境监管和环保执法力度
1、严格建设项目环保管理。加强和规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和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2、进一步妥善化解环境隐患。不断完善环境隐患排查、化解和环境信访投诉调处机制,妥善有效化解各类环境纠纷,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力争不发生因环境问题引发的重大事故和群体性事件。强化辐射和危险废物管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八)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和机制
街道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机制。街道对实施本行政区域“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负总责,行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进一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行政村、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生态环保工作格局。
(九)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和环保科技服务业
1、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扶持街道环保产业,形成区域环保块状新兴产业。
2、强化环保科技支撑。大力培养引进环保科技人才,不断提高环保科研人员、环保先进技术推广队伍和企业环保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十)加快推进土壤、矿山、河道等生态修复保护
1、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土壤污染调查建档、监测和修复制度。开展土壤生态修复综合,加强对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生态保护。
2、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废弃矿山边坡整治和复垦、复绿等生态环境治理和景观修复。
3、继续推进“百里清水河道”建设。按照市政府规划,对平原河网开展清淤、疏浚、清障、保洁、生态护岸等综合治理。
4、积极开展交通干线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交通工程水土保持和弃土方治理。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继续开展“青山白化”专项治理,全面推行生态葬法。
5、加快生态林建设。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生态保护林、生态经济林建设,促进城镇、平原绿化和水系生态环境建设。
(十一)持续深入开展生态创建
1、积极培育发展生态文化。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教育,将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积极提倡绿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风尚和浓郁的生态文化氛围。
2、广泛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继续开展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饭店和绿色家庭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和保护母亲河系列活动。积极探索社会化、多层面的创建机制,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
3、深入开展区域性生态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生态村、生态街道创建活动,努力营造优美的集镇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