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何政(2013)34号
何家乡建设“质量强乡”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常山县人民政府关于2013年质量强县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扎实有效地推进我乡“质量强乡”建设工作,特制订“质量强乡”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自主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强化以质取胜、质量强乡的理念,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质量工作体系,以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为重点,全面提升质量总体水平,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促进我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提升发展质量、提高生活品质、建设质量强乡”为总目标,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全乡居民的质量意识显著增强,以质取胜的理念得到强化,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技术标准战略、品牌战略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拉动作用凸显,现代产业集群综合实力明显提升,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乡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乡重点帮扶和培育1家龙头骨干企业,实现企业(科研机构)为主参与制修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项以上,块状产业联盟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30%以上,制定服务业地方标准2个以上,省级标准化示范项目2个以上;培育推荐省、市政府质量奖企业1家,县政府质量奖企业1家,浙江著名商标1件,提高我乡企业和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带动全乡质量全乡战略进程。
1. 全面提升产品质量。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全国先进水平,省级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达到93%以上,其中地产食品、药品和农产品分别达到94%、95%和96%以上;规模以上企业采用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比率达到85%以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持证率达到40%以上。
2. 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完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全面提升工程质量水平;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教研合格率达到100%;新建民用建筑实施节能50%设计标准,建筑节能有新的突破。
3. 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信息、科技、商务等生产性服务行业和旅游、商贸等生活性服务行业的标准体系;培育一批省级服务品牌;在服务企业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服务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4. 全面提升生态和环境质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省下达的“十二五”减排任务要求;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城乡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例达到95%以上;区域噪声得到有效控制;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加。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政府主导,构建质量工作机制
1. 建立质量工作责任制。坚持把质量强乡工作融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去,加强质量强乡目标的规划和工作的统筹,把质量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在乡、村及企事业单位等各层面上建立有效责任落实机制,确保有关方面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切实把目标责任和工作落到实处。
2. 健全质量工作推进机制。认真开展质量状况分析,针对重点产业,做好产业质量状况调研,制定促进质量提升措施;大力推进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树立一些质量管理标杆企业,并着力推广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此带动一片,整体提升。
3. 完善制定质量工作规划。结合十二五发展,积极开展对“十二五”时期的质量工作发展环境、发展方向、重点任务等重大问题开展前期调研,进一步完善十二五质量强乡工作规划的研究,明确质量工作的目标任务。
(二)加强质量服务,构建大质量服务平台
1. 强化标准化服务,建设标准化技术支撑平台。把标准创新作为质量强乡的基础性工程,大力推动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引导和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和明示标准,制定严于推荐性标准的产品标准。支持块状产业实施联盟标准,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改造等方式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培育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化示范企业。积极推动优势龙头企业参与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形成龙头企业积极跟踪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机制。大力推进科研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标准。完善标准化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共建共享的良性运行机制。
2. 强化品牌服务,建设技术创新平台。狠抓优势支柱产业质量提升,引导企业特别是主导行业企业加大质量管理、质量赶超、技术创新和品牌培育力度,形成具有核心技术的优势品牌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应用先进技术装备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装备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传统制造业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再创传统产业新优势。全力扶持培育龙头品牌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细化分工,形成品牌优势产业集群;做优做强服务业,积极引导服务业加强质量管理,实现服务质量的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在金融、现代物流、会展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商贸等消费性服务业中,培育一批服务业品牌;做精农业,构建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建立一批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高效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示范园区。积极培育一批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做大建筑业,以创鲁班奖、钱江杯等优质工程为目标大力推进建筑业科技创新,鼓励和支持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全面提高施工单位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建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工程质量优、节能环保、舒适美观的品牌建筑。
(三)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形成大质量监管合力
1. 加强质量监管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抓质量工作的稳定队伍,给予必要的工作和生活保障。在区技术质量监督局的领导下,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探索和学习区域质量监管新格局的做法和经验,形成基层质量监管工作制度规范,努力营造“政府总责、属地管理、部门指导、行业自律”的质量监管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