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各中小学、局属各科室:
为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互联网+义务教育”1000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民生实事工作方案>的通知》(浙教办基〔2019〕18号)、《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9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的通知》(衢政办发〔2019〕8号)精神,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省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7〕2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8〕117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四轮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6〕33号)等文件精神,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优势,创新中小学校结对帮扶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努力办好每一所乡村学校。
二、工作目标
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2019年,全县13所学校参与结对帮扶工作,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全覆盖;2021年,全县所有乡村小学和乡村薄弱初中学校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通过实施“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实现城乡结对帮扶学校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推我县乡村教育振兴。
三、工作原则
1.县级统筹,学校落实。县教育局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各结对帮扶学校负责结对帮扶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实施,确保结对帮扶民生实事按时、高效完成。
2.县域为主,跨域为辅。结对帮扶工作以县域内抱团发展学校为主,鼓励县域学校与省域内优质学校开展结对帮扶。
3.突出重点,精准帮扶。结合小规模学校特色,重点帮扶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薄弱学科。
4.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立足区域实际和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依托信息技术,开展常态化、多样化、有实效的结对帮扶工作,鼓励各校创新结对帮扶形式,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四、结对帮扶主要形式和内容
(一)结对形式及要求
1.县域内城乡学校结对。县域内的4所城区小学、1所乡镇中心小学与5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建立县域城乡结对学校。
2.省域内城乡学校结对。五里象湖教学点、招贤溪上教学点与杭州市胜利实验小学,青石澄潭小学与慈溪第三实验小学建立省域城乡结对学校(详见附件2)。
(二)帮扶形式及内容
1.城乡同步课堂。利用互联网技术,由优质学校部分学科的授课教师同时对本校学生和结对帮扶学校学生开展视频直播互动教学。使结对学校的学生实现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接受辅导,共同进行质量检测,同步享受到城镇的优质教学资源。
2.远程专递课堂。结对帮扶学校之间,依托“之江汇”教育广场,对薄弱学校的薄弱学科,系统地提供以视频点播为主的网络课程。
3.教师网络研修。结对学校的教师基于网络平台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诊断和主题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城乡教师教学整体水平。
4.名师网络课堂。充分发挥优质学校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借助省教育厅开发、提供的优秀教学课例及微课,重点面向结对学校开放服务,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各结对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应明确不少于以上4种帮扶形式中的2种形式(必含城乡同步课堂)开展结对帮扶。
五、结对帮扶任务及时间安排
1.帮扶名单。根据市局要求并结合我县实际,由县教育局统筹安排结对帮扶学校,报县人民政府同意后,再报市教育局确定。
2.帮扶期限。结对帮扶自2019年开始,每3年为1轮,一般结对帮扶时间不少于2轮。
3.具体时间安排(详见附件3)。
六、工作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