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关爱烈属 尊重烈属
让英烈精神薪火相传
——退役军人事务部等5部门《关于做好烈士亲属异地祭扫组织服务工作的意见》政策解读
日前,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安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烈士亲属异地祭扫组织服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做好烈士亲属异地祭扫组织服务工作作出明确规定。
为什么要出台《意见》?哪些烈士亲属符合异地祭扫组织保障范围?有哪些组织服务方式?可享受哪些服务保障?办理流程是什么样的?请看有关解读:
1请问《意见》出台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由于历史等原因,许多革命年代牺牲的烈士没有安葬在其亲属户籍所在地或者常住地,近年来,烈士亲属到异地祭扫烈士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据统计,2019年清明假期三天,前往各地烈士纪念设施祭扫的烈士亲属约15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跨区域祭扫的烈士亲属。
所以,做好烈士亲属异地祭扫组织服务工作,满足烈士亲属缅怀纪念需求,是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对大力弘扬英烈精神、关心关爱烈士亲属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高度重视英烈褒扬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尊重关心烈属作出重要指示。《意见》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的实际举措,有利于建立健全异地祭扫长效工作机制,规范组织服务工作,在全社会树立缅怀英烈、尊重烈属的良好风尚。
2十六年前,云南省嵩明县烈士母亲赵斗兰多年后才前往边境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儿子赵占英的视频和照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意见》出台后是不是就可以很好解决这类问题了?
针对烈士亲属异地祭扫,有关部门一直高度关注,2010年国家就曾经出台过相关政策,可以基本解决赵斗兰母亲等类似的需求。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相关规定已不能满足烈士亲属的祭扫意愿和实际工作需要。《意见》的出台就是以需求为导向,适应新时代异地祭扫工作发展需要,切实做好烈士亲属异地祭扫组织服务工作,保障好、实现好烈士亲属权益。《意见》在祭扫服务对象、组织祭扫频率、经费保障标准、审核办理流程及相关证明文件样式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明确,为有困难的烈士亲属解决出行和费用方面的难题提供了政策依据。相信随着《意见》的执行,烈士亲属“祭扫难”的问题能得到根本解决。
3《意见》关于异地祭扫范围有何新规定?
《意见》明确,因烈士未安葬在其亲属户籍所在地或者常住地省份,烈士亲属前往烈士安葬地或者纪念地省份开展祭扫纪念活动的,各地按规定提供服务保障。对比此前制度,有两方面政策突破:一是明确了“安葬地”的概念,指出“安葬地是指烈士墓或者骨灰存放处”,烈士墓包括单体墓和合葬墓,但不包括衣冠冢;二是增加了“纪念地”的概念,充分考虑安葬在境外或在境内无明确安葬地的烈士情况,指出“在我国境内无明确安葬地的,可就近选择一处专门纪念烈士的纪念堂馆、碑亭、塔祠、塑像或者篆刻烈士姓名的烈士英名墙作为纪念地”。
4《意见》规定保障的异地祭扫组织服务对象包括哪些烈士亲属?
《意见》规定“异地祭扫组织服务对象包括烈士的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兄弟姐妹,如确无上述人员的,可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女婿、儿媳、公、婆、岳父、岳母等”。对比原制度,该规定适度扩大了适用范围,充分考虑到无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的情况,更加体现人文关怀,从政策层面加大了对烈属的关心关爱力度。
5烈士亲属异地祭扫的组织服务方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