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苍教办函[2007]4号
关于核对《温州教育发展史之苍南关键事件》的通知
各学区、直属各类学校,各乡镇中小学、幼儿园:
温州市教育局将于今年五月创办温州市教育史展览馆,根据市教育局要求,我县需提供苍南教育发展史中的重要史料,以便在展览馆中展出。目前,我局已初拟《温州教育发展史之苍南关键事件》(初稿),并上挂苍南教育网,请有关学校(单位)务必及时认真核稿,并将相关修改意见及当时佐证材料(实物、照片、文件等)于
联系人:王孝稽 联系电话:0577-64759082
Email:cnzhjz@163.com
苍南县教育局办公室
二〇〇七年三月十二日
温州教育发展史之苍南关键事件(初稿)
一、苍南境内唯一保存的书院石碑
1、简介:乾隆三十二年(1765)三十六都,何子祥拨西隐寺田83亩充入“南和”,额吾南书院。五十七年“吾南”毁于飓风,院产62亩拨入龙湖书院。光绪八年(1882),邑人许元达等捐资重建吾南书院于灵溪街后。十年,邑令汤肇熙撰《吾南书院碑记》。廿九年正月,改为公立吾南初等小学堂,三十三年正月,称两等小学堂。
2、佐证材料:(石碑存于今灵溪镇一小)
二、苍南县境内畲族第一个秀才
1、简介:道光廿四年(1884),蒲门乡五十二都凤阳(今凤阳乡)畲族童生雷云参加县试,汉族童生阻挠不让入场。道光廿七年(1887),温州府发布《禁阻考告示》,雷云应考入县学,成为苍南县境内畲族第一个秀才。
2、佐证材料:
三、苍南县境内唯一保存的文成会石碑
1、简介:光绪十四年(1888),金镇(今金乡镇)夏毓兰等创办师山书院。翌年,金晦(稚莲)应聘掌教,刘绍宽曾聆听金师讲学。光绪廿一年(1895)钦加同知衔平阳县知事沈懋嘉撰《金镇文成碑记》,述师山书院学款等(为苍南境内)。廿九年(1904),“师山”改为志成初等小学堂。三十四年(1909)与醒狮、卫西学堂合并为公立金镇初等小学堂(金镇小学),后改为金乡小学。金乡小学,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百年名校”。
2、佐证材料:(《碑记》现立于金乡小学)
四、钱库黄庆澄创办我国最早的数学普及刊物《算术报》
1、简介:光绪廿三年(1898)6月,钱库黄庆澄在永嘉县前街(今鹿城区县前头)办算术报馆,刊发《算术报》。第二期《算术报》刊行后,在上海新马路梅福里设分馆。《算术报》为我国最早的数学普及刊物,共出12期,翌年5月因戊戌政变而停刊。
2、佐证材料:
五、刘绍宽办刘店蒙学堂创温州府近代乡村办学的开端
1、简介:光绪二十九年(1903),白沙刘绍宽鉴于家乡文化教育事业的落后,广大农民子弟无法正常入学,遂聘请学友鲍铭书为教员,借用白沙刘氏宗祠为校舍,自出资金创办刘店蒙学堂。此为温州府近代乡村办学的开端。翌年,为促进新学制的推广,将蒙学堂改名为白沙初级小学。在他影响下,江南数区先后创办了十多所小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民国6年(1917年)先后两度被推选为温州中学堂(浙江第十中学)监督,支持校务,在任期间,整顿规章制度,厘定学级,整齐科教,使学校秩序井然,求学者日众。前后任职七年,造就不少优秀人才,成绩为东南之冠。
2、佐证材料:
六、苍南境内有记载的第一所少数民族学校创办
1、简介:宣统三年(1911),蒲门乡郑慎斋在五十四都岱岭东宫(今岱岭畲族乡东宫村)创办鸣山学堂,设1个班,学生35人,教员1人。这是苍南境内有记载的第一所少数民族学校。第二年,改称岱岭初等小学,4年制,学生增到58人,教员2人。
2、佐证材料:
七、苍南茶商捐资助学首次得到省级嘉奖
1、简介:民国2年(1913),桥墩大茶商洪灿霞捐银元500,建桥墩寨仔顶校舍,获浙江省教育公署署长沈钧儒通令嘉奖,并赠“输才兴学”匾额一块。
2、佐证材料:
八、金乡学生在温州市率先响应“五四”运动,积极开展爱国宣传活动
1、民国8年(1919年10月 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后,金乡高等小学连同东南区、西北区初级小的师生300余人,手执书写“反对卖国政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为内容的彩色旗,在金乡城内进行游行和爱国宣传。1920年1月,由在温州的省立第十中学、第十师范读书的金乡学生发起,金乡学校的青年教师和瑞安中学的回乡学生参加,其中有陈式纯(金乡人)、苏中常(渊雷,钱库人)等,在金乡成立反日救国会,开展抵制日货活动,随后,组织“醒狮化装讲演社”到敖江等地演出《东亚风云》、《孔雀东南飞》等剧目,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活动,同时,在金乡城内创办曦书报社和开辟体育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
2、佐证材料:
九、温州天主教小学在苍南钱库创办
1、简介:民国26年(1937),天主教诚德小学在钱库金家垟挂牌,温州天主教神父蒋伯露充任校长;基督教培灵书院易名培灵小学,址宜山区方岩村,永嘉传教士王诚信挂校长衔。
2、佐证材料:
十、金乡小学民国时期校长黄超获得省、国家级嘉奖
1、民国28年(1939年),金乡小学校长黄超等4人以“服务年久,异常勤奋”,“教授得法”,“服务努力”,受省教育厅传令嘉奖。31年(1942年),教育部核定黄超为优良中心学校最优校长,发奖励金100元。
2、佐证材料:
十一、民国时期苍南捐资助学获得国家级嘉奖
1、简介:民国33年(1944)
2、佐证材料:
十二、苍南境内的第一所中学在矾山创办
1、简介:1955年9月,矾山创办矿工子弟学校,翌年称平阳第一初级中学。它是苍南境内的第一所中学。
2、佐证材料:
十三、苍南教师首次因扫盲先进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1、简介:1955年冬,岱岭“民师进修班”为民校培训民师。畲族教师蓝春崇成为扫盲运动的一面红旗,1957年4月赴北京参加“五一”观礼,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在怀仁堂合影留念。
2、佐证材料:
十四、苍南教师首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1、简介:1956年,马站全托幼儿园获准创办,1958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先进单位”。1960年1月,园负责人黄荣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并出席北京表彰大会。该园为60年代初国家困难时期坚持办园的唯一单位。
2、佐证材料:
十五、苍南学校首获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称号
1、简介:1962年,括山公社仰头山学校师生开垦荒山200多亩,办茶场、林场,获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称号。
2、佐证材料:
十六、苍南优秀教师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接见
1、简介:1964年,灵溪初级中学被定为温州市半农半读试点学校。翌年,经省批准,灵溪中学为温州全日制中学改为半农半读的7所学校之一,副校长庄家礼赴京汇报办学经验,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接见。
2、佐证材料:
十七、苍南县第一所民办中学经县政协牵头创办
1、简介:1978年10月,经县政协牵头,社会有识之士创办了苍南县求知中学。1988年,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沙里为求知中学题校名。
2、佐证材料:
十八、苍南县教育局、中共苍南县教育局党组建立
1、简介:
2、佐证材料:
十九、苍南县中小学第一次危房大普查
1、简介:1984年10月,全县对中、小学危房进行第一次普查,一、二、三级危房计2.21万平方米。1986年5月,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有关人员到38所中、小学实地调查,核定全县学校危房6万平方米。1987年,县教委发出《关于加强对在建校校舍工程质量管理和严防危房校舍倒塌事故发生的紧急通知》。
2、佐证材料:
二十、温州市第一个县级人民教育基金会建立
1、简介:1984年,苍南县委、县政府成立人民教育基金会,属温州市第一个县级人民教育基金委员会,苍南县县委书记兼主任,下设办公室,县教委主任兼办公室主任。苍南率先实行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改过去中小学由政府“一家办”为政府牵头、社会各阶层共办。2001年4月经省民政厅批准,县人民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2004年12月,县人民教育基金会理事会换届,定为纯民间性组织的社会团体。至2005年底,该基金会共计筹集教育经费21800万元。
2、佐证材料:
二十一、浙江省首批少数民族中学在苍南创办
1、简介:1986年8月,苍南县民族中学创办于马站镇桥新山门村,为全省最早的民族中学之一。1988年9月迁县城灵溪镇新址,,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为该校题写校名。2004年学校参加 “丰台杯”全国蹴球邀请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2005年参加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友谊赛获陀螺男子团体第一名。
2、佐证材料:
二十二、苍南开展义务教育宣传月活动,普及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1、简介:1986年至1991年,苍南县开展义务教育宣传月活动。此后每年开展“春季巩生突击旬”、“秋季教育法规宣传月”活动。全县推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责任制,1996年县政府定为教育年,1997年定为第二个教育年。各乡镇建立“两基”领导和业务小组,实行政府、教育双线包干。1997年底苍南县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和国家教委的督导评估。
2、佐证材料:
二十三、龙港镇人民政府在温州市率先开展集资办学
1、简介: 1985年5月,苍南县龙港镇人民政府在温州市率先开展集资办学,向全镇人民发出《关于切实动员起来,做好集资办学工作的通知》,6月,镇人民政府又作出《关于集资办学的决定》。一年时间社会捐资175万元,建成总面积为1万余平方米的教学楼10幢。建镇以来,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超亿元。台胞陈细锁先生捐资550万元人民币,建设龙港高级中学。方岩村向龙港一小捐资近120万元,建设该校的电教楼、图书馆、闭路电视等。1997年,龙港镇在温州市率先创建温州市教育强镇, 2002年,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对全市教育强镇综合实力进行复查,龙港镇名列全市第一。
2、佐证材料:
二十四、聋哑青年私人筹资创办龙港聋哑学校
1、简介:1987年8月,苍南聋哑青年缪克强、王小桃夫妻筹集资金创办龙港聋哑学校,它是全国第一个由聋哑人自筹资金创办的私立聋校。首届招收53名学生。创办初期,学校以缪克强家民房为校舍,后五易其址。1990年,经县经委、土地规划局批准,在蔡家街划拨土地2.7亩,翌年冬建成综合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700平方米。1990年8月,浙江省副省长李德葆莅临龙港聋哑学校视察并题词“心明眼亮,奉献难得”。温州市副市长吴祖熙第三次视察时欣然题词“自强不息”。1992年3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评议会主任吴庆彤视察龙港聋哑学校,并题词:“发展特殊教育,为残疾人造福。”1993年7月,浙江省教委副主任黄新茂视察龙港聋哑学校,并题词:“感谢你们造福聋哑儿童。”
2、佐证材料:
二十五、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乔石视察龙港一中
1、简介:
2、佐证材料:
二十六、台胞
1、简介:
2、佐证材料:
二十七、温州市基础教育工作现场会在龙港镇召开
1、简介:1993年7月18-19日,温州市基础教育工作现场会在苍南县龙港镇召开。省教委副主任黄新茂、市委书记张友余、市长陈文宪出席会议并作讲话。参加会议的有温州市各县县委书记、县长、教育局长。苍南县县长施德金就苍南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大社会办大教育的做法在会上作重点介绍。仅两年,全县人民群众共集资助教达2.8亿元,改善苍南的办学条件。苍南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成功经验在全市得到推广,
二十八、浙江省义务教育工作现场会在龙港镇召开
1、简介:1993年9月,浙江省义务教育工作现场会在龙港召开,原省教委主任邵宗杰、副主任丁可也,温州市人民政府市长陈文宪、分管教育副市长陈莲莲等出席会议,全省各县市区教育局长、县长或分管教育县长与会。苍南县人民政府县长黄德余在会上作实施义务教育工作经验介绍。
2、佐证材料:
二十九、温州市第一所私立全日制完全中学创办
1、简介:1993年7月,温州市教委批复同意筹办苍南县振清外国语学校。是年招收高一新生2个班,初一新生2个班,成为温州市第一所私立全日制完全中学。
2、佐证材料:
三十、省扶贫建校活动极大推动苍南农村学校校舍改造工程
1、简介:1995年开始,浙江省在全省开展“扶贫建校”活动,除省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外,号召社会各界开展教育对口扶贫,帮助贫困地区建设100所初中,加快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提高人的素质。该项活动对苍南县农村学校校舍的改造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在浙江省原省长万学远的动员下,浙江万向集团向五凤学校捐资50万元帮助建设综合教学楼,省军区为苍南县藻溪中学扶贫捐资建校20万元巨款帮助建设“健哥”教学楼等,改变苍南农村学校的落后面貌。
2、佐证材料:
三十一、高考上线人数及录取人数连续多年列温州市各县(市、区)第一名
1、简介:
2、佐证材料:
三十二、苍南县在全市率先实行学校“三制”改革
1、简介:1996年,为打破束缚教育事业发展的铁饭碗和大锅饭,苍南县开始在全市率先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结构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学校人事制度创新,并逐步在全县教育系统推广。苍南县公开选拔学校领导后备干部,实施学校中层干部竞聘制,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试行教师职务评聘分开等工作均走在全省前列。其中,教师职务评聘分离工作,得到国家教育部和原省教委的肯定。原苍南教委被原省教委列为职称评聘改革试点单位。
2、佐证材料:
三十三、苍南县做好民办及代课教师转正工作
1、简介:1993年开始,苍南县创新方法做好民办及代课教师的转正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将有学历的代课教师,通过省里招工,转为公办教师;委托华东师大、温师院、平阳师范学校分别培养了一批本科生、专科生和中师生;县政府拨出招工指标,采取招工招生相结合办法,培养了小教专科毕业生102名,音体美专职教师205名;从外省引进英语专科毕业生25名。并要求未取得合格学历的中小学教师,全部参加省电大、函授、自考相结合的“三沟通”形式的函授学习,还与华东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联谊,创办小教专科函授站,为教师在职进修创造条件。截至1996年,全县最后一批390名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 截至1997年,招收最后一批118 名代课教师为公办教师。
2、佐证材料:
三十四、钱库高级中学迁址新建现代化高级中学
1、简介:1996年,苍南县钱库高级中学搬迁新址,随后其它高级中学陆续搬迁新校舍,据统计,截至2002年,苍南县共有五所高级中学先后通过旧校址置换,新建现代化新校园。
2、佐证材料:
三十五、苍南县连续10年利用暑假对校长和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1、简介:1997年开始,苍南县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大力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先后邀请中央教科所俞国良教授、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上海师大的燕国材教授、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和华东师大一批博士生,连续10年利用暑假对校长和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2、佐证材料:
三十六、苍南县龙港一中获浙江省首批、温州市第一所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1、简介:
2、佐证材料:
三十七、苍南县创办温州市规模最大的成人教育学校
1、简介:1998年,苍南县成教中心学校创办,校园占地面积20000㎡,建筑面积逾11287㎡,总投资1400万元,学校拥有教学楼、行政楼、学生公寓、生活大楼和食堂餐厅、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画室、篮球场、足球场等基础设施,校园环境优美舒适,2003年被温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花园式校园称号。至2004年学校有全日制班级24个,业余中专、大专和本科班有10个,学生近2000人,教职工90多人,是温州市占地面积和办学规模最大的成人教育学校。
2、佐证材料:
三十八、苍南县职业中专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1、简介:
苍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创办于1985年,时称“苍南县职业技术学校”,前身是苍南县农业技术学校,1997年改为现名。学校座落灵溪镇望鹤南路江滨,校园占地118亩,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学校根据本地区经济格局和人才需求特点,设置调整专业,开设群众文化艺术教育、音美综合、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与网络技术、电脑制版、电脑美术设计、电脑财会、市场营销、现代文秘及烹饪等13个专业。2000年开始与省内的高职院校联办(3+2)班,拓宽学生升学路子。2001年12月,群众文化艺术专业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级示范专业。2002年学校被确定为省幼教专业理事长学校。
2、佐证材料:
三十九、苍南县率先实施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
1、简介:2002年开始,苍南县开始实施基础教育“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在温州市率先建立乡级、县级等多元投资体制。是年5月,率先实施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
2、佐证材料:
四十、苍南中学迁址重建现代化高级中学
1、简介:1984年,苍南中学创办,学校原址为苍南县灵溪镇山前路,原名苍南县第一中学,2002年易为现名,系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省文明学校,省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0年,苍南县人民政府决定迁址重建苍南中学。2002年8月,学校迁至灵溪镇仁英东路新校区,占地15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拥有行政楼、教学楼、科技楼、图书馆、学生食堂、学生公寓等建筑楼群,以及
2、佐证材料:
四十一、苍南县国有民办、公办民助等多种办学体制
1、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苍南县人民政府出台系列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政策,吸引一批人士创办民办学校,并进行国有民办、公办民助等多种办学体制的尝试,出现公、民联合办学的发展态势。按办学主体分有:
国有民办:苍南中学创办仁英高级中学,龙港高级中学创办瓯南高级中学,县实验一小租办新星学校小学部;公、民联办:龙港镇政府与
2、佐证材料:
四十二、“桑美”灾后苍南县学校如期开学
1、简介:
2、佐证材料:
四十三、苍南县教育系统率先在全市启动电子政务系统
1、简介:2005年开始,苍南县投入1500多万元,建成教育城域网,覆盖全县36个乡镇195所中小学。2007年1月,苍南县教育系统在全市率先全面开通电子政务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
2、佐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