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苍南县教育局转发《温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
课业负担确保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的通知》
各学区、直属各类学校,乡镇中小学:
现将《温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确保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的通知》(温教发〔2007〕12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开学有关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各学区、各中小学要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抓好落实工作,严格执行省颁课程计划,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确保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杜绝走过场,避免形式主义。
二、各校在开学初要根据《苍南县中小学规范管理考核办法(试行)》(苍教发〔2007〕24号),及时制订教育管理制度计划,正常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为新学期谋好篇,开好局。同时做好巩生工作,确保各项普及程度指标顺利完成。
三、各中小学要认真贯彻执行市教育局文件精神,针对去年底全县教育管理规范化建设检查后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具体措施,并在今年的工作计划中进行有效落实。
四、市教育局将在3月13~14日对我县贯彻落实温教发〔2007〕12号文件情况进行专项视导,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对问题严重的学校将予以通报批评。我局将结合开学工作巡视,加强督导。请各学区要切实加强对所辖学校督促检查、指导。
二○○七年三月六日
主题词:减负 转发 通知
温州市教育局文件
温教发〔2007〕12号
温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确保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市局直属各学校、单位:
保证中小学生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是保护青少年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为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根据教育部《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教基〔2006〕19号)、《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意见》(浙教基〔2005〕36号)文件精神,市教育局对全市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进一步明确规定如下:
一、确保中小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各学校、各家长都应当真正提高对保证中小学生睡眠时间重要性的认识,正确认识和处理提高升学率与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关系。要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确保小学生每天有9小时以上、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的睡眠时间。
二、确保中小学生有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新理念,加大对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的落实力度,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各中小学校要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开足开好体育课,不随意增减课时;积极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开展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乐于参加的体育活动;要建立完善学生体质监测体系和定期发布制度,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青少年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三、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在校学习时间长、家庭作业多、课外“加班”忙是影响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的三大因素。为此,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要严格控制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城镇学校和教师不得早于8:00组织学生上课;农村学校可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结合实际具体安排,原则上不得早于7:30组织学生上课。小学生在校上课时间不超过6小时,初中学生不超过7小时,高中学生不超过8小时。可以组织寄宿的学生在学校参加晚自修,教师可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或下班答疑,但不准上新课。周六上午可组织部分高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习文化课。
要严格控制中小学生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一律不布置课外作业,其他年级课外作业量不超过半小时;初中、高中课外作业量不超过60分钟和90分钟。双休日及节假日不得加大作业量。应支持和督促家长安排学生按时睡眠,对实在无法完成的作业,家长有权予以减免。
要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各学校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不得随意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也不得随意减少非考试科目的教学时间。严禁举办各种类型的快慢班、重点班、特长班、实验班、兴趣班等。不得组织节假日、双休日、课余时间给学生补习文化课。学校要安排好学生的课余生活,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并向学生开放图书馆、阅览室、电脑房、电视、体育设施等,应多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向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娱乐项目和交流平台。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针对小学、初中、高中的不同情况,结合具体实际,抓好落实工作,避免形式主义。
市教育局将成立检查组,对确保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这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督导,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对加重学生负担、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学校予以通报批评,并依法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七年二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学校 减轻 课业负担 通知
市交警支队,市体育局,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教
育督导室,有关新闻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