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各学区,各新教育实验学校:
现将《二〇一〇年新教育实验工作思路》印发给你们,望结合学校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主题词:新教育实验 工作思路 印发 通知
2010年苍南新教育实验工作思路
2010年苍南新教育实验区将在新教育实验理念的指引下,高举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大旗,以新教育“榜样教室·卓越教师”为主要抓手,以新教育研究会为重要载体,扎实推进新教育实验各项目的研究工作。
一、研发阅读课程,深化“书香校园”建设
营造书香校园是新教育实验学校的精神底色。各校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书香校园行动,推动书香校园建设从“活动化”进一步走向“课程化”,并加强图书室硬件设施建设。各校可精心构思“书香童年计划”(小学)和“书香少年计划”(初中),县教育局要求各小学生、初生课外阅读总量均达300万字,保底不封顶。
1、丰富图书资源。图书室(阅览室)是书香校园建设中最重要的文化窗口。各中小学要在公用经费当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添置经典、优秀的人文类童书、自然科学类读物,设立共读课用书书柜,满足共读课、阅读课之所需。图书添置要遵循“为学生寻找此时此刻最适宜的书”为指导原则,并适当考虑共读课用书、课外自主阅读书之区别。各校要大力改善图书室软件,建设让师生感到闲适舒心的阅读环境。各校图书室(童书馆)、阅览室要改善管理、服务水平,及时公布新书资讯,要安排有责任心和阅读推广热情的教职工负责图书借阅工作,尽可能提高借阅率,增加开放时间,满足全校不同学段学生的自主阅读需求。
2、设立晨诵课和共读课。各实验小学每周要安排2节晨诵课(15-20分钟)和1节童书共读课(作为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内容)。各实验中学七年级每周要开设一节主题阅读课。各校要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学习、借鉴新教育“毛虫与蝴蝶”阶梯阅读研究成果,探索校本化的实施策略。以整本书的共读指导为突破口,认真开展文学阅读、主题阅读、科学阅读等专题研讨活动,形成校本的阅读课程资源库。要将晨诵课、读写绘课、整本书共读课研讨纳入到校本教研活动中,深入理解“共读就是创造共同的生活和语言密码”的核心理念。各校每学期阅读课程主题教研活动不少于2次。
3、尝试开展教师共读活动。借鉴“新教育专业阅读地图”研究成果(《构筑合宜的大脑》等),各校图书室要添置“教师专业阅读书柜”,引领教师团队做“基于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共读活动,倡导在学科教研组、班主任团队或青年教师书社中开展“知性阅读·深度对话”等活动,砥砺教育热情、碰撞教育思想、分享教育智慧。每学期各实验学校要组织教师在教研组或学科组内共读1本以上的优秀教育(人文)著作。
4、精心企划学校文化。各实验学校要根据县教育局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有关要求,注重学校细节管理和形象策划,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凸显书香校园文化特质。
二、坚实构筑“理想课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构筑理想课堂是新教育实验学校的重点工作。各实验学校要在全员赛课的基础上深入研讨有效预习、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作业和有效教研,并积极构建起学校“课程·课堂·课外”三位一体的科学体系。
1、深化“全员赛课”。要将全员赛课活动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完善所有教师一学年至少一次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校内教研体制,并以不断提高教研课和教研活动质量为目标,重点改进观课议课技术,重构学校教研管理组织机制。校长、中层干部要率先深入课堂,研究课堂教学规律,切实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效益。
2、借鉴“他山之石”。各校可以组建学科骨干教师研究组,尝试运用、借鉴新教育研究中心“有效教学框架”和海门新教育实验区“学程导航”模型,改进日常研课、磨课质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科和内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决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模式应对千变万化的课堂,以简单的备课方式的改变代替对“理想课堂”的追求。要鼓励优秀教师在各自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对普通教师要求须在有效教学框架下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同时要着力研究如何在课堂中不断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实现知识、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层共鸣。
3、优化“校本管理”。学校教学管理在教学规范达标基础上,要以人为本,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宗旨,突出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作业和有效教研的特点,并积极构建起学校“课程·课堂·课外”三位一体的科学管理体系。尤其要关注和大力加强科学、音体美等薄弱学科建设。
三、尝试开展“每月一事”,形成习惯养成常态机制
在“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习惯”理念引领下,结合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师生共写随笔等项目,紧紧围绕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展开习惯养成教育,从主题阅读、实践活动、展示交流、评价反思等环节精心设计,周密落实,做出效果。
1、典型引路,榜样示范。学校要基于校情、学情细化习惯养成教育的要求,明确全校教职工都是习惯养成教育者的理念,将习惯的规训、濡染、引领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以多元评价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县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研究共同体将修订和完善十二个月的主题实施方案供各学校参考,同时,搭建更为广泛的反思交流平台,组织区域主题交流研讨会。苍南新教育实验区、苍南县德育网网站开设专题贴,及时分享各校的经验。各学校要在校内树立典型班级、个人榜样,定期组织习惯养成教育经验分享会、沙龙、论坛等活动。
2、学生主体,多元评价。学校习惯养成的主阵地在班级,主体是学生。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在校的生存状态,要树立坚定的学生立场,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把兴趣、志向、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作为重要基础性工程,丰富“每月一事”教育主题,把“每月一事”与主题班会、综合实践活动、聆听窗外声音、品德教育等有机整合,进行整体策划,逐步形成习惯养成阶梯系列。
3、根据主题,自主探索。在进行新教育每月一事的时候,各个学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与尝试,选择什么样的载体,开展什么样的活动,都可以因地因时制宜。(1)主题的选择立足与学生一生有用的最重要的习惯,如运动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等。(2)每月一事的内容都要从一件非常具体的小事展开,如“让我们不闯红灯”、“让我们去踏青”、“让我们去玩球”等,而每一件事情后面,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如关于规则、关于人与自然、关于运动与健康等。在具体落实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育规律螺旋式上升。(3)主题的活动与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结合起来,要通过广泛的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研究、主题随笔,通过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网络等路径,把公民教育、生命教育贯穿其中。希望有更多的学校进行新教育每月一事的实践,探索新时期道德教育的新路径,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关注“榜样教室·卓越教师”,引领区域实验推进
班级是组织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教室是新教育最基本的根据地。新教育榜样教师扎根于教室,这是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培养出卓越的学生,是新教育唯一的榜样。”)各实验学校要创设条件让优秀的学科教师扎根教室,立足课堂,研发课程,沉潜研究,培养出卓越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