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苍南县人民政府文件
苍政发〔2012〕253号
苍南县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强基惠民”工程
加快基层文教卫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推进“双海双区”建设,根据温州市关于实施“强基惠民”工程加快基层文教卫等社会事业发展的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实施“强基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基层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人口计生和食品药品监管等社会事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基层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从苍南来看,随着乡镇撤扩并的调整到位和村级组织“转并联”的深入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全面启动实施,乡镇、社区、村居等基层组织和人口、产业、社会事业设施等布局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在这一进程中,全面实施“强基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基层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人口计生和食品药品监管等社会事业发展十分重要。
(一)实施“强基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基层社会事业发展,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迫切需要。苍南社会事业发展历史欠账较多,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偏低,而农村基层基础尤为薄弱。实施“强基惠民”工程,以中心镇和社区为突破口,按“全省一流、全市领先”的要求,全面推进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人口计生和食品药品监管等社会事业发展,能有效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加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切实改善民生,促进和谐进步。
(二)实施“强基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基层社会事业发展,是共享共赢、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过去,由于我县乡镇和村级组织设置的低小散现象较为明显,阵地建设资源的分散严重影响了功能发挥和各项指标排名。随着乡镇撤扩并和村级组织“转并联”的推进,加快基层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人口计生和食品药品监管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实现设施共建、信息共享、财力集中、人员流动、效率提升,有利于提高社区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增强组团式发展的能力,使中心镇和社区切实成为各类要素的集聚中心和建设发展大平台。
(三)实施“强基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基层社会事业发展,是强化社区功能、加强社会管理的迫切需要。乡镇与社区两级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基层载体,在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中充分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推进基层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人口计生和食品药品监管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使其成为整合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和政府服务管理的平台,切实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总之,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强基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基层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抢抓机遇,加快推进,确保实效。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强化基层、改善民生为目标,以乡镇和社区为平台,以布局优化、设施集中、功能提升为抓手,加快提高基层社会事业服务和管理功能,为建设“双海双区”奠定扎实的基层基础。
(二)总体目标。
按照“2012年启动实施,2013年初见成效、2014年全面提升”的总体目标要求,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县基层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人口计生和食品药品监管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水平达到“全省一流、全市领先”要求。
(三)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根据乡镇和社区新布局,以服务可及性为要求、便捷性为基础、优质化为目标,科学制定服务功能标准、科学规划基层各项社会事业的网点布局,高标准规划好各项社会事业建设。
2.群众满意。始终把改善民生、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基层,按照“能放则放”的要求,坚持基层事权与财权、人事权相匹配,实现人力、财力配置和管理服务职能下放,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服务重心前移,确保基层群众享受到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3.共建共享。基层各项社会事业设施和人员要整合使用,新建设施要按照共建、共享、互通的要求,统筹考虑规模、功能,形成综合体;建立基层机构人员交叉兼职机制,最大限度发挥专业人员的优势。
4.多元投入。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综合运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基层社会事业建设、运营和管理,努力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三、工作重点
按照“全省一流、全市领先”要求,大力实施“强基惠民”工程,通过新建、迁(扩)建和共建,形成一批文化、教育、体育设施等“文教体综合体”和卫生、人口计生、食品药品监管设施等“卫计食药综合体”,使乡镇和社区全部拥有相应的设施、场地,健全的运行、管理、保障等长效机制,较为完善的服务、管理职能,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网络健全、基础扎实、群众满意的发展新格局,确保基层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一)加快推进基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按“高中向县城和重点集镇集中,初中向乡镇集中,小学、幼儿园向社区中心集中”的原则,优化基层教育设施布局。
1.学前教育根据“相对就近、安全方便”原则,结合新农村建设,完善区域学前教育布局规划。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安置小区建设时,规划建设与居住人口相适应的公建配套学前教育机构。2014年前,每个中心镇至少建有1所等级中心幼儿园,社区每6000人至少布点1所规模不少于6个班的幼儿园,50%以上社区建有1所等级幼儿园,逐步实现社区示范点等级幼儿园全覆盖。
2.义务教育全面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继续推进城镇学校“扩容提质”工程和校网布局调整。到2014年,3个社区示范点小学全部达到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三级标准;全县中心镇建成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小学25所、初中12所,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75%,中心镇所在地实现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全覆盖。
3.社区教育按照需求布局,每个乡镇至少建有1所独立建制的社区学校,并有3所以上社区分校,全县社区覆盖率达到100%,市等级学校创建率达到50%以上。
4.进一步加大对社区教育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社区教育经费,实现全县社区教育网络全覆盖,并加大社区学校等级创建,使社区学校真正成为教育、文化、体育的主要场所。
(二)加快推进基层文体服务体系建设。
1.以现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中心、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整合教育、体育各类公共资源, 在综合考虑乡镇及社区常住人口规模、未来集聚人口规模以及建设标准的前提下,统筹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心镇综合文化中心按照省一级站以上标准规划建设,省级中心镇综合文化中心面积要达到3000-5000㎡,市级中心镇综合文化中心面积要达到2000㎡以上,设有县图书馆分馆、影剧院、排练厅、培训室、综合展示厅、体育健身房、文化广场等设施,能定期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具有一定的文化指导、管理、服务等方面职能。2个畲族乡按照省里要求抓好标准化建设。
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按照“30分钟文化圈”要求,采取“1+X”模式,“1”是建成一个“全省领先、全市一流”的社区文化服务中心,“X”是在偏远村庄建立文化服务分中心。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和分中心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电影放映活动,协助乡镇综合文化中心及上级文化单位,配送公共文化资源,开展流动文化服务。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要打造到“五个有”的标准:即有300㎡以上的综合文化活动室、有社区图书馆(含农家书屋)、有800㎡以上文体活动广场、有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或公共电子阅览室、有文化活动设备和体育健身器材。分中心要按照省、市标准规划建设。
中心镇图书馆要紧紧依托乡镇综合文化中心建设,馆舍面积300㎡以上,配置1-3万册图书,报纸、期刊不少于100种,设有公共电子阅览室,10-15台电脑,50个以上阅览座位,实现通借通还。社区图书馆(含农家书屋)面积100㎡以上,图书不少于5000册,100种报纸期刊,5台以上电脑,20个以上阅览座位。村图书室(农家书屋)也要按照标准配置一定数量的书籍、报刊和电脑及其它文体设备。重视少儿分馆建设,并在基层设置一定数量的图书流动车固定服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