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各学区、直属各类学校,乡镇中小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充分发挥中小学班集体建设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县中小学班集体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性
1. 班集体建设是学校日常管理的基础。班集体建设是指教育者通过各种手段将班级这一学校最基层组织培养成班集体,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发展每一个学生个性为目的活动过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基础。抓好班集体建设,对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班集体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通过班集体建设,能增强学生纪律观念,进而促进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班集体建设,能促进学校校风、学风、班风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3. 班集体建设是提升班主任能力的途径。班集体建设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班主任是班集体建设的组织者、实施者、协调者,是家长协同班集体建设的引领者,是与社区活动结合的指导者,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区的桥梁。班集体建设过程,也是促进班主任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
4. 班集体建设是培养学生素质的载体。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班集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每个富有个性的学生组成的班级形成一个班集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班集体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班集体建设过程就是学生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及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二、扎实有效开展班集体建设工作
班集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科室、全体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合力打造。铸造班级文化,是班集体建设的核心工程,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
1. 结合“一校一品”,形成班级文化特色。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班级文化建设要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彰显其鲜明的个性,要以学校育人目标、办学理念为指导,与学校“一校一品”相结合,形成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同时要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发展情况等,构建适合本班学生健康发展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凸显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和个性。例如,班级命名文化、班级绿色文化、班级墙壁文化、桌面文化等。
2. 加强目标建设,形成班级精神文化。
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灵魂,是班级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对班级成员的内在动力具有激发作用。要努力营造团结温馨、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展现出健康文明的精神风貌。应引导学生共同确立班名、班训、班级格言,设计班徽、制作班级网页等,并将班级制度、班训、格言等在班级显著位置张贴出来,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灵魂,凝聚班级所有成员的力量与智慧,形成全班成员共同认可的班级目标和价值观念,为学生成长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3. 建设温馨班级,形成班级环境文化。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室环境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努力打造与良好班风学风相适应、与班级自主管理相符合的教室文化环境。教室的整体布局应做到美观大方,温馨感人,适合学生,突出班级特点,时时处处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各中小学要积极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达标活动。班级教室内达到“一旗(国旗)、两角(卫生角、图书角)、三有(有班风班规、有四表、有板报)、四无(无灰尘、无纸屑、无污痕、无异味)基本标准。
4. 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建设是良好班风形成的必要条件,要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 按照“小、细、实”的要求,引导学生科学制订班规、班级公约、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奖惩、值日生等规章制度,以此约束学生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