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各学区、直属各类学校,乡镇中小学: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的育人氛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浙教基〔2014〕114号)精神,现就全面加强我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通知如下:
一、提高对建设中小学校园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环境、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学校精神和学校制度的综合体现,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当前,全社会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小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后备力量,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至关重要。校园是育人的主阵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和生活方式具有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导向功能,对于帮助学生打好生命底色,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锻造人生梦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内在诉求。苍南教育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学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等都离不开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参与。校园文化因其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和创新功能,理应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窗口,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营造改革氛围,引领师生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有着独具特性的推动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人的素质不仅要靠知识传授来养成,更要借助于环境的长期熏陶。和谐美丽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其所形成的校园文化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又可以培育他们的人文素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强有力举措。
二、完善中小学校园文化的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学校校长应强化顶层设计意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凝练学校精神,整合学校活动,完善建设体系。
(一)建设科学和谐的育人环境文化。校园的房屋建筑、道路交通、运动场馆、教学实验设备、花园苗圃等都属于校园环境文化的范畴,在教书育人、构建和谐校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文化建设,要遵循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用”的原则,从本地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校园环境进行文化设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和学校的办学追求等张贴或书写上墙,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等进行展示宣传;要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校报校刊和团队教室、校史陈列室、荣誉室的作用,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要通过开展班级环境、宿舍环境、部室环境的文化创建评比活动,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创造和展示,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师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为民族复兴而工作学习的动力。
(二)建设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要认真总结学校精神,科学提炼学校的“一训三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并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开展生动的活动始终是校园的活力之源,学校可以通过编(选)校歌、班歌等使教育和引导体现于细微之处,让师生通过耳濡目染,增强对“一训三风”和学校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要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节庆日等精心设计各种大型的学校集会,增强其文化内涵;要举办各种读书活动、征文活动和主题班团队活动等,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要重视学生社团活动,将社团建设从单纯的课外活动层面提升到学校文化构建的高度,保证活动时间、安排指导老师,提供物质支持。
(三)建设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要把“软文化”与“硬制度”有机结合。在建立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时要力求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公正性,从学习、生活、娱乐、工作各个方面褒扬先进,鼓励正确,惩罚错误,鞭策落后,使制度成为校园文化的载体,使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要以尊重、信任、理解、宽容、沟通、引导等人性化方式,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运行机制,把管理与服务做细做精做实。要健全和完善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机制和教师工作考核机制,逐步建立和巩固学校师生良好的行为模式,使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四)建设健康、活力、开放的校园网络文化。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延伸,是网络时代的特殊校园文化形态,要重视发挥传统媒介和网络载体互为渗透与补充对校园文化的深入推进作用。要根据网络特点,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为师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要加强对校园网站的管理,重点加强对校园网电子公告栏、留言板、贴吧、聊天室等交互栏目的管理,规范上网内容,杜绝各种违法有害信息在校园网上传播。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充分利用校园网、学校官方微博、公众微信等,建设健康、活力、开放的校园网络文化。
三、丰富中小学校园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