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的通知
各学区、直属各类学校,乡镇中小学:
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以下简称《守则》)已经正式颁发全国实施。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更好地将新修订的《守则》落到实处,现将学习贯彻新《守则》活动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守则》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共9条,282字,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保留了2004年守则中仍具有时代价值、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内容,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诚实守信、珍爱生命等,补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如主动分担家务、自觉礼让排队、不比吃喝穿戴等;增加了新时期学生成长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如养成阅读习惯、文明绿色上网、低碳环保生活等。《守则》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立德树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重大部署落细落小落实,引领和规范学生思想品德与言行举止。《守则》适应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语言特点,表述生动、带有诗歌韵律,朗朗上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贯彻新《守则》的基本原则
1.面向全体,整体推进的原则。《守则》的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按照不同学段提出分层次的教育训练目标,按照学校、家庭、社会的不同时空提出学生行为规范的不同要求,全方位整体推进《守则》的实施。
2.重点突破,突出特色的原则。学习贯彻《守则》活动既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要结合本校实际,选择一、两个教育内容为突破口带动《守则》的全面实施。
3.重在训练,贵在践行的原则。学习贯彻《守则》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规范的日常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长期践行、反复训练的结果。因此,贯彻《守则》贵在持之以恒地付诸实践。
4.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贯彻《守则》,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突出一个“小”字,从点滴入手,重在养成;要把握一个“近”字,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挖掘学生身边的教育素材;要体现一个“实”字,将教育因素融化到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基础素质提高上。
5.尊重主体,自我教育的原则。在《守则》的实施中,要把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监督管理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判断是非、区别善恶和道德选择与行为评价的能力,逐步把《守则》的教育训练,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要,逐步由他律转化为自律,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三、实施《守则》的基本要求
1.组织师生员工学习新修订的《守则》。把握此次修订《守则》的主导思想、主要思路,对照原先的《守则》,看删除了哪些内容,增加了哪些内容,以及为什么删除、调整、增加这些内容,正确把握《守则》的时代感。
2.深入研究《守则》的针对性。以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为经线,提出学生层次上不同要求,形成纵向衔接的序列;以学校、家庭、社会为纬线,提出学生时空上的不同要求,形成横向整合的序列,以提高《守则》教育训练的针对性。
3.注重《守则》贯彻的序列性实效性。在教育内容上要做到阶段有专题,每月有重点,每周有安排;在目标上要做到训练落实,考核落实,奖惩落实,以提高《守则》教育训练的实效性。
4.侧重于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严格要求,科学考评;坚持全面要求,分步实施,严格训练,点滴做起;知为先,行为重,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以增强实施《守则》的主动性。
四、实施《守则》的基本途径
1.学科教学渗透。一是直接渗透。有条件的学校要系统整理语文、社会、英语、历史等各科各册教材中有关《守则》教育的渗透点,进行有机渗透。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本身就是《守则》教育的好教材。二是间接渗透。要系统整理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及音体美各科各册教材中有关《守则》教育的切入点,进行间接渗透。三是重点渗透。利用综合实践课就《守则》的重点条目或某一问题组织专题教育课,进行重点渗透。四是随机渗透。在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中,在师生互动中,在教学相长中进行随机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