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苍南县教育局关于推进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学区,各义务教育学校:
近年来,随着我县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以及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中小学校生源持续减少,已出现了不少自然小班学校。为了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4〕119号),顺势推进农村自然小班学校小班化教育,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水平,缩小农村与城镇学校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现就推进我县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生为本,切实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创造条件,推行因材施教,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小班化教育教学改革,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人文关怀,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快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二、总体目标
建立农村小班化教育保障机制,从个性化教育入手,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运用适合小班教学的内容、方法、技术等,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交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学习和生活习惯,切实提高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兴趣和学业水平。
2015年秋季开学,农村自然小班学校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不少于50%;2016年秋季开学,小班化教育实验基本覆盖全县农村自然小班学校。
三、工作要求
(一)构建学校小班化教育管理机制。围绕小班化教育理念,各小班化教育学校要制订推进小班化教育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与小班化教育相配套的教研、师训、课堂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班级考核等相关制度,积极建设适应小班化教育需要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二)营造学校小班化教育氛围。各校要积极筹措资金,配置与小班化教学相适应的设施设备。校园和教室布置要主题突出,营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富有人文精神的小班化教育氛围。学校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要全面向学生开放,充分发挥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的效能。
(三)开发学校小班化教育课程体系。各校要把小班化教育课程建设与深化课程改革结合起来,有机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校长要切实履行好课程的设置权,教师要行使好课程的开发权,学生要充分享受课程的选择权。各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和小班教学上的优势,开发应用适合本校学情的校本课程,积极探索并构建凸显本校特色的小班化教育课程体系,形成“校校有特色、校校有品牌”的农村小班化教育格局。
(四)构建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各校要从小班化课堂入手,围绕“四个突出”,即突出小班化课堂组织形式,突出师与生、生与生交流互动,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课堂中的分层教学,制定小班化课堂教学常规。积极探索设计个性化教学培养方案和分层、分组、合作等小班化教学策略,推进教育教学从形式到内容的变革,实施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有本校特点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五)建立学校小班化教育评价体系。各校要确立“以评价促质量、以评价推特色”的理念,根据小班化教育课程设置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推行作业的个性化设计,个性化批阅,个性化反馈。作业的批改要以面批为主,作业讲评突出诊断性和激励性,并重视不同形式的二次批改。推广因人而异的方式考核学生,坚持鼓励性评价为主,探索形成过关性评价、反思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等多形式、人本化的教育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