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各司局、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应用突破,全球加速进入智慧化新时代,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第一生产力,对人类生产生活、社会组织和思想行为带来颠覆性变革。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深化智慧化引领,既是全面建成智慧林业的重要举措,更是林草业顺应时代潮流、实现智慧化跃进的良好机遇。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精神,全面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林草业核心业务中的应用,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以林草业现代化需求为导向,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与林草业融合创新为动力,深入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特点,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化智慧化引领,实行全行业共建,强化全周期应用,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合创新,智慧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一管理。建设智慧林草业,注重信息与林草业各个环节、各种资源、各项业务的深度融合、集约共享和协同推进。从组织管理、顶层设计、基础设施以及应用示范工程等多维度切入,实现重点突破。
坚持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林草业生产力的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的重要作用,推进林草业现代化建设。
坚持协同联动。以创新思维来谋划、统筹林草业信息化发展。加强科研机构与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的深度合作,不断优化有利于林草业发展的技术环境,积极推动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和优势,推动生态建设和发展。注重数据协同共享,建立数据标准规范,实现数据共享交换,推行数据开放服务。加强安全技术体系建设,提高林草业信息安全水平。
坚持与时俱进。以问题为导向,对当前林草业现状进行科学分析、准确判断,充分分析供求关系、消费层次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以智慧化的手段建设林草业,推动生态发展,用更智慧的决策系统掌控精细管理、促进协同服务,实现最优化的创新管理,跟踪世界林业和草原发展动态,进一步促进全行业的对外开放。
(三)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到2025年,实现林草人工智能技术在林草业重点建设领域中示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成为新的林草业重点建设领域的重要支撑和业务创新增长点,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使管理体系协同高效,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保障体系完备有效,成为实现林草业现代化的新途径,有力支撑我国林草业建设迈入智慧化的目标。面向林草重大应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及其研究成果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建成面向林草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标准、服务体系和产业生态链,从制度上营造全行业重视林草人工智能应用的政策环境。
第二阶段,到 2030年,林草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先进水平,在林草业领域试点示范取得显著成果,并开始在大范围区域实现推广。加大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林草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创新应用,加快林草基础资源信息整合工作,林草智能信息平台相互连通,林草数据基本整合完成,基本建成面向全行业统一的林草大数据平台,实现全国林草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统一管理和服务。为林草业生产者、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提供网络化、智能化、最优化的科学决策服务,政务管理更加科学高效。主要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及生产单位拥有完备的设施和技术装备,保障人工智能技术与林草业务的充分融合。
第三阶段,到 2035 年,林草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能够完全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林草业应用的活力,形成成熟的林草信息化产业链,使人工智能技术与林草得到真正完全融合,成为林草管理现代化的有力手段。实现林草信息决策管理定量化、精细化,林草服务信息多样化、专业化和智能化。形成一批全球领先的林草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建成更加完善的林草人工智能政策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生态保护人工智能应用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图像识别、无人机、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保护领域、草原生态系统保护领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领域、荒漠生态系统保护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创新监管模式,开展智能监测,搞好预警,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激发生态保护新动能,实现生态保护智能化,形成生态保护新模式。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通过接收卫星影像并进行分析,跟踪森林生态系统实时变化,运用机器视觉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及时发现森林消长变化,进行动态监测,有效评价森林生态健康状况。
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建立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地面监控探头等立体监控网络,发展人工智能自动图像识别技术,突破对野生动物和草原有害生物的地理位置、群体数量识别技术瓶颈,实现对草原禁牧、草畜平衡、草原有害生物、破坏草资源等情况的实时监控预警,为依法严格保护草原和促进草原合理利用提供强力技术支撑。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利用下一代多媒体智能技术,将湿地卫片、航片等信息和数据进行综合使用、协同认知,推进湿地规划、保护、监测和管理智能化。
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充分应用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图像识别和大数据技术,高效、实时、全自动化地开展数据采集,提高荒漠生态系统监测调查水平、荒漠生态系统安全评价工作效率。
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野外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声纹、卫星定位追踪、图像的智能识别等技术,加强野生动植物的物种监测与保护。基于泛在通信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运用无人驾驶巡护车和智能巡护机器人,进行自然保护地的监测与巡护管理。利用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人工智能、认知计算等技术优势,建设自然保护地“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及时掌握资源分布和变化动态,分析各种自然保护地的保护现状和保护成效,为生态治理和预防生态退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提升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智能监测能力,探索形成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智能监测模式,服务自然保护地发展。
(二)建设生态修复人工智能应用体系。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通过部署传感器、控制器、监测站和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在种苗培育领域、营造林领域、草原修复领域、湿地恢复领域,构建智能化分析平台,建立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智能无人机自动操作,实现林草业智能化的跨越。
种苗培育。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与传统种苗生产相结合,广泛应用于精品苗木研发、种植、培育、管理和在线销售的各个环节,实现苗木智慧化种植、智能机器人管理、大数据评估和合理化采购等功能,加强林草种质资源监测与保护。
营造林。利用智能控制植树机器人、林业经营智能机器人、林业施肥机器人开展各种作业,感应树木种类和环境变化,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分析相关数据,进行精准预测和演算,实现智能无人自动操作。
草原修复。基于草原监测信息,以及草原生态修复技术成果等资料,建立草原大数据,开发草原生态修复专家支持系统,自动生成“草原生态修复处方图”。研发种草改良方面的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机械等技术产品,实现自主精确播种改良,提高草原生态修复效率。